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文摘】乱弹古代骑兵 -- AleaJactaEst
首先狐狸声明,以下的内容都是转载的,狐狸只是整理了一下。
13世纪的罗斯骑兵。基辅罗斯与拜占庭相邻,各方面都受到它的影响,从骑兵装备来看,尖盔、大盾、鱼鳞甲,都能见到拜占庭骑兵的痕迹。在战术上,罗斯骑兵不仅学习拜占庭,也向他们的中亚对手学。在基辅罗斯强盛时期,它的军队成为抵挡中亚游牧势力向拜占庭和欧洲渗透的一道屏障。其实我觉得罗斯骑兵在对付游牧骑兵时还是有经验的,他们与勇猛的突厥部落(如佩奇聂格、波洛伐奇等)没少交手。13世纪,由于连年内战,国家几乎崩溃,又遇上当时势头正猛的蒙古人,结果大部地区被蒙古占领。不过在这一时期,罗斯骑兵在楚德湖仍然击退了条顿骑士;北方,在诺夫哥罗德也击退了瑞典人。
16、17世纪的德国雇佣军――黑衫骑士。
16世纪,纽伦堡出现了第一支燧发枪――转轮枪,我觉得这对骑兵来说应该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刻,从此骑兵的作战方法便开始发生重大变化。随着燧发枪的诞生,骑兵终于拥有了能够在飞驰的马背上射击的火器。转轮枪诞生之初,并不是作为军队的制式装备(这很正常,事物的发展总要有个过程吧),只是一些贵族骑士用作防身武器,最先大量列装转轮枪的骑兵,可能正是这些黑衫骑士。作为雇佣军,他们的装备很杂,几乎不存在装备制式的问题;又由于以战争为业,使他们很快认识到转轮枪的价值,因此,转轮枪能够迅速在他们中间传播开来。
黑衫骑士的盔甲没有统一标准,个人按习惯装备。即有如图这种披一件简单的锁甲,也有穿全身甲的,但他们几乎都配备有多把转轮枪,少则四五把,多则七八把,俨然一座火药库。
16世纪Stradiotti轻骑兵,配上原来骑士公会的介绍。
十五世纪的威尼斯是个富裕的共和制城邦,控制着亚德里亚海的航线和东岸的广袤地域,这要归功于她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商品经济和强大的海军。1453年土耳其人攻克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倾覆。善于钻营的威尼斯人乘机攫取了爱琴海上的众多岛屿,进一步稳固海上防线。此刻威尼斯的势力达到顶峰,城邦有二十万公民,而整个统治领地下共有二百五十万人口。因为她的富庶,威尼斯可以毫不费力的保持一支常备军,并在敌人登陆之前就将其摧毁。
土耳其人的西进不可阻挡,他们有两种应付手段:首先,把舰队交给强大的海盗指挥,这是自古以来陆上强国对抗海上强国的良方妙药;其次,鼓动巴尔干地区的众多弱小民族沿陆路寇边劫掠。主要有阿金希人(Akinci)、德里人(Deli)和鞑靼人(Tartar),威尼斯不胜骚扰,无法应付数量众多的轻骑突袭,于是决定"以夷制夷"。1470年,他们开始雇佣希腊和阿尔巴尼亚的轻骑兵Stradiotti(也作Estradiotti,stradiotos在希腊语中是战士的意思)。这些人懂得游牧民族的惯用战术,因为他们自己就是各中高手。
Stradiotti被组织成100-300人不等的小单位,分布在各个城镇,潜伏在土耳其人可能入侵的路线上。他们的行动快速果断,成功阻止了西罗马的厄运在威尼斯重演。随后,意大利众金融城邦如米兰、热那亚、比萨、希耶那都组织了这种轻骑兵部队,统一称为Stradiots。成员除希腊人和阿尔巴尼亚人外,还增加了克罗地亚人和匈牙利人。
这些雇佣兵在此后的意大利战争中大放异彩。1495年在Fornovo,2000名Stradiots从后方突袭,全歼了法国人的后勤和后卫;1509年在Agandello,轻骑兵最大的一股包括多达3000名Stradiots;1525年在Pavia,500名Stradiots从法军左翼突入,从而赢得了正常战役的胜利。当然,雇佣兵的忠诚总是维系在金钱上,没钱支付工资的城邦就得用另一种方式赔偿。1480年,那不勒斯的1500名土耳其籍雇佣兵哗变,在城中大肆劫掠后离去。
他们的装备很杂,因为来自不同国家,只有克罗地亚人坚持使用当地的一种宽刃剑叫sciavona,别的雇佣兵则有什么用什么,盔甲混合了东西方的特色。长矛是标准配备,此外有人用东方的合成弓,有人用威尼斯产的枪弩;有人用西班牙式的直剑,有人用叙利亚风格的马刀。当时的意大利是民族的大熔炉。
1575年瓦拉几亚骑兵
罗马尼亚的原住民来自何处已不可考据,他们自称为Valchs,这个单词在塞尔维亚语中,指的是牧牛人。不管怎样他们先后建立起三个国家:1324年开始的瓦拉几亚(Wallachia);1359年开始的摩达维亚(Moldavia)和15世纪初开始的特兰西瓦尼亚(Transylvania,吸血伯爵的故乡)。但国力过于弱小,打一开始就是匈牙利的附庸,后来成了匈牙利、波兰、奥地利和土耳其逐鹿的战场。
15世纪初,奥托曼帝国把爪子伸向瓦拉几亚,当地老百姓由一位王子带领进行抵抗,与童话中主人公应当具备的贤明无缘,伐尔德?特皮斯(Vlad Tepes 1418-1456)王子号称刺穿者(Impaler), 他把战俘和反对者统统穿在木桩上,看他们慢慢在痛苦中咽气。土耳其人很快学会了这招,广泛报复到天主教徒身上。最后提一下,上述王子正是吸血伯爵德古拉(Dracula)的原型,想想《惊情四百年》片头交待的背景吧。
最后瓦拉几亚还是被征服了,反抗活动时有发生,大小领主拉着队伍跑山里打游击,这种韧性维持了好多年。一直到1595年的Calugareni战役,他们终于赢得了胜利,此时游击队已经全由骑兵组成,从16世纪后期的一些雕刻中,可以大概估摸出瓦拉几亚骑兵的外貌。
他们大多是轻装骑兵,衣着类似俄国人或匈牙利人,留圆胡子,高高的皮帽上缀着羽毛,少数人有锁子甲和小圆盾。装备与马术基本是向土耳其对手学的,除了训练战马漫步、小跑、疾驰之外,罗马尼亚人发明了独一无二的马术:一般的马总是四蹄交替前进,他们的坐骑可以同时迈出一侧的两条腿,就像骆驼一样。这种恶形恶状的习性至今还能在罗马尼亚山民的牲口中看到,其用途不明。
