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嘉木读诗----登楼赋(上) -- 南方有嘉木
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
前两段一写景一思乡,末段转为身世之忧。日月更迭时光流逝,估计是等不到黄河水清天下太平的那一天了。河清,所谓黄河水清圣人出,此说或源于西汉,在《拾遗记》一书中,就有“丹丘千年一烧,黄河千年一清,皆至圣之君以为大瑞。”
然河清真可待么?张衡在《归田赋》中也一声长叹,“徒临川以羡鱼,俟河清乎未期”。到了赵壹的《疾邪诗》则已是一声疾呼,“河清不可俟,人命不可延!”----我们的生命这么短暂,谁等得起千年方出的圣人?所以太祖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
所谓“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国家平定,个人才可以偱正常途径进入体制内施展治国安邦的才能和抱负----能在乱世中建立伟业者只是少数,大部人不过成了炮灰,甚至路边无人掩埋的一具白骨。而所谓乱世说到底就是把旧秩序打掉重来,如果汉末不乱,宦官子弟曹操估计才能再高也遭人白眼----对他,乱世是崛起的时机;王粲不同,出身高门室家,曾祖王龚顺帝时官至太尉,祖父王畅灵帝时官至司空,都曾位列三公,如果汉室不衰,他或许早借家族之力,青云而上。《三国志魏书》记载“时(蔡)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可有一次蔡邕闻知王粲在门外,竟倒屣相迎。王粲进内,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蔡邕说:“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史家笔墨,烘托洋溢,后人读来感叹一声有蔡邕做托,为其造势如此,小儿能不青云?现如今十二年世事变迁,寄身幕府,回想当日,王粲能不希冀汉室光复?
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
我怕的是自己像匏瓜那样空自悬挂,淘井水净却无人饮用啊!
匏瓜,语出《论语阳货》,那时候佛肸(音:bìxī,晋国大夫范氏家臣,中牟城地方官。)召孔子去,孔子打算前往。子路说:“从前我听先生说过:‘亲自做坏事的人那 里,君子是不去的。’现在佛肸据中牟反叛,你却要去,这如何解释呢?”孔子回答道:“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是的,我有过这样的话。不是说坚硬的东西磨也磨不坏吗?不是说洁白的东西 染也染不黑吗?我难道是个苦味的葫芦吗?怎么能只挂在那里而不给人吃呢?)
井渫,《周易井卦》“井渫不食,为我民恻。” 渫,除去也。
以上六句写身世之忧,落足点是个“惧”字,说简单了就四个字“怕来不及”!我们生活世间,对自己的美好或曰才能大致是有个认知的,所谓天生丽质难自弃,总希望能有个用,有个欣赏的人。儒家说学而优则仕,所谓学成文武艺,卖于帝王家。这不仅仅是为家国,也是为了自己的心,所以孔子不做匏瓜。屈原便更急迫,痛也更深,你看他的句子:“岁忽忽其若颓兮,时亦冉冉而将至”、“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生命太短,时间太快,不能让才能虚掷,空叹白头。
如果真是平庸的,也许还好受点,他的日子也不是过不下去,写些书文,赚些银两,闲来登楼看看河山,也可以是一种逍遥。只是他不是,忍不住想起徐渭、想起梵高、想起那些身负奇才却都无人激赏最后或疯或死的寂寞的人。史书记载王粲有过目不忘之能。观人弈棋,局坏,他能将棋子恢复原样。他擅长计算,“作算术,略尽其理。”写文章也是一把好手,“举笔便成,无所改定。”-----天生如此丽质,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我总觉得才能和禀赋即是天赐,也是诅咒,折磨地人不得安生,必要春蚕到死丝方尽。
步栖迟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将匿。
栖迟,叠韵。《诗经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漫步游逛之意,“栖”意为“鸟在巢上,象形”,然栖迟,则见出盘旋失意来,李贺《致酒行》“零落栖迟一杯酒。”
徙倚,徘徊留恋貌。《楚辞》“步徙倚而遥思兮,怊惝恍而乖怀”,“然隐悯而不达兮,独徙倚而彷徉。”
栖迟和徙倚连用,音韵间便产生了一种绵长反复的感觉,和后文的“忽”形成很好的对照,有一种低首徘徊间猛然抬头发现日暮之感。结合上文的身世之忧,又是无所事事的一天过去,心里该生出怎样的惶恐。比较很相似的一个句子“淹栖迟以恣欲兮,耀灵忽其西藏”,说得都是一个意思,但后者读来总稍嫌用力,不若此句低迷。
这一句其实是很好的过渡,前一段是在低徊漫步中感慨身世,然后发现日暮,于是带出了新的写景。
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
兽狂顾以求群兮,鸟相鸣而举翼,
原野阒其无人兮,征夫行而未息。
