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青蒿素小传—1、引子 -- 快刀浪子
1965年8月,应越南劳动党和越南政府的请求,更是为了维护中国南部边境的安全,中国开始派出部队进行“抗美援越”。
战争爆发以来,热带丛林耐药性疟疾肆虐,各方士兵都深受其苦。美军官兵被蚊子叮咬后,急发疟疾,高烧不退,大批士兵不是遭炮火炸死,而是被小小的疟原虫折磨身亡。据美方统计,疟疾造成的非战斗性减员是战斗性减员人数的四、五倍。氯喹是当时治疗疟疾的首选药物,但是,当地的疟原虫已对这种传统西药产生了抗药性,哀鸿遍野的美军官兵挣扎在战火和病魔的双重煎熬中。战场无小事,美国陆军医学研究所火速组织力量研制新一代抗疟药,先后有十四个国家的科研人员参加工作,筛选了近30万个化合物,以期找到理想药物,但最终也没有找到具有创新结构的药物。
越南方面也面临同样问题,不但无法获得被西方国家全面封锁的药品,更没有能力自己研发新药,在向苏联求助无果的情况下,越南方面紧急求助中国政府,中国高层承诺给予帮助。
1967年5月23日至5月30日,根据中央“加强热区战备和支援越南南方”的指示,针对东南亚恶性疟疾严重影响部队战斗力的情况,由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召开了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会议,会上部署了研究新型抗疟药的任务,成立了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领导小组,制定了《1967-1970年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规划》[科十字第118号/后科字第388号]。
本次会议成立了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领导小组,为了保密起见,此机构以召开会议的时间为代号,称为“523项目小组”,并相应设立了“523办公室”,作为研发工作的领导机构。
“523项目小组”由国家科委、国防科委、总后勤部、卫生部、化工部、中国科学院各部门组成,国家科委为组长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事机构,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字236部队(军事医学科学院)为主,中国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医药工业公司各派相关联络员参加,办公室设在人民解放军后字236部队,负责处理日常研究协作的业务工作,交流科研情况。广东、广西、云南、四川、江苏、上海、北京等省、市、自治区和广州、昆明、成都、南京军区,以及广西军区、上海警备区等分别联合组成了“523项目地区小组”,并相应设立了办公室,主要从事日常工作的组织、协调及为后勤保障创造条件。
“523项目小组”是在“文化大革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成立的,参与人员以军队为主,地方有关部门为辅,基本是从各单位抽调来专职从事此项工作,共有六十多个医药卫生科研机构及医药院校参与,参加研究的科研人员先后有五百多人。
在文革期间,狂热的政治理念与人们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控制了国家的意识形态,并渗入了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全国上下一片混乱,工厂、农村、学校、机关都难以正常运转,工农业生产严重倒退,国民经济大幅衰落。科研机构也不例外,很多科研人员被打成“反动权威”,连一般的人身自由都难以保证,更不用说从事科研工作了,没有被打倒的科研人员,也必须参加各种政治运动,很难在科研方面投入更多精力。而当时“523项目小组”这一组织由于是中央领导直接批示成立,因此权限很大,可以动用国家相关资源,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物质、人员的调动,可谓“统一计划、统一规划、统一行动”,因而在那个混乱的年代为科研工作开辟出一个相对稳定的工作环境。同时,在那个时代,精神力量的巨大作用是我们现在难以想象的。物质生活的极度贫困,并没有阻止人们狂热的政治激情。对于上级布置的政治任务,相关部门及人员往往可以全力以赴、不计报酬的投入;分属于军队、地方不同系统的不同单位,往往可以在上级机构的统一指挥下,协同作业,分享信息,这也为全国大协作,完成重大项目创造了条件。