从16世纪末期开始,瓦拉几亚骑兵成了雇佣兵。一部分在土耳其军队中服务,一部分效忠于土耳其的敌人--波兰、匈牙利和俄国。他们用牛头做标志,以中队(sotnia,在俄语中是百的意思)为单位,波兰军队中最多曾有20个这样的中队。与土耳其人一样,他们在很长时间内拒绝使用火器,装备长矛、马刀、合成弓。
莫斯科Boyar骑兵 16世纪末期
十五世纪后半期开始,俄罗斯军队的成分渐渐由武装农奴变为世袭贵族(Boyar)。与西欧一样,这些职业军人同样为他们的领地偿付着义务。部队中的贵族体系在伊万四世(1530-1584)统治期间达到顶峰,沙皇对广大中小贵族承诺领地,从而控制军官队伍。 在1550年,1078名贵族被赐予莫斯科近旁的领地,这些领主号称“特选千人众”,对沙皇宣誓永久效忠,中高级军官便来自这个阶层的贵族家庭。其他地方的贵族构成军队的主体,但多为下级军官。
这种贵族组成的骑兵部队,十六世纪末大概数量在25,000人左右,当然只是指常备军。一旦需要,这支队伍随时可扩充至40,000到50,000人。他们使用的装备具有浓烈的东方特色:外面穿锁子甲,拜占庭风格的尖顶头盔,前臂戴着护臂。贵族的铠甲上常常镶金嵌银,装饰着毛皮和宝石;扈从则没有这些防具,穿着打泡钉的衣服,勉勉强强能抵挡弓箭。他们使用的武器有长枪、标枪、弯刀、钉锤,到十六世纪末期逐渐开始装备手枪,但最基本的武器还是合成弓。
俄国人骑马的姿势类似今天的赌马比赛,马镫高,双膝也收得高。这样的姿势很适合射箭,却不利于抗击长枪的冲击。并且,俄国马相对来说体型较小,所以俄国骑兵尽量避免正面突击,采用的战术更多是突袭或以多取胜,将敌人包围起来,从四面射击而不用正面交锋。与欧洲的骑兵部队相比,俄罗斯骑兵的编织比较松散。百人为中队,千人为团。若干个团组成骑兵师(polk),全军六个师,分成前卫(perodovoi polk)、左翼(levoi polk)、右翼(pravoi polk)、主力(bolsoi polk)、预备队(smorozevoi polk)和斥侯(ermaulni polk)。每个师使用不同颜色的矛旗,但图案多为圣乔治十字
1630年龙骑兵
17世纪上半期,30年战争的瘟疫在欧洲肆意蹂躏,哈布斯堡王朝和心怀不满的英法之间,终于爆发全面大战,雄心勃勃的古斯塔夫二世带领瑞典踏进欧洲腹地,加尔文派和路德派的教徒在四处发难,土耳其贵族的内讧日益严重,俄国熊从波兰手中抢走了乌克兰。就在这样混乱的舞台上,龙骑兵作为新生力量开始确立自己的地位。
这个兵种最早出现要追溯到1552-1559年的意大利战争,法国人占领了皮特蒙德(Piedmont),为了对付随时可能在后背出现的西班牙人,当时的法军元帅de Brissac命令他的火枪手跨上马背,于是就组建了世界上最早的机动步兵。当然这种步兵只是把马用作运输工具,作战时依然徒步,正是今天机械化步兵的原型。至于龙骑兵dragoon这个词的来历,则有两种说法:较流行的一种认为,当时该兵种使用的队旗上画了一头火龙,这是从加洛林时代(或者更早拜占庭就有)开始的传统,龙骑兵由是得名;另一种认为,当时他们使用的短身管燧发枪被称为火龙,龙骑兵来自这个典故。
荷兰人在1606年就组建龙骑兵部队,瑞典人则在1611年,但成团建制的龙骑兵肯定是在30年战争中诞生。他们的编制和装备与步兵并无二至,须知,当时骑兵以中队为最小单位,每个中队都有旗手和号手;而龙骑兵和步兵则以连为基本单位,有各自的旗手和鼓手。每团龙骑兵有10到15个连队,每连100人;这样一个龙骑兵团比普通骑兵的编制大很多,后者的团很少超过500人。
17世纪上半期时,龙骑兵的装束与步行火枪手相差无几,把鞋袜换成了靴子马刺而已。依然带着帽子,因为不用进行马背上的格斗。只有军官才有手枪,士兵除了火枪之外,就只有一柄直剑护身。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装备中包括一把小鹤嘴锄,步行时用来钩住缰绳。奥匈帝国的龙骑兵部队直到1625年还编有骑马的长戟兵。他们使用的坐骑也矮小、廉价,比不得正式骑兵的高头良种。在训练科目中,很少有教马上射击的,更不用说冲锋突刺了。
唯一的例外就是古斯塔夫二世的部队,其作战使命就是为骑兵部队提供延伸的火力支援,所以瑞典龙骑兵很少下马作战
奥托曼帝国骑兵Sipahi 15-16世纪(就是西帕希)
在土耳其奥托曼帝国中,骑士制度也是建立在封邑的基础上。他们的骑士叫做Sipahi,从苏丹手中接过土地,附带接受的条件就是战时必须响应征召。随从、马匹和武器自备,年纪大的,可以用一定数量部下代替服役(数量取决于领地大小及土地上税收多少)。无法履行义务的领主将被剥夺封地。
较小的领地,年产1,000到20,000银币(当时土耳其的通用货币叫akchy)的称为timar,领主叫timargi;年产20,000到100,000银币的称为zeamete,领主叫zaim。根据收入的多寡,领主须得征募相应数量的随从。Timargi每收入3000银币,Zaim每收入5000银币,领主们就必须拥有一名手下并提供装备。这种随从被称为gebeli,大多来自战俘和死刑犯,也有领主们购买来的奴隶,这点同埃及的马姆鲁克骑兵相似。由于根据财产收入募集军队,土耳其奥托曼帝国的军力总是超过实际需要。因此,当主君死后,他的领地一部分由子孙继承,一部分则派给他的部下,这些翻身的咸鱼渐渐成为新的领主。
从十五世纪开始,随着土耳其人的西进,有些帝国疆域内的天主教徒也成了领主。1469年,在波斯尼亚行省(其实应该是sancak,当时帝国的行政单位),共有111名天主教的timargi;1476年,在Smederevo行省,信奉耶稣的领主比信奉安拉的还多;在十六世纪早期,黑塞哥维那行省中有3000多名天主教领主。这些数字在不断增长,偏偏这些区域都是战事频繁的火药桶。奥托曼苏丹毫不妥协,在反复的严令下,大多数领主最终皈依伊斯兰教,不愿服从者也有,带着发的战争财悄然引退。
这些领主组成帝国军队的中坚力量,十六世纪时,共有四万名领主登记在案。他们的作战单位叫alay,大概一千人左右;长官叫alay-bay,掌管全队的名册,在每次战斗前点名。十分之一的领主可以轮到不用出征,负责维护后方的治安并打理同伴的领地。
