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淮海战役研究㈤·决战?决战!(上) -- 双石
决战?决战!:“五心不定”与“一锤定音”(上)
双石
国民党统帅部之所以急求“统一指挥”,是他们甚至比共产党更早嗅出“决战”的气息。
据时任国民党军作战厅长的郭汝瑰老将军回忆,“进攻山东计划”流产后的1948年10月22日——也就是毛泽东决定中野主力加入徐蚌战场并作出“孤立徐州”设想的同一天,在何应钦召集讨论中原战场作战计划的会议上,与会者们就“都认识到中原会战将在徐州方面进行”——何长官甚至在会前与郭谈话时,就要郭“作一南京失守迁都广州,组织军政府继续作战之计划”[1]。
这也难怪,那会儿东北战事已近尾声,党国上下,谁心中都不免惶惶然。
在这样的背景下,蒋公关于“徐蚌会战”的作战构想,甚至比共军还要接近“决战”:
看见没有?这差不多就是共军方面后来演变成“决战”的那个“淮海战役”的战场。
然而据郭汝瑰老将军回忆,对于徐州方面即将发生的这场大战,国民党军统帅部内部的大多数人都并无这个“作战构想”所表现出来的那份信心:徐州乃四战之地,利于攻而不利于守,且后方联络延长,补给困难(据当时第一补给区附之资料显示,徐州储粮只能维持3周),而一旦联络中断,粮弹无以为继。不如断然放弃,退守淮河以屏障南京,先求挫败南进之共军,为完成第二线战略配置争取时间……。
10月29日,在讨论“徐蚌会战计划”的国防部作战会议上,何应钦所提出的“守江必守淮”主张,实际上就是这“大多数人”心态的一种集中反映——想想看,明明是在策划“徐蚌会战”,怎么会扯出了“守江必守淮”?这是在预设会议讨论的前提哩?还是在暗示会战实施的后果?
难道连敬公本人对这场要策划的“会战”结果也没有信心?
在“守江必守淮”的共识下,这个作战会议研讨了以下两个方案:
第二案,“守淮案”,即退守淮河南岸,凭淮河地障,实施河川防御。[3]
第一案基本上就是敬公根据蒋公意旨弄出的那个“十字形准备阵”的翻版,只不过更显保守:陇海线上除徐州外所有城市(包括商邱),都准备予以放弃——这个十字架更显“清瘦”,廋得不象个十字架而象一根竖着的棍子(笔者很不厚道且迷信地评说一句:这两者都象一个墓地的标志,区别仅在于一个是西式的一个是中式的)!
总的思路还是要实施“徐蚌会战”。
第二案实际上反映的其实就是“大多数人”的想法——也就是对“徐蚌会战”的否定。
然而会议研讨的结果竟然是“采纳第一案”!理由为:退守淮河,则尔后不便于向平汉路或苏北方面机动;且共军打通陇海路后,向东西方向调动兵力,非常灵便,对国军更为不利。
这太令人费解了!看来这“研讨”算是白研讨了——合着“大多数人”说了也白说?
何应钦还在当日即电徐州“剿总”:必要时可令刘汝明放弃商邱。
次日,蒋介石从北平飞返南京,国防部即以“淮海决战案”为基础拟就的《徐蚌会战计划》上报并得到了蒋公的首肯。蒋公原拟于11月4日亲往徐州主持部署,后因事临时决定由顾祝同代他去徐州‘剿总”。11月5日——也就是华东野战军下达《淮海战役攻击命令》的次日,顾祝同在徐州召集邱清泉、黄伯韬、李弥、孙元良等兵团司令官及可以离防到徐州的军、师长等,当面传达了这个会战计划:
国民党军统帅部还决定,驻在徐州、南京的空军第1、第3、第5、第8、第10、第20等大队的歼击机、轰炸机共计126架,运输机32架,支援徐蚌会战。
为解决徐蚌会战兵力不足的问题,蒋公决定将东北战场剩下的3个军11个师(置留葫芦岛)全部转运华东,遭到华北“剿总”强烈反对。傅作义坚持就近用兵,将3个军11个师全部转运平、津地区。蒋介石只得——分为二,将原属华北“剿总”的第62军3个师、第92军1个师、独立第95师归还傅作义;将第39军3个师、第54军3个师海运浦口,11月中旬转至蚌埠地区……
蒋公似乎是铁了心要与共军在此间决一死战了?
