主题:【原创】千古奇冤:崔浩之死(1)足智多谋 -- 司马水镜
四。舌战群‘儒’
基本上解决了赫连夏之后,拓跋焘为摆脱北面柔然与南朝宋腹背受敌的威胁,决意集中力量打击柔然。公卿大臣们担心宋军乘机北进,竭力劝阻,只有太常崔浩极力赞成,他很有把握地说:‘现在刘宋自刘裕去世后,元气一直未恢复,对我构不成直接威胁。我们统一北方的大业,首先应对北方的强国夏国、蠕蠕(柔然)下手。夏国现在已被我打败,大伤元气,气数已尽,灭亡夏国已是时间问题了。蠕蠕气焰嚣张,不可一世,常口吐狂言,我还未真正重创它,所以必须调集精兵,趁蠕蠕骄横轻敌的时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长驱直入蠕蠕境内,出其不意,攻其无备,到时一定能获全胜!”
于是群臣推举太史令张渊、徐辩出面劝阻。张渊年轻的时候,由于曾经劝阻过苻坚,不可以南伐,苻坚不肯接受,结果大败而名噪一时。拓跋焘命令当庭辩论。张渊的理由是:当年是已己年,属于‘三阴之岁’,‘太白在西方’,故不能举兵,否则必定失败。崔浩针锋相对,有一番‘五行生克’的高论。“阳是恩德,阴是刑杀,所以出现日食时,君主要积德,出现月食的时候,要注意刑罚。帝王使用刑法,对犯罪的人则绑缚肆市处决,对于犯大罪的敌国,就应该使用甲兵消灭它们。今天出兵讨伐有罪之国,正是加强刑罚。我观察天象,近年以来月亮运行遮盖昴星,到现在仍然如此。这表明,三年之内天子将大破旄头星之国。柔然、高车都是旄头星的部众,希望陛下不要犹豫。”
张渊等人羞愧难言,辩解说:“柔然,是远荒外不确定的东西。我们得到他们的土地,也不能耕种收获粮食,得到他们的百姓也不能当做臣民驱使。而且他们疾速往来,行动没有规律,很难攻取并彻底制服,有什么事如此急迫,要动员大队人马去讨伐他们?”
崔浩说:“张渊、徐辩如果谈论天文,还是他们的本职,至于说到人间的事情和当前的形势,恐怕不是他们能确切了解的。这是汉朝以来的老生常谈,用在今天,完全不切实际。为什么呢?柔然本来是我们国家北方的藩属,后来背叛而去。今天我们要谋杀叛贼元凶,收回善良的百姓,使他们能够为我国效力,不是毫无用处的。世上的人都信服张渊、徐辩深通天文,预知成功或失败。那么,我倒想问问他们,在统万城没有攻破之前有没有溃败的征兆?如果不知道,是没有能力;如果知道了却不说,是对皇上不忠。”当时前夏主赫连昌在座,张渊等人自以无先言,惭不能对。太武帝非常高兴,对大臣们说:“吾意决矣。亡国之臣,不可与谋,信矣哉”
为什么讨伐柔然汗国,那么多文武大臣、将军,甚至太武帝的乳娘保太后都不同意。是因为他们惧怕柔然汗国,恐怕不是,是怕南方刘宋国乘机进攻,腹背受敌?这可能是一个原因。但最关键的是他们缺乏洞察天下的能力,只考虑局部的,眼前的利益。崔浩的高明就在于能洞察天下风云,善于把握瞬间即逝的战机,既考虑全局利益,又考虑局部利益;既考虑长远利益,又考虑眼前利益。的确,消灭柔然汗国是北魏的长远利益,是跨向统一北方的关键一步,也是保证北魏长治久安的重要战略。作为一位皇帝,太武帝拓跋焘与其他国的皇帝都一样,都有一统天下的野心。所以这次和崔浩英雄所见略同。为了打消太武帝拓跋焘最后的疑虑,崔浩进言:‘刘义隆今日君臣,非刘裕时可比,他们如果敢来,譬如小马小牛斗虎狼,有何畏惧?’ ‘如今夏季,柔然的习惯分散放牧,秋天牲畜肥壮,方才集中,天寒时南下掳夺,现在出其不意,大举袭击,必定成功,只怕诸将不肯深入,不能全胜’他口若悬河,舌战群臣,终于令佛狸彻底打消了疑虑,决计大举讨伐柔然。这次远征,根据崔浩的“出其不意,攻其无备”的谋略,果然取得了关键性的胜利,柔然主力溃败,提出和亲。从此不再是北魏的主要威胁。也正如崔浩的担心,当魏军进到琢琊山,诸将怕有伏兵,劝佛狸停止进军,七月,魏军班师。后来得到情报,再前进两天,就可以把残部消灭光。佛狸这个后悔。
五.第一谋士和第二谋士
432年拓跋焘又灭了北燕,在统一北方的道路上,只剩下西北角的北谅苟延残喘。439年拓跋焘讨论伐谅之事,这次还是群臣反对,特别是一个叫李顺的反对得最起劲。这李顺可不简单,是佛狸身边第二号谋士,聪明才智不在崔浩之下,至少相差不远,在征夏伐柔然等诸多战役中,表现出卓越的见识和谋略,也深获拓跋焘信任。第一谋士和第二谋士是联姻关系,但关系并不睦,有些彼此争宠,各自轻视对方的味道。崔浩比较耿直,而李顺品格低下,他作为拓跋焘的特使出使北谅12次,对北谅的情况了如指掌。也曾在拓跋焘面前预言北谅沮渠氏离败亡不远了。但是此人有个缺点贪财,逐渐被北谅的沮渠氏用重金收买。‘得人钱财,与人消灾’,拓跋焘以前数次想动手收拾北谅,都被李顺劝阻。
这次他看到拓跋焘决心很大,只好编造谎言“从温圉水以西直到姑臧,遍地都是枯石,绝对没有水草。当地人说‘姑臧城南的天梯山上,冬天有积雪,深达几丈,春季和夏季的时候,积雪融化,从山上流下来,形成河流,当地居民就是引雪水入渠,灌溉农田。如果凉州人听说我们大军开到,一定会断绝渠口,让水流尽,我军的人马就无水可用。姑臧方圆百里之内,土地因无水寸草不生,我军人马难以久留。”。
崔浩反驳说:“《汉书?地理志》中讲道:“凉州的畜产,天下最为富饶。’如果那里没有水草,牲畜怎么繁殖?另外,汉朝绝不会在没有水草的土地上兴筑城郭,设置郡县。况且,高山冰雪融化以后,只能浸湿地皮,收敛尘土,怎么能够挖通渠道,灌溉农田呢!这种话实在是荒谬不可信。”
李顺恼羞成怒地说:“耳闻不如眼见。我曾经亲眼看到,你有什么资格和我辩论?”