最精锐的部队当属六千人的王室部队(alti boluk),以不同颜色的三角矛旗为标志,分成六队:左右两翼贵族旗队(ulufeciyan),左右两翼外国佣兵(querba),重武器队(silathar)以及精锐中的精锐--全由领主子弟组成的sipahi oglan。
马克西米利安款式的铠甲风行一
十五世纪末十六世纪初,马克西米利安款式的铠甲风行一时。受晚期文艺复兴的影响,铠甲的装饰也越加复杂,每个部件都被重彩描绘。骑兵铠甲根据不同的用途,渐渐分成三条支流:战斗用,枪术比赛用和游行阅兵用。
与前两者相比较,阅兵铠甲使用的甲片更薄,以便后期加工。分量减轻了,穿着也更舒适。为了装饰,可以说动用了当时所有的工艺手法:首先是雕凿,直接用尖头的工具在铠甲表面镂出图样;然后是蚀刻,用于细部加工以达到圆滑的边缘效果,当然,要保留的地方事先须涂腊;接着是浮雕,用锤子上上下下敲出凹凸错落,使花纹更有立体感。图中这具盔甲看似银黑相间,其实那种黑色是金的镀层。当时还没有电镀;为了防锈,德国的工匠发明了黄金的搪涂法goldschmeltz:
首先用高温融化铜锌合金(少量),并不断加入水银搅拌均匀,最后混入研细的金屑(大量)。然后把这种金属浆液浇在盔甲表面,使其顺着纹理自然流淌,等水银全部蒸发,合金就形成坚硬的镀层附在盔甲上,由于在这过程中需要不断加热,所以金色并不明显,往往呈深蓝或是黑色。最后在凸出的花纹上裱以银箔嵌上金线,并用麂皮打磨抛光,整个过程才算大功告成。
这种精细的工艺品是中世纪宫廷仪式上的一道亮色,也是骑士贵族化的象征。比如1560年布伦兹维克(Brunswick)大公与布兰登堡的海德薇格(Hedwig)公爵家联姻,提前两年宣布婚礼,西班牙、奥地利和德国的作坊一起开动,生产总共100套这种奢侈的铠甲,其中甚至包括了给小孩子量身定做的装具!制造这些铠甲的都是不折不扣的大师,如Jorg Sorg(1517-1564),他的作品基本全是欧洲君王的收藏,就连他当年的草稿和素描都是今天拍卖行中的珍品。
克罗地亚骑兵 1630年
奥斯曼帝国咄咄逼人的北进在十六世纪末到达了巅峰,与神圣罗马帝国以militargr?nze相隔,这条军事上的分水岭沿着匈牙利和克罗地亚的边境构成,维也纳的皇帝早在十五世纪就开始建立这样的外线防御。基本的思路是这样的:沿着边境分布众多坚固的城堡与支撑点,一旦土耳其人大举入侵,克罗地亚的贵族和老百姓就能依托城墙坚守,并在防守战中消耗对方的机动力量。
1527年,匈牙利大公斐迪南一世当选成为克罗地亚国王,他向贵族们保证,会在克罗地亚驻扎一支常备军(在此前都是民间义勇军),包括1000名骑兵和200名步兵。当时情况是这样,不断来犯的土耳其人虽然无法占领克罗地亚,但已有很大一部分边境居民被捋走成为奴隶,农田被践踏,市镇被烧毁,当地经济近乎崩溃。奥地利皇帝则让逃亡来的塞尔维亚人、匈牙利人、罗马尼亚人、瓦拉几亚人定居在这些边境省份,于是这些民族自发建立了类似义务兵役的动员体制,从18岁到60岁的男子都要接受军事训练。作为回报,他们得到居留权,得到房屋和土地,以及免交赋税的待遇。他们参加的队伍有两种,一种叫Vojna Krajina,即边境守备队,是常规部队;另一种就是民兵。
守备队大多由克罗地亚人组成,骑兵则由大量的外国人和克罗地亚贵族组成。尽管常年争夺与拉锯使这片土地贫瘠不堪,面积也减小不少,克罗地亚还是成了一个巨大的要塞。所有平民都被武装起来,频繁的战事让农民们学会了突袭和伏击,还建立了对维也纳的绝对忠诚。渐渐的,这个地区所有百姓,不管祖先来自何处,都被称为Croat,即克罗地亚人,德语中的Kroaten。
凡是奥地利在欧洲参加的战争中,都能看到克罗地亚人的身影。三十年战争中他们充当雇佣兵,大约有一万名左右骑兵装备火枪为皇帝效力。后来克罗地亚骑兵就成了哈布斯堡军队中轻骑兵的代名词,此时来源已经驳杂很多,塞尔维亚人,匈牙利人,甚至波兰人都加入进来。1638年的时候,总共有19个“克罗地亚骑兵营”,人数在25000-30000。
这种骑兵以快速迅捷、勇猛果断著称,常参加一些地下活动,如侦察偷袭破坏敌后补给线,所以在西欧军队的说法中,克罗地亚人也有掠夺者的恶名。1635年,路易八世也建立了几个克罗地亚营――the Royal Cravats,皇家旗队。
英国保皇党骑兵 1642年
英国内战爆发的原因,主要源于王室与中产阶级的严重对立,更具体说,就是君主地位与议会权力之前的矛盾。查理一世需要更多的赋税,而议会不加批准,于是冲突逐渐升级,当然此外还有外交和宗教政策上的种种对立。
为了保卫他"神赋的君权",1642年8月查理一世在诺丁汉召集他的军队,他的外甥,莱茵的鲁普特亲王(Prince Rupert of Rhine 1619-1682)来到英国,带着八个骑兵连,总共五百人。于是他被任命为骑兵的总指挥官。早在1618年,三十年战争在大陆肆虐的时候,古斯塔夫二世的骑兵战术运用显示了极大的优越性,为各国所接受和效仿。鲁普特曾经在瑞典军队中服过役,于是把这些实用的技巧带到英国。
第一次战斗发生在1642年9月23日,在波维克桥(Powick),鲁普特凭这点兵力击溃了埃塞克斯公爵的前卫部队,共计骑兵8个连,龙骑兵10个连,杀伤150余人。(似乎小打小闹……注意:当时虽然都用连作单位,但称呼是不同的,骑兵连称为troop,龙骑兵则用步兵连的叫法company)。这些保皇党的骑兵使用瑞典人的作战方式,但素质跟国会军一样低下。一旦接战就自行其是,根本不理睬指挥官的号令,追击的时候总是拈轻怕重,追着人家的辎重队穷追猛打。这种恶行终于在1945年的纳斯比会战中遭了报应,鲁普特的骑兵过早脱离战场,断送了查理一世以后的声名。
保皇党的骑兵大多由英国贵族组成,就个人来说,还是具有一定军事素质的(相较国会军而言)。埃吉山的战斗以王军的小胜告终,从而打开了通往伦敦的道路,举国震惊。当时克伦威尔写信给约翰?汉普顿上校说:"你的部队都是些残兵败卒,而敌人的部队都是绅士出身的青年人。你想这些卑微的人在精神上敢向那些具有荣誉、勇气和决心的绅士们挑战么?"