作为研究工作的指导性文件,1967年会议上讨论形成的《1967-1970年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规划》,主要有以下特点:
(1)针对性强,重点突出
《规划》针对热带丛林地区疟疾流行的特点和部队在野战条件下的需要,以药物预防为重点,实行防治结合,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在两三年内研究解决;
(2)敢于打破框架,走创新的道路
克服疟原虫的抗药性是解决热区疟疾防治的关键,由于化学合成药大多已经产生抗药性,因此,经过与会代表的充分讨论,认为中药常山已有二千多年的治疗疟疾历史,拟作为研究重点。首先研究克服常山呕吐等副作用,并肯定其对恶性疟疾的效果,然后制成长效常山制剂或复方。规划中还安排了以较大的力量寻找新的化学抗疟药物和民间有效植物药或治疗方法,如针灸等。
(3)指标明确
新的抗疟药必须具备有效、安全、副作用小、使用方便、原料丰富并立足于国内等特点,在包装上,必须符合五防(防潮、防霉、防震、防热、防光)、一轻(体积小、重量轻)、二便(携带方便、使用方便)的要求。
(4)远近结合
在一年内,先从现有药物的筛选和配伍使用上提供有效药物,在两至三年内提供三至四种有效的防治新药,其中至少有一种为长效预防药。
在统一规划和各地区“523办公室”的共同协调下,全国各地523项目组研究人员秉承“任务上分工合作、专业上取长补短、技术上互相交流、设备上互通有无”的原则,分头进行抗疟药研究。相关科研人员分成五个小组来进行研发工作,各小组按照各自的研究侧重点,从不同领域共同推进,力争早日研发出抗疟新药。五个小组包括:化学合成和筛选小组、中医中药与针灸防治小组、驱蚊剂小组、药物制剂和包装研究小组、疟疾防治药现场效果观察小组。
在国内开展研究的同时,523项目组还成立了赴越学习卫生小组,选派了各机构的科研人员亲赴战场进行研究,很多研究人员也被感染上了疟疾,但仍然坚持工作,丝毫没有退缩。
正是在523项目组人员如此无私奉献的情况下,各小组的研发都取得了一定成绩,通过现有药物的组合,开发出一些能够在一定时间内有效的复方制剂,如用于短期预防的“防一”、“防二”、“防三”等,部分缓解了部队面临的问题,但同时仍有很多困难无法克服,包括药效不够持久、急救药品副作用过大、抗药性无法解决等。
针对以上问题,在1971年又召开了二次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会议,对第一个五年规划的执行情况进行了总结,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探讨商定了第二个五年规划的要求,明确了以研制无抗药性的长效预防药,高效、速效治疗药,抢救凶险型恶性疟疾的急救药以及根治药物为重点。
根据周总理1971年5月28日的指示,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军事医学科学院和广州、昆明军区,广东、云南省革委会共同组成的抗药性问题工作组,于1971年6月下旬至11月中旬,分别在海南、云南西双版纳的勐勒、保山地区盈江县和援寮工程部队,对法国里什医生防治疟疾处方进行了实地试用,共进行了3098人预防和213人治疗效果观察。结果发现此药是不同于氯喹的另一类型的抗疟药方,对恶性疟疾有较好的预防效果,但是服药剂量大,副反应较多,预防效果在三周后下降,控制疟疾的症状缓慢,不宜用于治疗症状较重的恶性疟病人。后虽经多方改进结构,但仍然无法有效克服上述缺点。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6
🙂【原创】青蒿素小传—4、后续研究 32 快刀浪子 字5304 2010-04-08 05:40:17
🙂【原创】青蒿素小传—3、青蒿素的发现 29 快刀浪子 字8702 2010-04-08 05:37:25
🙂这回火了 2 新蝾螈 字646 2011-09-13 12:42:08
🙂【原创】青蒿素小传—2、抗美援越与“523项目”
🙂一个未经证实的说法 花大熊 字49 2010-04-09 01:52:58
🙂WHO在部分地区推荐使用 5 快刀浪子 字476 2010-04-11 19:0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