然而历史却在这个要命的关头留下了一笔糊涂账。
因白崇禧、宋希濂等人拒绝到徐州“剿总”就任,于是蒋公又想到了听话而又能干的杜聿明。因杜此间正在葫芦岛组织东北残军撤退,蒋又派作战厅副厅长许郎轩携带着“徐蚌会战计划”去葫芦岛,向杜征询意见并督请杜到徐州指挥。而据杜回忆,他所见到的《徐蚌会战计划》,与徐州“剿总”得到的《徐蚌会战计划》,竟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版本!
杜长官得到的版本,基本上就是在国防部研讨会上被废弃的第二案——“守淮案”:
我军为集中兵力于蚌埠附近,击破共军攻势,达成“勘乱建国”之目的,着将徐州“剿总”所属各兵团及绥靖区各部队主力移至淮河南岸蚌埠东西地区(包括临淮关、怀远、风台间地区),占领阵地,以攻势防御击退对方之攻击,相机转为攻势,予以歼灭。
㈡任务及行动
⒈以某兵团之一部守备徐州、贾汪、掩护主力转移。
⒉各部队行动;⑴新安镇附近之第七兵团经五河、临淮关附近转进。⑵徐州附近之第十三兵团、第三绥靖区经褚兰、固镇向蚌埠转进。⑶徐州以西黄口、虞城附近之第二兵团经涡阳向怀远附近转进。⑷柳河、商邱附近之第十六兵团及第四绥靖区经蒙城向海河街、风台间地区转进。⑸总部及直属部队经津浦路向蚌埠转进。
⒊各部队到达目的地后,应迅速占领阵地构筑工事。
㈢指导要领
⒈各部队在行动期间自派警戒按氮施护主力安全撤退。如遇小部队袭击,应迅速击破,继续向目的地转进。
⒉如遏共军大部队来犯,则以一部掩护主力迅速向目的地转进。
⒊徐州、贾汪守备部队在主力转进期间,如遇攻击应利用既设工事,努力抵抗,争取时间,待主力脱离威胁后再行撤退。如我军主力撤退后对方尚无攻击行动,仍应继续守备并确保徐蚌间铁路交通。[5]
杜长官属于国军将领中的“大多数人”,看了这一计划后觉得尚不离谱,所以“基本上同意将主力集中于蚌埠附近与解放军决战”。但却因“怕背放弃徐州之罪名,受国民党舆论的指责,对于个人不利”,于是又搬出要“指挥葫芦岛部队的撤退”的理由来拖延去徐州就任之时日。打的算盘是“预计在葫芦岛国民党军撤退完毕时,徐州附近的国民党军亦可以撤到淮河附近,然后我再到蚌埠去指挥。”[6]
这太令人费解了!这要么是杜长官记忆有误,把两个“会战”的版本记错了?要么是这几天被下属给拒绝怕了的蒋公知道杜长官属于“大多数”,为把这位好学生哄来套上徐州“剿总”这辆谁也不愿意上的破车,干脆就看菜下碟——甭管三七二十一,先把人儿哄过来再说?
杜聿明将军记忆有误的可能性似乎不大,一来这个计划不是三言两语,又属与自家乃至党国前途生死悠关的大事,久历戎行的杜长官不太可能记错,就是有记错的地方也不可能全都记错;二来还在葫芦岛躲清闲的杜长官此前并不知道国防部“两个会战版本”的研讨,不太可能自己凭空生造出来一个。况且,杜的说法还有不少当事人的说法可资间接佐证:时任总统府少将参军和后来徐蚌战场战地视察官的李以劻将军回忆,“济南解放后,在淮海方面,蒋介石决心放弃徐州,坚守淮河”,并定于11月上旬转移完毕,“但蒋介石在十月下旬来往北平、葫芦岛、南京间,想作多方面挣扎,一面又迟疑,怕徐州之撤影响人心”[7];而时任徐州“剿总”总司令的刘峙将军事后亦称,“因陈毅、刘伯承将合攻徐州,图一战获胜,直下江南,乃及明显的意图(引者注:其实当时共方还没人敢往那儿想),而我方则有两个对策,撤至淮河之线取攻势防御,或增加兵力与匪于徐州附近决一生死,惟参谋本部对攻守之计迟未确定。”[8]……
也就是说,耿直的杜长官想跟校长玩滑头,最后还是被这位玩儿滑头的祖宗给玩儿了?