王军的骑兵全是轻骑兵,装备与大陆的标准相符。基本武器是一柄直剑(tuck),不少人还带一把细细的长剑(rapier,当时他们使用的款式叫做Pappenheimer,可能是纪念在吕岑战死的帕本海姆元帅)。两支手枪插在马鞍旁的抢套里,有燧发枪也有轮机枪。浅黄色的皮外套是标准穿着,外加一件胸甲,软帽下面有铁箍的护头,腰带红色或者玫瑰色。
每个骑兵团有六到八个连,总共三百人左右。依照标准的话应该有五百人,实际上只有少数精锐部队达到满员,比方说福斯伯爵和莫里斯亲王的卫队。
克伦威尔铁骑军 1645年
在英国内战中,西北的省份大致拥护国王,而东南方商业和制造业发达的省份则站在国会一边。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北方的一些大城市也在国会的控制下,而南部的贵族大多支持国王。总之,全国六分之七的人口向着国会,包括几乎所有的中产商人,这些人担负着主要的财政税收。于是叛军占有财力物力上的优势,可以轻易的招募军队,哪怕是雇佣军。
在埃吉山失利后,克伦威尔这么告诉汉普顿上校:"你的部队都是些残兵败卒,……所以你首先应使部队具有精神,否则失败是毫无疑问的。"(Your troopers are most of them old decayed sevingmen and tapsters and such kind of fellows… You must get men of a spirit that is likely to go as far as gentlemen will go, or else I am sure you will be beaten still…)
1944年的冬天,已经被任命为骑兵总指挥的克伦威尔开始重组他的部队。骑马的火绳枪兵,或者说马上的长枪手差不多完全被裁撤了。他们的打扮与王军相差不大,皮衣外面罩着胸甲,戴壶形的头盔。使用单面开刃的长剑,有时用传统的战斧。装备手枪,偶尔有军官扛着一杆长长的马枪。
铁骑军最大的优点就是纪律严明,这个绰号(Ironside)是鲁普特亲王送给克伦威尔的,后来成了他部队的称号。倒不是指士兵穿的铁甲,而是指他们的坚定顽强。在单打独斗中这些人也许不是正规骑士的对手,但作为一个整体却行动得更有效率。加入的标准就是看他是否虔诚,于是铁骑军以清教徒为主,任何时候都被克伦威尔牢牢抓在手中
瑞典骑兵 1632年
三十年战争开始于1618年,以“掷出窗外事件”为标志(皇帝的钦差被捷克新教徒扔出窗口)。斐迪南二世与天主教同盟在开始阶段节节胜利,1629年,丹麦都被打败。哈布斯堡王朝开始在波罗的海南岸建立海军,这严重影响到瑞典的优势地位,在英法的一再劝说下,北方雄狮参战。1630年,伟大的古斯塔夫?阿道夫(Gustavas Adolphus)率领15000人的瑞典部队在波美拉尼亚(Pomerania)登陆,两年时间内横扫德境未逢敌手。天主教的垄断被打破了,日尔曼也脱离了奥地利的控制,这样的战功连拿破仑都为之心折。并且,这位国王拥有每个军人都羡慕的归宿。1632年当他在吕岑战死后,他的部队狂热报仇,赢得了会战的胜利,那时候已经有十五万人在瑞典的旗帜下战斗!
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写道:“古斯塔夫是天生的军事领袖,他对军队的合成、调度和系统运用能力至今无人能出其右,撇开战略层次,他在组织和战术领域显然更加出色。”瑞典的军事改革深入彻底:实行义务兵役制,组建训练有素的常备军;压缩部队编制,把步兵团从2000~3000人减至 1300~1400人;改进武器装备,部队装备先进的轻型铁炮和火枪,并建立团属炮兵;改行新的军需供给制。早在1617-1629年对波兰的战争中,这种体制就表现出极大优点,成了后世欧洲军队的模本。
当时的欧洲共有四种典型的骑兵,最重型的是穿四分之三甲的胸甲骑兵,古斯塔夫认为,相较其表现来说,这种骑兵太过昂贵;轻骑兵在与火器的对抗中已显得力不从心;火绳枪骑兵主要为胸甲骑兵提供火力掩护,数量较少不能独当一面,价格也较高;倒是龙骑兵,古斯塔夫认为这种骑马的步兵有更大的潜力。
于是瑞典骑兵部队就两种骑兵组成:龙骑兵取代了火绳枪骑兵,提供延伸的火力掩护;轻骑兵则成为突击的主力,装备剑和手枪。当然也有少数的瑞典贵族穿着胸甲,但不足以引起整支部队的面貌。
这样,瑞典骑兵就是所谓的中型骑兵,他们穿简单的胸甲,戴一顶壶盔。装备两把手枪,使用的直剑也比别国的长。他们冲锋时规定用佩剑,第一列的骑兵才允许使用火器,最后一列骑兵作为预备队。每个骑兵营由8个连组成,每连125人。实际上,每个营总是从4个连到8个连不等。
瑞典骑兵部队中最好的士兵来自芬兰,被称为Hakkapelis,这个名词来自他们在战斗时的呼号(大笑),意思就是"把他们剁成排骨!"
