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29) -- 江南水
风云际会
自从秦穆公以后,秦国的实力一落千丈,丢掉了好不容易从晋国得到的河西地区,版图又回到了跟异族杂处的地区。
中原诸侯也把秦人当作异族蛮夷,中原地区有什么集体活动(会盟)也不带他玩儿,在中原地区再也没有了秦国的声音。
为了改变目前秦国在中原地区失声的状况,秦国必须做出改变,让中原各国重新意识到秦国的存在,让秦国在中原地区重新发出自己的声音,甚至拿到话语的主导权。
改变,必须的!
即使不谈那么远大的理想,只是眼前的问题,也迫使秦国不得不做出改变。
秦献公带领着秦人连战连捷,这其中固然有秦人骁勇善战的因素,也少不了魏国大难之后元气大伤的缘故。
假如魏国恢复了元气,河西地区鹿死谁手还很难讲。
如果不增强国力,单凭人民的勇敢,独力抵抗一个有相当历史底蕴和家底的强大魏国,到底能支撑多久,这个谁也没底。
上任后,秦孝公发布了自己的施政纲领,更像是一份招聘启事。
这份招聘启事跟今天某些公司的招聘启事有点不一样,今天公司的招聘启事大都炫耀自己的历史有多么光荣,自己的现状有多么美好,自己的前途有多么远大,关于薪金待遇,对不起,保密,面谈。
在秦国的这份招聘启事中,秦孝公回顾了秦国在秦穆公时代的辉煌历史(也就这点子辉煌),同时也实事求是的说明了秦国有些不堪的现状(主流国家不承认他的存在),没有展示自己的未来,未来需要招来的人才去建设,但是明确了薪金待遇:高官(薪金)、分给土地(诸侯级的待遇,这个最诱人,今天不是也有人在琢磨实现土地私有化吗)。
那年头虽然没有报纸、电台、电视台,也没有互联网,但是这份招聘启事还是传到了黄河以东。
看到秦国的招聘启事,商鞅收拾了一下行李,怀着对魏国复杂的心情(估计怨恨的成分更多),离开了魏国,来到秦国。
人是来到了秦国,但是怎样才能让秦国的领导人知道自己的存在呢?
今天人们找工作需要准备一份详细的个人简历,把能够证明自己优秀的各种经历不厌其烦的写下来,还要准备好各种证书,然后通过各种渠道把这些东西送到老板们的案头。
虽然比较麻烦,但是好歹还有个渠道让别人知道你的存在。
那时候,没有人才交流市场,没有互联网,商鞅就是把简历写的再完美也没法送出去;没有座机也没有手机,更没有网络视频会议,要想跟老板直接展示才华,也是个很大的事儿。
总之,商鞅要想让领导人知道自己的存在,并且要证明自己还很牛,的确是件不太容易的事儿。
中原各国假装不知道秦国的存在是他们歧视秦国,秦孝公不知道商鞅的存在,是他真的不知道有这么一个人存在,没有歧视的成分。
历史和现实的经验都告诉我们,要想接近领导,就要先接近领导身边的人,比如老婆(老公)、孩子,这些人也不容易接近的话就去找领导的秘书、司机。
两千多年前,商鞅走的也是这么一条捷径,他也找到了秦孝公身边的人,一个宦官,景监。
说宦官,可能会有人不清楚这是什么东东,但要说太监,估计中国人都知道是什么了。
太监是宦官,宦官不一定是太监。
这不是逻辑混乱。
举个自然界的例子,猩猩是灵长目动物,灵长目动物不一定是猩猩,人类也是灵长目动物哟。
说到底,就是一个整体和部分的问题,太监是宦官中的一部分,比较牛的一部分,是宦官中的成功人士。
当然这是清朝以前的事儿了,到了清朝,太监、宦官合二为一,太监就是宦官,宦官就是太监,没有整体部分之分了。
景监这种人经常出现在秦孝公左右,当然能跟秦孝公说得上话,也就能够迅速把商鞅推到秦孝公面前。
事实上,景监不仅能跟秦孝公说上话,还跟秦孝公关系很铁,是秦孝公的宠臣。
一看到“宠臣”这俩字,都会觉得这种人不是好东西,都是电视剧中的和珅。虽然宠臣大多数时候不怎么干好事,凡事都有例外,宠臣也有干大事的,例如郑和,他要是跟明成祖关系不好,下西洋这么大的工程明成祖能放心交给他吗。
景监是宦官,是宠臣,但不妨碍他向秦孝公推荐人才啊。
有了景监这条绿色通道,商鞅很快就见到了秦孝公,但是第一次见面的谈话双方都不愉快,至少秦孝公很不愉快,非但不愉快,甚至很愤怒。
见完商鞅后秦孝公也不管景监是不是宠臣了,上来就是一通脾气:你找的都是些什么人啊,一点儿用也没有!(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
相信商鞅也不会很愉快,秦孝公在跟他谈话的时候竟然打起了瞌睡。
任何人面对一个打瞌睡的谈话对象都不会太愉快。
看来秦国闭塞太久了,这对他的知名度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并且他的现状也不让人乐观,对中原地区的人吸引力不大,来应聘的人并不多。
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找个来自中原地区的人聊聊天也好啊,秦孝公给了商鞅第二次机会。
这一次比第一次情况好一点,至少秦孝公没有打瞌睡,多少还听进去了一些,但是离秦孝公自己的需要还差很远。
过了几天,还是没有多少来应聘的,秦孝公决定再找商鞅聊聊,虽然没什么实际作用,解解闷儿也行啊。
如果那时候就有了网络聊天,估计商鞅真的就没机会了。
第三次,成功来的不简单!
第三次会谈后,秦孝公见到景监时的态度跟前两次有了不同,他对景监说:你找的这个人还行,值得继续找他谈谈。(汝客善,可与语矣。)
既然值得谈谈,那就再谈谈吧,
这一谈不要紧,一谈就是好几天,秦孝公越谈越精神。
这变化也太大了吧。
看到前后如此大的反差,景监也很纳闷,找了个机会问商鞅:你是怎么打动老板的,看他高兴得那个样。(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
商鞅淡淡的回道:前两次我劝他慢慢来,打好基础,总有水到渠成的那一天,他嫌周期太长,见效太慢(安能邑邑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我就跟他讲如何快速的富国强兵,他立刻就高兴了。
通过多次会谈,秦孝公确信商鞅就是自己要找的那个人,只有他才能够改变秦国的现状,给秦国一个伟大的未来。
秦孝公决定,就让商鞅来改变秦国。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中原诸侯老早就开始打“王”的主意了 3 江南水 字510 2009-11-04 21:29:31
🙂【原创】谢水大解惑 bruceyu 字28 2009-11-08 17:07:44
🙂呵呵,担不起这个“大”字 江南水 字196 2009-11-08 17:38:14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32)
🙂请教下江南大,三次说秦王的帝道、王道、霸道各是何物? 潜恒 字0 2009-11-13 19:02:10
🙂最早出于孟子,冯友兰有解释, 1 富柜 字701 2012-02-07 22:56:55
🙂不敢,担不起这个“大”字 5 江南水 字1565 2009-11-13 20:24:48
🙂花谢!这样看,帝道即人情,王道即规则,霸道即手段 2 潜恒 字566 2009-11-13 21:2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