多年后,进了政协写文史的杜长官对这个把自己蒙在鼓里的“淮海决战案”依然忿忿然且耿耿于怀:
杜将军的看法是有道理的:这个“淮海决战案”是个本末倒置的方案。运输线本来是为了保障作战的——具体到徐蚌战场这个环境来说,徐蚌线就是为了保障徐州防卫及至陇海沿线国军作战的,现在陇海线正在或将被共军打断,国军连陇海沿线的要点都不打算要了,甚至工事坚固的徐州都已不在意了,却还要在徐蚌线两侧集结重兵以遮护这条显然已失去原有份量的运输线,杜将军对此嗤之以鼻多年那也是有理由的:徐州只放一两个军显然是不打算真守,既然不打算真守,聚集大军在徐蚌线两侧还有何意义?如此,岂不还是放任“共军打通陇海路后,向东西方向调动兵力”?说来说去,这不就是把原来陇海路上那个很不受看的“一根扁担”给竖了起来么?如此,虽然或有可能苟延些时日,却还是一副被动应对挨打受气的架势,远不如干脆利落地大踏步撤过淮河巩固河防更能摆脱被动争取主动——从后来华野主力南下的时间表上来看,依托着陇海、津浦两大干线的徐州集团但有不要坛坛罐罐的决心,这一周左右的撤退时间虽然略嫌紧张,大体上也还是来得及的。更何况,国民党军统帅部就算是采纳了这个被杜长官所不屑“淮海决战案”,只要积极动作马上贯彻实施,对华野的歼黄作战部署,也还是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黄百韬兵团很可能及时缩回徐州,徐州集团虽然态势不利,却也要让瞅着黄百韬两眼发红的共军统帅部乃至战区诸将们悻悻然顿足扼腕,一时半会儿还不容易重新找到把这些大块头分割开来下嘴的机会。
多年后的杜长官继续忿忿然道:
可见,国军统帅部虽然比共军更早有了“决战”的决心,却是一个“五心不定”的决心。
五心不定的决心等于没有决心——而且差不多就是一个要输得干干净净的“决心”。
果不其然,不过几天功夫,风云就大变了。
11月4日——华东野战军下达《淮海战役攻击命令》的同一天,蒋介石派参谋总长顾视同与作战厅长郭汝瑰等到徐州。5日上午,顾祝即召集各兵团长官开会研究作战部署。据时任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回忆:顾在会上再次提出“淮海决战案”征询与会者意见时,与会者们俱认为撤守淮河案“时机已晚,敌前撤退,最为不利”,主张“不如决一死战”,顾祝同等人最后乃决定“备战退守”,即一面集结兵力,准备应战,一面撤退物资[11]。
当晚,顾飞回南京向蒋介石报告。
6日,蒋介石下达调整部署命令。
同日,华东野战军主力大举向陇海路南下,开始按战前部署捕击黄百韬兵团。
同日,徐州附近国军部队也开始按“徐蚌会战计划”要求向徐州附近收缩。
双方争先恐后遂行各自统帅部决心的结果是:因国民党军第3绥靖区部队在张克侠、何基沣率领下举行战场起义,为南下的华东野战军主力争取到了至关重要的时间,在向徐州收缩途中的黄百韬兵团几天后还是被粟裕摁倒在徐东的碾庄圩……
最要命的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共军方面因此而确立了此前未敢设想的决战决心!
本帖一共被 4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淮海战役研究㈤·决战?决战!(上)
🙂我也来催一下 逐日夸父 字0 2009-11-05 17:02:53
🙂我厚着脸皮又来催楼主了,可以继续了。。。。。 iedgar 字0 2009-08-11 08:37:11
🙂双石兄加速啊,这黄伯韬已经吃上了,却半天不下咽 iedgar 字24 2009-08-09 05:10:54
🙂黄伯韬好象两个礼拜才咽下去。 njyd 字34 2009-08-09 05:24:10
🙂那也得先把下面的邱李黄给挟上啊,再不挟上就跑了 iedgar 字0 2009-08-09 05:33:13
🙂关于 守江必守淮 15 rul 字3785 2009-08-06 06:02:28
🙂关于守江必守淮的淮 PBS 字882 2009-08-09 20:5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