古代波兰军的演变
15世纪以前,波兰在欧洲恐怕要算作二流国家都还勉强,尽管在东欧算是大国,但实力与其邻居相比还是差一截。13世纪,波兰人面对的主要敌人有两个:西北面的条顿骑士和东面的蒙古人。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类型的敌人,在蒙古入侵前,波兰人为在西线对抗条顿骑士发展了适合打阵地战的步骑兵联合部队,然而面对东线开阔的地形和机动的蒙古骑兵,这种军队又几乎无用。而且由于波兰军的装备和人员素质都较差,指挥官的水平也令人无法恭慰,面对蒙古骑士更是不堪一击,所以才有在利格尼志那光膀子的农民长矛兵去拼蒙古骑士的惨事,1241年连当时的首都克拉科夫都让蒙古人给洗劫了一道(不过我想所谓首都也就是一个稍大点的城市而已)。在以后的三百年里,波兰一直感受到这两方面敌人的压力,也一直没有解决如何同时适应两支作战风格完全不同的敌人的问题,只不过由于蒙古的分裂,东线压力减轻,波兰可以更专注于西方的敌人。
当然,波兰人一直在试图找出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他们在战术上借鉴蒙古人的经验,注重突袭、机动作战,然而,由于从14世纪起波兰的主要敌人是西边的条顿骑士,整个军队是为适应西边的地形和作战方式设置的,因而要想真正像游牧民族那样进行大范围机动作战仍不太可能。在14--15世纪,波兰军队仍是传统的西方军队,与13世纪相比,只是装备水平和人员素质的提高,赶上了当时欧洲国家的水平,但本质上没有变化。
下面是15世纪波兰军队的组成情况:典型的几种作战单位
1、骑士。装备全身甲,战马也披甲。与当时西欧各国骑士装备相当。兄对当时的全身甲应该清楚。
2、枪骑兵。装备半身甲(虽未经考证,我分析是指只有上半身防护的盔甲),战马不披甲,辅助骑士进攻。
3、弩手,装备胸甲。
4、剑士,装备头盔和盾牌。
另外还包括大炮等火器部队,用于打攻坚战。
可见,当时的波兰军队还是典型的欧洲合成军队,只是在各方面更向西方靠拢了。
15世纪的13年战争是波兰崛起的开始。通过这场战争,波兰不仅驱逐了条顿势力,同时也锻炼了一支军队。再加上后来和立陶宛的合并,波兰终于成为了一个强国。在13年战争期间,波兰按条顿模式建立了自己的军队,即以少数骑士为核心的封建军队。但这支军队也有当时其他骑士军的通病--纪律性较差,这反映了各国军队还处于向封建化过渡的时期。16世纪初,波兰军还是一支由贵族骑士和雇佣兵组成的军队。征兵时,受雇的佣兵们被集中起来,由指挥官按不同的兵种和装备进行分类。然后集中贵族和他们的侍从,一般每位贵族带3到4个侍从,并且由他本人支付装备的费用和侍从们的薪金。贵族和侍从组成军队中最小的作战单位,称为“poczet”。贵族骑士、侍从和雇佣兵混编在一起,组成波兰军队中最大的战术单位“rota”,通常人数为50--100人。在发生战争时,又由“rota”组成军团“Huf”。军费开支由国会从贵族中抽税支付,但由于国会成员就是贵族,除非必要,否则没人愿意从自己身上多抽税。
15世纪末,由于条顿问题基本解决,而且波兰与立陶宛的联系日益紧密,波兰军队在东线的活动越发频繁起来。当时东方的主要对手是鞑靼人,作为蒙古的残留势力,虽然不能像当年金帐汗国那样雄霸一方,但对周边国家也还是造成不小威胁,特别是后来又有土耳其作后台。东线地势开阔,而且敌人是机动灵活的蒙古骑兵,那种用来和普鲁士人打仗的重型军团就显得很臃肿了。虽然波兰人积累了一些对付游牧骑兵的经验,加之装备的提升,已不大会出现从前那种被蒙古骑兵打垮的情况,但无法将敌人一举消灭的问题却很令人头疼。
为此,16世纪初,波兰军队开始进行改革:骑士取消战马的护甲,并且数量缩减,加强机动作战的训练;大量装备一种新的轻骑兵--“racowie”;火绳枪兵代替弩手,加大长管加农炮的配备量等。
单介绍一下racowie骑兵。这种骑兵源自匈牙利轻骑兵,他们不穿任何铠甲,携带一面泪滴型盾牌和一支骑士长矛。不穿盔甲使他们具有很高的机动性,而盾牌和骑士矛又使他们在冲击步兵或与重骑兵格斗时不是处于绝对劣势。我认为他们就是Hussar的直系祖先,16世纪中叶他们披挂盔甲后就被称为Hussar了。
16世纪初,波兰步兵军团(Rota)的战斗队形一般是分为10排:第一排是手持重型盾牌的步兵;第二、三排是长矛手,其中一排全部由军官组成(10人队),每人负责自己所在的纵队(我猜17、18世纪欧洲那种持戟的步兵军官就是由此而来);后面6排为火枪手;最后一排也是长矛手。作战时火枪手们轮番射击,而前排的人必须蹲下以免被击中。Rota兵团的人数变化幅度很大,从50人的小股人马到上千人的军队都出现过,不过最常见的还是100--200人的规模。
步兵和炮兵的作用是在骑兵们进攻前尽量削弱敌人,并掩护重骑兵们的进攻。尽管步兵也常常紧随骑兵加入到混战之中,但决定性的攻击还是得由重骑兵来完成。真正能与敌人面对面撕杀的步兵据说只占整个军队的10-25%,当然,火枪手自始至终都能杀伤敌人。
波兰人在东线的战斗中还大量运用了大车战术,这种战术被捷克胡斯党人用来对抗日耳曼骑兵而出名,其实它并不是什么新鲜玩艺,最早起源于游牧民族,马车(牛车)作为他们的生活必需品也被用于战争。基辅罗斯后来学会了这招,用来对付南俄草原上的突厥人;马扎尔人也会,在蒙古人攻打佩斯的时候就结车阵防御;蒙古人自己也搞车阵。波兰人用的是带有装甲防护的马车,在防御或驻扎时将马车围成车阵,再加上火枪和大炮的应用,使敌人在进攻时会付出很大代价。对于东线的克里米亚诸汗国而言,火器尤其是大炮的缺乏使他们在进攻这种车阵时无法取得火力优势(情况与他们的前辈们攻打匈牙利人时正好相反),因此要想在攻坚中拿下车阵非常困难。
大约在1526年,波兰人成立了一支专门用来对付鞑靼蒙古突骑的常备军,到1563年,这支军队已经发展到超过4000人,而且绝大多数是骑兵。维持这支军队的费用主要来自每个季度的国库税收。作为新生力量,Hussar在这支部队里异军突起,并逐步取代骑士的位置。早先Hussar并不穿盔甲,但随着射击武器尤其是枪械的发展,没有防护的轻骑兵生存力很低,因此Hussar也穿上盔甲,而且盔甲越来越重,防护也越来越好,尽管装备还是比骑士轻,但已基本具备骑士的作战功能,因此从16世纪中叶Hussar就开始取代骑士了。当第一次北方战争时,Hussar与骑士的比例还是2:1,到1576年时,骑士就仅占骑兵部队的7%了。除了由Hussar和骑士组成的重骑兵外,骑兵部队还包括中型和轻型骑兵(哥萨克),他们装备火枪和复合弓。
