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语言的藩篱 -- 醉后何妨死便埋
回到家乡教语文,新课程里有一课讲到方言和普通话,感慨很多。
我的方言说得极差,这或者源于我幼时对方言的排斥心理,又缘于稍长时对父辈强硬要求的逆反心理。以致于我现在终于还是不愿说故乡的方言。不会说,不想说,也不好意思说。也因此,回到小城后,外地人总是把我当成天涯漂泊的同道者而分外亲切,本地的同乡却无一例外得将我当作外来的和尚而倍加细心。这是优待还是尴尬?
小时,总有几个大人恶狠狠得恫吓,说我不爱故乡;委婉的几个便笑着说这小子大概注定要去大城市。稍长些,语言便成为一种天然的隔阂,划开我与同学的距离,无意中固执地只说普通话的我成了班级中的另类。初中后,求学异地,我遇到的是另一种方言的包围,语言的差异每每在第一时间提醒我他乡异客的身份。
流落异乡,常常敏感地注意到这样的文字:乡音是一把钥匙,方言是一种认同等等。大抵是说现代化的浪潮滚滚而来,不会说方言的人便失去了自己的根,在四处的漂泊中失去了故乡人的凭证。而确实,方言在故地就是这么一种心领神会的暗号,不言而喻的划开了你与这个城市的亲疏。一句方言的问候,和一句国语的问候,前者在故地是这样的亲切和具有生气,而后者却仿佛带了一点庄重,显出了隔膜。于是,前者的回应可能是爽然的微笑伴以俚语的回应,后者多半是一个公式的点头或者同样国语的正经的回应。
确实,我感受到了陌生,是故乡之于我的,因为一种语言,我被排斥在城市之外;是我之于故乡的,同样因为语言,我额外得感受到了自己与母地的鸿沟。
然而,细就我之不擅方言甚至排斥,应该源于幼儿时期。幼儿园时乃至小学时对于普通话的严格要求,以及普通话本身的干净利落和方言中词汇的藏污纳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于是,在官方的宣传和要求中,在那种隐含的优劣逻辑之下,我开始排斥甚至歧视方言。并因为自身相对标准的普通话而带有优越感。久而久之,故乡的语言就这样与我擦肩而过,而我也为这种错过付出代价。
这或者是一个矛盾,普通话和方言的冲突中,我并不是一个唯一的异端。我同样见到过和我一样不习惯甚至轻视方言的人,将方言看成为一种不良的烙印。也同样看到过另一种操着极端不规范普通话口音的人,他们更喜欢使用新鲜而肆无忌惮的俚语土句,在非正式的的场合尤喜欢使用大量不洁的土语为口头禅。
对于普通话和方言的极端选择,是否显示了现代化后的一个断层?乡土和城市在语言上剑拔弩张,规范化的普通话要求的背后存在着对地方方言的打压,新鲜火辣充满生气的方言又在故地据守着自己的领土,让每一个失去自己语言凭证的人失去他故乡人的身份。也许二者本没有什么优劣高下,毕竟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乡土。放弃方言固然愚不可及,固执得只使用乡音俚语,也天然把自己的世界缩减万分。
在往远一些思考,现代社会中语言的重要性越来越为世人所熟知,如果说语言决定思想还无法为所有人认同,那么语言影响思想已经成为公认。因为语言而失去乡土,固然遗憾其实也没有什么。现代的城市化下,故乡的影子本就一点点湮灭,他乡即为故乡,故乡已经成为一种回忆。但语言对思维的潜移默化,或者会影响人一生的命运。
简单地说,语言是我们思想的基础,以我教的学生为例,有些学生,倘使以方言,可以侃侃而谈,语言鲜活生动富有逻辑,但是改之以普通话,便干涉结巴,若行之以文字,便笔屈词穷。这就是因为普通话会隔膜着他的思维。这样的例子在外语中更为常见,多少中文学得好的人,英语一塌糊涂,这并不是语言天赋的差异,而是思维习惯使然。
或许这也同样可以对应古人,很难想像在现代口语语境中成长起来的王勃、贾宜们是不是还能写得出流传千古的腾王阁序并诗和过秦论;没准擅长火星文的90后回到诗歌盛唐或许也能扯几句歪诗。
其实说了这么多,就是这么一个意思,语言实在是一道不可跨越的藩篱啊!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原创】语言的藩篱
🙂方言挺好玩的 陈二 字223 2009-06-08 09:15:55
🙂你其实引领了潮流 猪头大将 字74 2009-06-08 02:24:04
🙂在外地上学的时候不觉得普通话有什么不适应 1 小鹿子云中 字184 2009-06-07 21:02:38
🙂离家太久我是干脆不会说了 醉后何妨死便埋 字0 2009-06-07 22:10:45
🙂记得以前上学的时候 小鹿子云中 字128 2009-06-08 05:56:26
🙂差异不是藩篱 逐水而行 字488 2009-06-07 18:16:52
🙂说得好,关键其实是心态 1 庄汀2 字76 2009-06-07 23:0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