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写沈崇ing旁白】一言以蔽之1 吕思勉 -- 陈郢客

共:💬233 🌺1908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吕先生是如何被强奸的?

标题党了……这话不是我说的,是宝岛某个叫管仁健的山东老乡说的:

台灣出版業者怎樣強姦大陸書?(管仁健/著)

……

老蔣禁書之嚴,絕對登得上「金氏世界紀錄」。黃的、黑的要禁,我也能理解,自古以來當政者全都這樣。紅的要禁,我也贊成,冷戰時代風雨飄搖的台灣,經不起這樣寬鬆的言論自由。

  「共匪作家」的書要禁,我也不反對;否則毛詩詞滿街賣,毛語錄人人讀,那外省人這麼辛苦逃來台灣做什麼?

  至於附匪作家,是指在中共政權裡,有個一官半職的幫閒人物,像茅盾、郭沫若之流。即使他們的書,內容與政治無關,要禁,也還有個道理。

  但什麼叫陷匪作家?這種陷匪作家比不陷匪作家人數還多,像陳寅恪、湯用彤這些作品從不觸及實際政冶的知識份子,卻因「萬般無錯,錯在陷匪」,所有作品照樣被老蔣禁得乾乾淨淨。

之后管先生介绍台湾出版商常用的几大阴招,计有:

(1)輪姦霸佔法

  這是最常見的絕招,尤其是大陸來台的四大門派:中華、正中、商務、開明幹得最慷慨激昂、正大光明。「換人不換書」的經典例如:

  中華書局將劉大杰的《中國文學發達史》,作者姓名改為「本社編」。

  正中書局將朱光潛的《詩論》,作者姓名改為「本社編」。

  商務印書館將湯用彤的《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作者姓名改為「本社編」。

  開明書店將呂思勉的《中國通史》,作者姓名改為「本社編」。

  當時台灣作品最多的,就是這四大門派裡那個叫「本社編」的黑道老大,陷匪作家的書幾乎都難逃魔爪。情治機關的爪牙對黑道大哥輪姦霸佔後的財產,通常是不聞不問的。

  (2)隱姓埋名法

  莊嚴出版社將王力的《中國語言學史》,作者姓名直接改成「佚名」,看這些情治機關的爪牙怎樣猜出這「佚名」究竟原來是誰?

  「佚名」是繼「本社編」之後,台灣著作量第二高的作家。

  (3)男扮女裝法

  真善美出版社將梁漱溟的《印度哲學概論》,作者姓名改為「梁氏」。就像中國古代的良家婦女,有姓無名,看這些情治機關的爪牙敢為難良家婦女嗎?

  男扮女裝是台灣出版業者的巧思,創造了許多一流的女性作家。

  (4)以籍代名法

  世界書局將陳垣的《元代西域人華化考》,作者姓名改成「陳新會」。內行人自然能依姓氏與籍貫猜出原作者姓名。

  這算比較負責的出版社所做,春風一度後,總該將衣服還人吧!

(5)大刑伺候法

  最擅長這絕招的,就是中國出版界的聞人王雲五,他的商務出版社將這招又化為「奪命三式」,很多陷匪作家都難逃斧鉞加身:

  A、月下偷桃式:

    陳寅恪的《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作者姓名被閹割成「陳寅」。

  B、攔腰一斬式:

    朱光潛的《變態心理學》,作者姓名被腰斬成「朱潛」。

  C、黑虎偷心式:

    周予同的《群經概論》,作者姓名被動了「換心」手術,成為一個新人「周大同」。

(6)張冠李戴法

  精益書局將茅盾的《世界文學名著史話》,硬是栽贓給林語堂。這種換法很沒有條理,連我這種內行人也都難免被騙。

  最離譜的是魯迅的孫子周令飛,從日本來台「投奔自由」,成了「反共義士」,國民黨對這天上掉下來的禮物,自然是大肆宣傳。可是問題來了,塵封30多年的魯迅一下被炒起來了,到底魯迅寫的是什麼「東東」呢?

  一時之間,各大學門口都有這種小貨車,搶賣魯迅的小說。悄悄的來,匆匆的走,買的歡喜,賣的高興。可惜魯迅的小說就這麼幾部,出版商反正是盜印,乾脆盜印個徹底,於是一時之間,三○年代沈從文、巴金、矛盾、丁玲的作品全登台了,但封面上卻有這一樣作者「魯迅」,誰叫他這麼「紅」?

  (7)先姦後殺法

  樂天出版社將朱光潛的《談修養》,作者改為「王治文」,書名又改成《勵志文獻》。這種先姦後殺法,既欺騙讀者,又不付版稅,太沒江湖道義。

  但話說回來,作這種缺德事的不只出版社,很多學者專家也到用大陸作者作品,拿來作教授升等論文或出版牟利,這些狗皮倒灶的「儒林外史」,因篇幅有限,暫且擱下不表。

看看现在大陆的山寨书商,感慨台湾人不愧是山寨鼻祖(最早的山寨手机就是台湾人的发明创造),连这些大出版社都纷纷赤膊上阵。大概吕先生的书名声在外,结果首当其冲的就和一众大佬一起被台湾人生生地改名为“本社编”“佚名”了……还好金圆券之父王云五先生没用出他的黑虎掏心术,把吕先生改名“吕勉”什么的……

以上性犯罪各法,个人觉得“以籍代名法”最是厚道,毕竟以籍贯做名号之法古已有之,这种山寨法也就带上了那么点文人的雅味,比起来“先奸后杀法”就有点让人齿冷了……

联想起在无数知青回忆文章里提到的在那个时代读书之不易,不由得感慨一下中国人读书人连想要读书这么简单的事都要如此经历如此艰难困苦,或者大费周章,如今的时代,当真难得,可谓旷古未有也已。另外在最后感慨一下作者的感慨:

在那「無所不查,無所不禁」的情況裡,人們的要求是這樣的卑微,也少有讀書人希望與中國分離。然而完全不查不禁後,台灣人對中國的感情,反而感覺越來越疏離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