读这六句,再翻回去看第一节的“华实蔽野,黍稷盈畴”,如果不在一篇文章里,谁能想到这写得是一个地方?真正是主体出现,世间从此多事。春风得意时大风起兮是送人上青云,但凡落魄则闻秋风而凄惶。风起天变,可解为自然景观,也可解为喻世道急乱,鸟兽狂顾相鸣为的是寻求一个知音,找一个归处,他们尚且如此,更可况诗人。可是这样的寻找是徒劳的:因为原野阒其无人。阒,寂静之意。四望无人,一片死寂,只有一名远行者在急急赶路。这“征夫”的意象说到底是诗人自己的投影,寻找的孤独和哀伤只是他自己的。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独怆然而涕下。”
这六句,视野的变换和内里情绪的走向是递进的,和曹植《赠白马王彪》中的这一段恰互为脚注:
“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
归鸟赴乔林,翩翩厉羽翼。
孤兽走索群,衔草不遑食。
感物伤我怀,抚心长太息。”
不仅用字相似,写作手法和抒发的感情也相类。
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惨恻。
循阶除而下降兮,气交愤于胸臆。
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
思乡之痛,身世之忧已足催人肝肠,更何况遍寻归处而无着?所以心里的苦又翻一层。忉怛,dāo dá 忧伤,悲痛貌,《楚辞》“伫立兮忉怛,心结縎兮折摧。”这里连用凄怆、忉怛、惨恻三个峻切语,令人不忍卒读。
最后不如归去,于是偱台阶而下,“徐”字显出脚步之沉重来,因为胸臆之间满是愁虑,心太沉。回到家,仍是睡不着,整个结句没有一点点要自我宽慰的意思,全不做“努力加餐饭“之想。东坡《贾谊论》云“夫谋之一不见用,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才有余而识不足也。”或也可以用来评论王粲的这篇《登楼赋》,情绪没有个节制,便自毁了心身。《诗品》评价他“发愀怆之词,文秀而质羸”,确是的语,在他的笔下,忧伤表达到了极致,读来感人心怀也觉得是美的,只是缺了厚重,生就这样性情的人,在生活中一般不会太豁达,对他人也不会太宽厚。我这么说倒不是苛责,这世界上各人生有不同的性情,有些人可以过得理性节制,有些人却是一往情深深几许,那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只是想说读书的时候记得要走出来。
历史上的王粲后来也过得不错。建安十三(公元208年)年七月,曹操起兵,攻打刘表。刘表死后,次子刘琮继位。九月,刘琮举州降曹,王粲也来到曹操幕府工作。从此后,王粲仕途得意,官运亨通,不断升迁,一直被曹操委以重任。《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说他“博物多识,问无不对。时旧仪废驰,兴造制度,粲恒典之。”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冬,王粲随曹操征讨孙吴,次年春,在返回邺城途中病逝,时年四十一岁。《世说新语伤逝》第17条载“王仲宣好驴鸣,既葬,文帝临其丧,顾语同游曰:‘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赴客皆一作驴鸣。”葬礼之后,曹植又作《王仲宣诔》说:“吾与夫子,义贯丹青。好和琴瑟,分过友生。庶几遐年,携手同征。如何奄忽,弃我夙零。”王粲当日在荆州感叹原野阒静,后得二曹之谊,也算是有幸。
王粲登楼后来成为文人思乡、怀才不遇时常用的意象。 唐刘沧《汶阳客舍》“思乡每读《登楼赋》”,南宋周密《一萼红》“故国山川,故园心眼,还似王粲登楼。”又有老杜之“戎马相逢更何日?春风回首仲宣楼”(《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不过自己以为用典最好的是李义山的《安定城楼》:“贾生少年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掩卷坐在窗前自个想想,高楼无事,因才子一登从此引来文人无数闲愁;流水何辜,子在川上一声慨叹便成无情,不念凝眸。我在如此高楼上远望大西洋,高楼和海水又能解我几番心事?东坡在此,也当笑我。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原创】嘉木读诗----登楼赋(上) 12 南方有嘉木 字3819 2009-06-12 21:10:35
🙂【原创】嘉木读诗----登楼赋(下)
🙂呵呵,嘉木原来在东海岸 aokrayd 字10 2009-06-15 21:23:27
🙂【原创】嘉木读诗----登楼赋(中) 11 南方有嘉木 字2268 2009-06-12 22:46:35
🙂很地道,见风范。 1 九霄环珮 字174 2009-06-13 09:53:51
🙂谢九霄兄夸奖,但觉羞愧尔 南方有嘉木 字66 2009-06-13 15:13:36
🙂说实话,秋兴 九霄环珮 字28 2009-06-13 16:58:06
🙂实景重现分析法 1 小河流水 字0 2009-06-12 22:0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