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韩寒的新作,"当阳光洒进来的时候...” -- 追风行动

共:💬19 🌺17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这个“鲁迅”太山寨:韩寒,是中国当代鲁迅吗?

在文学城看到的:这个“鲁迅”太山寨:韩寒,是中国当代鲁迅吗?

不管是批评还是赞美韩寒的人,都会提到韩寒说的都是“常识”。赞美他的可以说,他用谐趣的语言捍卫了常识,其实有时候这个时代最缺的就是常识。比如,陈丹青说韩寒只是“一个说了大实话”的人。郑渊洁说他很像《皇帝的新衣》中说真话的小孩。

批评他的人说,韩寒仅仅只知道一些常识,认为韩寒的文章其实没有多大价值,只是擅长痛打落水狗,他所“针砭”的时弊,都是思维健全的公众早已看清的流弊而已。这些东西,并不需要多大的洞察力,更像是加长版的新概念作文,对思想的推进功能不明显。说这就是公共知识分子的思考,实在是说我中华无人。

一个很大的原因就在于,90年代中期之后,改革和社会进步的阻力已经不再是思想和知识的问题,利益成了前进的主要障碍。形成了这样的局面:道理大家都知道,但是出于利益,就是改不动。随着矛盾与问题的积累,中国的许多问题已经成了秃子头上的虱子,有点正常思维的人都能看懂,根本不需要什么高深的理论来指导了,启蒙事业对学院派知识分子的需求逐渐降低。

另外一个原因也不可忽视,那就是高校的体制问题,糟糕的学术环境和待遇,使得很多的优秀人才不愿意去做学术研究。加上高校内体制的巨大束缚,也使得70后、80后的学院派很难有人作为公共知识分子冒出来。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现象,近几年活跃起来的公共知识分子多半都是脱离体制生存的,比如陈丹青、艾未未,还有韩寒。他们都不靠体制内的资源生活。身自由了,心才自由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