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韩寒的新作,"当阳光洒进来的时候...” -- 追风行动

共:💬19 🌺17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把韩寒比鲁迅,有点意思

作为同乡和庸俗的中年人,我希望韩寒少招惹敏感词。每次看了他的文,总觉得挺豁亮,然后担心。五年十年二十年,韩寒危险,这个话以前和顾兄提到过。

把韩寒比成鲁迅,很有意思。我想这里要比的其实是一批人,如鲁迅,如被鲁迅批判的的梁实秋,胡适,被暗杀的闻一多,乃至早期的共产党如陈独秀等。这批大声争辩的知识分子,作为一种现象,消失了。出于某些原因,鲁迅被收到教科书里、留到今天,大家一说,就是鲁迅。其实韩寒比之鲁迅其温和不可以道里计,鲁迅要是看到非法拆迁逼人自焚、尚且有人回护强权,早把人祖宗三代的死尸都骂得恨不得再死一次了。同学们回忆一下鲁迅的韵律,是不是这样?可是在韩寒的文里,只是讽刺和哀叹一下罢了。

有时我看韩寒文总有点诧异,他只有二十多岁,但文字滴水不漏,很难找到攻击点。我想其原因一方面是早熟,另一方面如你的引文,他说的大都是常识,常识当然很难攻击了。

这个孩子大声把常识说出来,更映衬出了环境的荒诞和人群的猥琐,所以也总有人罗嗦他拿了美国人的钱,因为实在乏可攻击处。拿了就拿了,so what?现在被韩讽刺一句弱智,也是活该。要攻击韩寒这样一个人,要动脑子的,我看你们不行,不谦虚地说,老肥我是有这个能力的,只要价钱合适,我愿意为国效命,我们伟大的共和国万岁,五毛就不要谈了,伍万元写三千字,可以商量。

上个礼拜看到一个经济帖子,什么《1984》可能在中国出现,要警惕,等等。可是,私下里我觉得其实我们一直生活在科幻里,或者说,奥维尔的科幻就是我们的现实。《1984》的主人公名叫Smith,在真理部当差,其日常工作是回收和修改旧报纸,比如把被打倒的领袖从照片中删除、把工农业指标修改得符合今天的口号,等等,目的是保持历史和现实的和谐一致。河里有一个开国大典油画被不断修改的图片贴,从美术角度看,很有价值。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