16世纪后期,由于波兰军队分工日趋精密,成员日益复杂(特别是步兵),对其进行改组势在必行。因此,1576年,新任国王斯特凡.巴托里开始改组军队。首先,他确定了Hussar作为重骑兵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地用Hussar替代了骑士,并对他们的盔甲作了规定,使他们成为一支机动性很强的重骑兵部队,以适应波军的作战需要。对于步兵,巴托里也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按照匈牙利步兵的模式建立了新的步兵部队,新部队中,火绳枪手占90%,长矛兵只占10%,并且所有的步兵都不再使用铠甲。步兵成员除了本国人外,还包括像普鲁士人等其他各国的人。巴托里还曾做过组建贵族步兵团的尝试,不过仅持续了一年就失败了,我想贵族就算愿意当兵也会选择骑兵吧。
步兵和炮兵的扩建也是改组的一部分,这大大加强了波军的围攻能力。在立窝尼亚战争期间对莫斯科公国的胜利就说明了这一点。不过巴托里死后步兵的规模又缩水了。巴托里对波兰军队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他为波军日后的发展定下了一个基调:适于打运动战,但也不逊于打阵地战。
西吉斯蒙德三世(1589-1631)期间,波兰的常备军和步兵征募制度在立陶宛也得到推广。冬季,常备军驻扎在乌克兰临近皇家领地的军营里。可能是为了镇收那块不平静的土地吧,不少军人在那里宣誓效忠并获得加薪。在战争时期那里的军队往往超过三万人,但在和平时期只有数千人。由于各种原因,国会不愿维持一支庞大的常备军,但这也带来了一些麻烦,不利于形成持续的军事优势,一些重大战果有时得不到扩大。常备军数目偏低也意味着反击敌人侵略的进程较慢。最糟糕的时候,军队不得不在国会拨款前先借债。国会这样做最主要的原因是钳制国王,避免国王在和平时期拥有一支庞大的军队以威胁贵族们的权利,不过战时军费还是要照拨的。
为了维持国防需要,除了隶属国王的常备军外,还有其他几种类型:
大贵族的私人军队,这在当时还不少,如拉德斯维尔、奥斯特罗格斯基、Zamoyski家族等。这些军队虽然有些不错,但总体水平还是比皇家军队差些。另外提一下,这些私人卫队中的hussar在盔甲和服装上都比他们在皇家军队中的同行们华丽。依我看这是因为巴托里时期的军备改革,士兵身着统一的制服,皇家军队人多钱少,自然要朴素一点。
另一种军队是哥萨克,在南方他们的队伍超过了四万人,是波兰常备军的一个重要补充。最先哥萨克们是作为一支重要的步兵部队,在防御战中他们表现得非常勇猛顽强,而且维持哥萨克步兵团的费用很便宜。因此,在战斗中哥萨克步兵团是很受重视的。但是,他们好斗的性格也常常引发争端,在和平时期他们常常侵入土耳其在东欧的领地。因为波兰给哥萨克注册的问题也常引起矛盾。只有经过注册的哥萨克士兵才被军队接受领到军饷,这就引起未注册者的不满,注册者对其中的很多约束也不高兴,所以尽管哥萨克长期为波兰服役,但叛乱却经常发生。
波兰军队的演变下
17世纪初,波兰的军队主要由骑兵很他们的指挥官组成。通过实战检验,波兰人对骑兵的运用及运动战颇有心得,与当时西方注重攻守城池的战法相比,波军的战术风格显得很豪放。波兰人更注重在野战环境下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而不是在攻坚战中解决敌人(显然,因为这个目的骑兵占了军队的多数)。当然,一场战斗的胜利并不能决定战役的胜利,敌人在整场战役中也不会总在野战条件下作战,不少时候都能躲进堡垒要塞,这时候骑兵就起不了多大作用了。在攻守城中,步兵和炮兵起主要作用,这时候巴托里的军事改革就显示出其英明之处了:波军并没有因要与鞑靼人的蒙古骑射手作战而把军队完全骑兵化,步兵和炮兵仍是必不可少的力量。17世纪初的主要战争有1600--1609年间的立窝尼亚战事和1609--1618年与莫斯科公国的战斗,在这些战斗中,波军的骑兵,特别是重骑兵hussars起了很大作用,步兵的使用相对较少,主要是用在攻守城堡的战斗中,尽管他们的火力很强(如果按照巴托里定下的编制,90%都应是火枪兵),但在野战环境下也只能唱配角,掩护骑兵进攻。
骑兵:17世纪时骑兵的主体是由披挂半身甲的重骑兵hussars组成,不过哥萨克骑兵(这里的哥萨克应不是特指民族,而是波兰人对这一类型的骑兵的称呼)的成份也越来越大。这些骑兵穿锁子甲,带有头盔,骑轻型马,属于一种中型骑兵。他们的其他装备包括圆形盾牌、复合弓、短矛(2米左右,比hussars的短得多)、榔头型战锤(可见我前面的贴图,就是匈牙利式样)、手枪和卡宾枪等。从装备上看,锁子甲的防御力远不如hussars的整体式半身甲,况且他们的矛也比较短,因而不能在战斗中打头阵,不过复合弓和火枪又使他们能为hussars提供有力的支援(这种支援比步兵火力及时得多),必要时也可将他们投入一线,因此他们在战斗中是hussars有力的伙伴,其迅速窜红也就不奇怪了。我想,大量的这种中型骑兵加上部分重骑兵和其他骑兵对保持一支部队的高效费比是很有益的。他们的数量增长相当快,到17世纪20年代时,他们和不带装甲的哥萨克轻骑兵就成为波军中数量最多的骑兵类型,不过重装hussars仍是骑兵的核心。中型骑兵的使用灵活性也很大,不仅能参与大战役,也很适合混战和小规模冲突。在立陶宛,类似的骑兵叫petyhorcy或czeremisy(后者主要使用矛)。在以后的时间里,不带盔甲的哥萨克轻骑兵也被保留了下来,他们全部轻装以利于调遣。其他类型的轻骑兵还包括瓦拉几亚骑兵(可见前面的贴图)和立陶宛的鞑靼人。
步兵:17世纪波兰步兵仍采用雇佣兵制度。步兵的主体是火枪手,在战斗中无论是支援己方还是抵抗敌方,它都能提供有效的火力。但是火枪手还是不能作为一支独立的部队出现,长矛手虽然少,但还是不可或缺的。从17世纪起,步兵的火绳枪开始逐渐被燧发枪所替代,新武器的使用也使军队的战术和后勤进行相应的改变。最大的步兵作战单位仍是ROTA兵团,但实际指挥时用得最多的是小型的战术单位“pulk”。
炮兵:最初炮兵能从国会手中得到固定资助,但这个惯例从西吉斯蒙德死后就逐渐中止了,皇家军队中的加农炮数量也有很大降低。仅有少数用于围攻战的轻型炮被保留了下来,火炮数量几乎达到最低限度。值得庆幸的是,炮兵保持了较高的训练和技术水平,而且在17世纪上半叶兴建了炮兵学校,培养出不少优秀的炮兵指挥官。