崔浩一针见血地说:“你接受了金钱贿赂,就想要替人家说话,你以为我没有亲眼看到就能被你蒙蔽吗?”
隐蔽在后面的太武帝听到这里,转身出来,声色俱厉地斥责奚斤等人,文武群臣不再多说什么,唯唯听命而已。
太武帝亲率大军讨伐,看到姑臧城外水草茂盛,便十分痛恨李顺,对崔浩说:“你当年说过的话,今天果然应验了。” 崔浩回答说:“我不敢不讲实话,一向如此。”
这个李顺不知悔改,三年后奉旨赏赐群臣时又接受贿赂,太武帝大为震怒,两罪俱发,处死了李顺。
六。无比的宠信
作为统一战争的谋主,崔浩参与了北魏王朝三代帝王重大的军事决策,多谋善断,算无遗策,屡建功勋,在北魏统一中国北方的一系列战争中起了重要作用。除了以上事件中以外,崔浩在平息薛永宗,盖吴暴乱,征讨吐没骨部落,吐谷浑以及南征刘宋等战争中屡献奇谋,屡建奇功。可以说,没有崔浩,拓跋焘是不可能统一北方的。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个规律:‘用崔之计则获利,不用崔之计则失利’。而且许多情况下崔浩是掌握真理的少数,以一个人之力对抗满朝文武,这需要都大的勇气和智慧!
我认为君和臣之间也是需要一些缘分的,脾气,志向都要相投,才能形成一种默契。刘备与孔明,符坚与王猛,齐桓公与管仲无不如此。我还是以为拓跋焘和崔浩之间也属于这一类。
曾对崔浩说:‘你才智渊博,历事我的祖父与我父亲,尽忠三世,因此我对你特别看重。希望你凡有所思,直言相告,助我治世。我有时脾气不好,也许不能采纳你的建议,但过后静思,却总觉得你说得很有道理’ 他还曾指着崔浩,对新归降的高车酋长们说:’你们别看此人纤弱不堪,手无缚鸡之力,但他胸中所怀,却远远胜过甲兵。但我征战前犹豫不决之时,都是他使我下定决心,而且总是大获全胜。这都是他的功劳!’
他曾召集众尚书,下令道:‘日后凡属军国大计,你们不能决定的,都应先征询崔浩的意见,然后再可实施’ 拓跋焘对崔浩不仅是信任,而且很亲近。他有时到崔浩家中向他请教,崔浩接待皇帝仓促之间,来不及制作精美的食品,就搬出家常菜肴,拓跋焘总是高高兴兴拿起来就吃。崔浩进宫见驾,地点也不限于朝堂,可以出入卧室。
所以俩人的关系虽可能比不上前面3个搭档,但在历代君臣关系中仍然是很少的。
就是这样一个深受尊敬信任又极为亲近的重臣,一夜之间,遭到了灭族之祸。杀他的正是太武帝拓跋焘.
(待续)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原创】千古奇冤:崔浩之死(4)‘国恶’是什么? 3 司马水镜 字4350 2004-08-19 19:24:44
水镜写的挺好: 温相 字90 2004-08-11 19:17:30
【原创】千古奇冤:崔浩之死(3)太武帝其人 1 司马水镜 字3344 2004-08-04 22:43:26
【原创】千古奇冤:崔浩之死(2)无比的宠信
崔浩之死的另一说――《无间道》版 查理五世 字186 2004-08-05 02:23:29
😜有个电视剧叫《敌营18年》,崔浩可是《敌营50年》呀 司马水镜 字160 2004-08-05 17:57:11
水镜兄也记得这个电视剧? 查理五世 字276 2004-08-05 21:41:17
崔浩之死有一定咎由自取的成份在 菜鸟飞飞888 字1814 2004-07-22 23:4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