古斯塔夫对普鲁士的入侵对趋于安稳的波兰军队敲响了警钟,拥有良好素质的瑞典士兵和他们强大的野战火力给波兰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知道,三十战争早期波兰人多次被瑞典打败)。瑞典人强大的火力,优秀的野战防御能力再结合灵活的调遣,使hussars要想仅靠自己的力量在阵地战中击败敌人几乎不可能,步兵的作用又得到了重新认识,建设一支独立的步兵军又重新列入议题。但是,庞大的步兵数量和雇佣他们的费用遭到国会的反对,这些贵族仍然没有完全意识到步兵的作用和价值。由于他们的阻挠,17世纪早期波兰军发展不大,重大的改革直到弗拉迪斯拉夫(西吉斯蒙德之子)在位期间才发生,不过在1627-28年,长矛兵和火枪兵的使用倒也有增加。
总的来说,17世纪早期波兰军队发展较慢,但三十年战争的冲击使它重又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所以才有后来弗拉迪斯拉夫的军事改革。下面贴一张中型骑兵的盔甲和装备。
弗拉迪斯拉夫的改革:
当弗拉迪斯拉夫即位时他已经是一名经验丰富的战士了。他青年时便参加了1617--1618年与俄罗斯的战争和1621年对土耳其的战争。在1621年的土耳其战争中,他指挥了一个超过一万人的步兵联队,其中有一半是德国雇佣兵。之后,弗拉迪斯拉夫又对欧洲国家进行了一次较完整的游历。其间,他在德国、比利时、荷兰学习了很多先进的军事技术、堡垒建筑学、兵工厂建设等。1625年,在荷兰西南部的布列达,他作为斯宾诺拉(注意,此斯宾诺拉非奥托.斯宾诺拉,我查了一下,这位是西班牙人,布列达战役的总指挥)将军的客人来到战场,现场观摩了布列达战役。尽管就整个西荷战争而言,布列达是西班牙唯一的胜仗,但战斗中大炮的运用和熟练的围攻战技巧还是给弗拉迪斯拉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鉴于以上经历,弗拉迪斯拉夫于1632年开始了他的军事改革,整个行动花了一年多的时间。首先,他很清楚波兰骑兵高质量的优点,因此对骑兵着重是扩充他们的数量和提升装备水平;对步兵和炮兵,则必须大大加强,特别是炮兵,如前面所说,现在波兰炮兵的规模已经大大缩水,恢复其数量迫在眉睫。
弗拉迪斯拉夫还对军队编制进行了一项改革,他把军队分为外来军队和国家军队,所谓外来军队,我个人分析并不是指从外国雇来的外籍军团(当然有部分外籍雇佣兵),此处的“外来”主要指按外来(西欧发达国家)标准组建的军队。外来军队包括步兵和骑兵。步兵团也分为长矛手和火枪手,他们的装备和组织形式都是按照德国人的标准,而且在开始阶段,这些军队的指挥官也聘自德国。军队基本按照师、团、连的编制,一个团的兵力在4--8个连之间变化。作战队形上与西欧一样,长矛手在中间,火枪手在两翼,这样既可以对正面之敌形成交叉火力,又可兼顾两侧的敌人。龙骑兵也被编入步兵,实际他们本来就属于摩托化步兵,编入步兵并不奇怪。
外来军团的另一部分是骑兵。与传统的波兰hussars不同,这些骑兵部队是仿照德国骑兵建设的,包括有火绳枪骑兵、胸甲骑兵等,还有一种被称为“rajtaria”的轻骑兵,与瑞典的轻骑兵很相似。“rajtaria”一词在波兰语中本意是泛指西方式样的骑兵,装备手枪。他们的制服和装备进口自德国。尽管这些骑兵是按西欧形式建立的,但在战术上还是比较接近波兰本身的东方风格,比如骑兵编队时只有四排的小编队,不采用西方手枪骑兵惯用的旋转战术。虽然被叫做外来军队,但其成员大多数还是波兰人。
再看看国家军队,所谓“国家”就是指传统的军队,按照传统波兰模式建立的。这支军队的主要成份是骑兵,与以前的骑兵军一样,hussars是全军的核心,而数量最多的则是哥萨克骑兵(中型骑兵)。不同种类的骑兵连组成骑兵团,通常包括中型骑兵、重装hussars或轻骑兵,老式的匈牙利步兵除了警卫外很少使用。国家军队的一个显著特点(或者说是缺点)是其庞大的后勤系统,由于骑兵团是由poczet组成,前面讲过,poczet源于骑士军,一个骑士和几名侍从组成poczet,费用由每个骑士负责,这就造成后勤系统的臃肿,效率低下。事实也确实如此,与外来军队相比,他们有很多随军人员,如商人、仆人等。不过,这并不代表国家军队的战斗力差,相反,他们是一支非常强有力的队伍,而且,他们也没有放弃传统波兰军高机动的特点,必要的话他们还是能抛开后勤队伍实施机动作战。
炮兵:弗拉迪斯拉夫很清楚波兰炮兵的现状。改革一开始,他就着手大力扩建炮兵,大量铸造新炮并把口径标准化。他还为炮兵建立了专门的独立税收拨款以保证他们的良好运作。到17世纪40年代皇家军队单独拥有超过350门加农炮和臼炮,其中有40%是新铸的。在他的倡导下还建立了新的兵工厂,较完善的炮兵指挥系统也在1637年形成。他还从瑞典引进了3--6磅炮作为团属火炮。
由于新编制和新武器的引进,战斗队形也应作出相应改变。所以,弗拉迪斯拉夫把部队分成三部分:正面、预备队和机动部队,每支部队步骑兵组成,步兵居中,骑兵在两翼。从整个军队看,大多数步兵布置在正面,多数骑兵则编入预备队,外来骑兵则有时与步兵混合。这种组织形式使其能够被灵活调遣,而且不同于老式波兰军,它拥有非常强大的防御火力。两翼的骑兵多数是国家军队的成员,他们形成了战场上最强的打击力量。
17世纪下半叶的波兰军队:
骑兵:1655--1662年间,hussar的数量降到了另人难以接受的地步,仅占全军的5%--7%,轻骑兵的数量则激增,这招致各方面的批评。不光从作战上,从经费上考虑这个比例也是不可取的。从费用上看,当时贵族们拥有较雄厚的经济实力。武装一支轻骑兵军由国家出钱,数量多了国库自然吃紧;武装hussar军团,花的则多数是贵族的钱,因为hussar虽位国家效力,费用却由贵族直接支持,波兰大小贵族约占总人口的10%,既然他们肯拿出钱武装hussar,又不愿把钱交到国库,那何不顺水推舟呢?作为实战来讲,过低的重骑兵比例也不利于战斗。因此,到了索别斯基时代,骑兵的成份又被重新规定:中型骑兵占60%,hussar和轻骑兵各占20%。一个骑兵团中hussar与中型骑兵的比例一般定在1:3。轻骑兵通常独立组建,但有时也与中型骑兵混编。
中型骑兵和轻骑兵常使用2.5-3.5米长的矛,这种矛比hussar的5米骑士矛短多了,不过混战倒挺适合。1677年后,这种矛成为他们的制式装备。因为弗拉迪斯拉夫时期hussar数量很少,所以中型骑兵承担了很大一部分重骑兵的工作,这种状况直到索别斯基时才改变,但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型骑兵对各种任务的适应性。轻骑兵主要用于侦察、追击和骚扰。尽管骑兵的主要战斗方式还是用马刀和矛,但所有骑兵都配备了手枪,不少人还有复合弓和卡宾枪。
这一时期hussar的服装更加复杂,而且有很多人喜欢穿一种叫“karacena”的鱼鳞甲,不过从防御能力上看,普通的半身甲还是比鱼鳞甲强。hussar保持着其彪悍的作风,很受其他军队的赞赏,当时的法国元帅就曾要求组建一支以hussar为蓝本的法国骑兵队。而且还有一句谚语形容他们:如果天塌下来,hussar能用长矛支起它。
步兵:弗拉迪斯拉夫组建了较现代的独立步兵部队,步兵数量占全军的50%甚至60%。尽管这一比例在西欧国家并不高,但波兰的实际情况决定了这样的比例,其开阔的东方边界并不适于步兵活动。
步兵分为三类,即波兰--匈牙利步兵(老式步兵)、外来军队的步兵和龙骑兵。先说说波兰--匈牙利步兵。这些步兵在这一时期改变很少,较大的变化是17世纪60年代,他们的编队从10排减到了6排。这些人通常从南部省份招募,多数为波兰人,真正的匈牙利马扎尔人很少。他们往往被编为小规模的警卫部队,驻扎在后方指挥部。若要在前线战斗,他们则被用来在马车阵和工事后面作守备。17世纪8、90年代,他们更效仿当时的耶尼切里,包括制服、火枪和佩剑,完全用作禁卫部队了。
再来看看龙骑兵。龙骑兵被编入步兵,他们良好的机动性和适应性在南部开阔的平原非常有价值。直到17世纪末以前他们都保持着骑马步兵的装束。在此期间他们的作战单位在200--600人之间,当然也有一些例外,如Bockuma家族和Potocki家族的私人军团,往往超过1000人。除了和步兵一样带着斧子和军刀外,他们也携带火枪,但一般不是步枪,而是更轻巧的卡宾枪。龙骑兵是最受索别斯基青睐的部队之一,他本人就经常穿着龙骑兵的制服。有时索别斯基还指挥他们步行加入战斗,如在1673年对土耳其的战役。
“外来军队”步兵。弗拉迪斯拉夫时代,这种步兵一个团通常要求有1000--1600人,但在17世纪60年代减少到一个团600人,实际可能有500多人,每2--3个这种小型团被编为一个旅。最初的“外来军队”步兵连服装都是瑞典/德国风格,部队虽由波兰人组成,指挥官主体却是德国人。此状况在17世纪中期开始改变,60年代,多数指挥官已由波兰人担任,制服也开始换,以至到70年代整个部队都是传统的波兰装束。部队装备了荷兰引进的火枪和长矛(2:1),并且在50年代取消了长矛兵的铠甲。70年代早期,火枪手们开始装备一种特制的长柄斧,这不仅是一件近战武器,还是修筑工事的工具,比较特别的是它还要用来架枪,起火枪支架的作用。具体架法大家会在我以后的贴图中看到。这种斧子的长度目前还不清楚,具推测,如果要能支起火枪正常射击的话,它的柄应有1.2米长。斧子上装有背带,平时跨在肩上。它的多种用途使其取代了枪架和军刀,但并不能代替长矛。真正使长矛兵被取消的是90年代开始装备的击锤式燧发枪和刺刀,在此之前,长矛兵数量少但很有存在的必要。手榴弹在17世纪后期渐渐在步兵中流行起来,今天在许多17世纪后期的堡垒和兵工厂里发现了数量庞大的手榴弹,一些古代文献还提到过索别斯基在1667年组建有专门的手榴弹兵。步兵战术与其他国家相似,一点小区别就是在70年代装备长斧后其近战能力得到提升。索别斯基还命令步兵们在敌人射击间隙进行齐射,然后进入近距接触战。在地形崎岖的野战环境下,步兵们仍保持线式队形以发挥最大火力,而且波军的队形纵深比其他西方步兵大,以保证他们的一线兵力能得到持续不断的补充,这点在野战防御,尤其是对抗敌人炮兵和骑兵打击时格外重要。从弗拉迪斯拉夫到索别斯基时代,波兰火枪兵的规模都小于瑞典和荷兰,但与德国/普鲁士相当。在当时,数量相等的情况下,波兰步兵要强于土耳其步兵和俄国步兵,相对来说,土耳其人很容易丧失队形,俄国人则尽力模仿西方但成效不大。波兰步兵的勇猛也是很有名的,不管在官方记录还是民间野史中,他们都被描述为“不可理解的顽强”,他们还和hussar一样是波兰军中纪律最严明的部队之一。一位经历过维也纳战役的作者写下这样一段话:“波兰步兵总是处在艰苦的环境下,甚至比在西班牙或意大利更糟。一些人只有布帽,一些人戴皮帽,一些人有外套而另一些没有;他们缺少剑却有两把手斧,对他们来说能发挥更大的威力。士兵们把斧子交叉背在背上。他们拥有令人毛骨悚然的装备(可能指战斧)和难以形容的勇敢,禁得住不管多大的艰难险阻以及饥饿、寒冷和打击。”
“外来”步兵中的长矛手。
1683年的火枪手,手持著名的战斧
炮兵。弗拉迪斯拉夫扩建的炮兵在17世纪后期的三次失败中遭到重大损失,1654年时新造了600门,但在与瑞典的交战中又损失了不少,结果在以后的时间里火炮的数量都没有超过弗拉迪斯拉夫时代。炮兵和大炮倒保持着高质量,而且在战斗中有专门的步兵和龙骑兵保护大炮阵地。1673年成立了有炮兵司令指挥的独立步兵团,专职保护炮兵。防御工事在弗拉迪斯拉夫时代被大量建造,野外防御战在波军战术中的价值日益增大,特别在面对占压倒性优势之敌时更明显。17世纪的自然灾害对工事破坏很大,导致17世纪后期波兰不得不花大力气修复他们。
17世纪末:这是波兰衰落的开始,在军事技术和战术上,波兰已赶不上当时欧洲的先进水平了。虽然她在一场战役中仍能组织起一支数量庞大质量良好的军队,但她已无力维持一支同等规模的常备军了。由于金融问题,炮兵和堡垒被削弱,像燧发枪和刺刀这样的新装备也花了很长时间才普及,已经有点跟不上西欧的步伐了。虽然17世纪末hussar终于开始用燧发枪替换长矛,但在以后的日子里这些曾经的精英们在高贵的地位上越发腐化,到18世纪时已经雄风不再了。
持续半个多世纪的战争也给国家和军队带来了很不利的影响。尽管国家仍能在某场战役中组织起强大的军队(如维也纳战役),但许多精锐部队的损耗使军队的实力和士气都大受影响,新兵员的训练不足也使战斗力得不到有效补充。
索别斯基死后,波兰于1696年开始了萨克逊人的专制统治,波兰的领土逐渐沦为别国的战场,波兰终于衰落了。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6
【文摘】乱弹古代骑兵 1 AleaJactaEst 字23291 2004-08-04 14:19:30
狐狸开设骑兵扫盲班之历史上的牛B骑兵简介
狐狸开设骑兵扫盲班之中国古代战争之骑兵完全版 1 AleaJactaEst 字19852 2004-08-17 16:04:17
骑兵第一军看过么? MacArthur 字385 2004-08-06 14:38:51
😄俺看过,里面的骑兵冲锋时在马上耍杂技 scorpioking 字182 2004-08-18 00:03:01
🙂脑子里出现了干豆腐从山上带着大队人马,冲下山来的宏伟气势 taikeo 字6 2004-08-04 19:1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