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洛阳风物记之周南 -- 古城老农

共:💬76 🌺86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洛阳风物记之老城

一、

洛阳是古都,而老城是洛阳市最古老的城区,于是常有外地游客到老城游览,以为怀古思幽,也有本地人士为老城呼吁,说是保护古迹。

老城当然也有一些古迹,比如青年宫广场上的石狮子,就是原来明末福王府门口的,老城的大石桥,也是明朝太监黄锦出资修造的。不过,整体来说,老城只是遗留一些明清民国时期洛阳城的痕迹,反映的也是那个时期洛阳的形象:衰败破落,经济凋敝,人民愚昧,盗匪出没,文明黯淡。老城只是见证了洛阳的没落,而不是辉煌,没落是否值得保存纪念,另当别论,但它绝代表不了洛阳的过去。

名不副实者,谓之盗名。陈霸先之称天子,犹为人所笑,老城自称洛阳城,曾陈霸先称帝之不若,盖石敬瑭、刘知远之以朕自称耳。老城不配享有人们对洛阳的仰慕追思,这里既没有两周汉唐的郁郁文采、赫赫功业,也没有魏晋北魏隋的昙花一现,夺目一时,其所散发的,不过是一些衰朽腐败的奄奄气息罢了。愚以为假如能将老城哪些破屋烂墙拆除干净,片瓦不留,于洛阳历史并无丝毫损失,倒有无量功德。免得其假窃洛阳城的名义,招摇欺人,而贻笑于大方。

好史者,所好乃历史不可磨灭之痕迹;怀古者,所怀乃古人历久弥新之风采,以为陈旧即可称古,岂不谬哉?北京人士,喜欢买一只明朝的碗,或者一个清朝的鼻烟壶,放在家中以为风雅,遇见不识者,则呵斥曰:“懂什么啊,土老冒”,若以此为好史怀古,亦可悲也夫?

二、

洛阳是一个深情的地方,她与文化有几千年的约定,文人的才华,在这里才能得到最高的褒扬,文人的悲欢,在这里才能得到最大的共鸣。所以孔子入洛问礼,曰:“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所以左思一篇《三都赋》,洛阳为之纸贵;所以“但是洛阳城里客,家传一首杏殇诗”,家家传诵孟郊的《杏殇诗》,为诗人丧子之痛而伤心。所以,生于长安的韦庄流落西蜀,虽然位居宰相,却说:“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洛阳,是文化和才子的故乡。

清末民国,是洛阳最灰暗的时代。那时的洛阳城,与其说是洛阳市,不如说是洛阳县,与其说是洛阳县,还不如叫做洛阳镇。其衰败破落自不待言,斯文更是扫地无余。现在老城区里哪些依然健在的老旧房屋,多是当时军政要人的故居旧宅,这些人大都出身于豫西土匪,毕业于“嵩山大学”,精通杀人绑票之术,而茫然于文明教化。即便有抗日作战的微功,也不足以赎其百年祸国为害乡里之罪,他们是文化的罪人,如果他们都应该被保护纪念,那么董卓、尔朱荣、王世充、孙儒、李罕之也都应该纪念了。

既然众多帝王将相的故宅已经灰飞烟灭,刘镇华、刘茂恩、武庭麟不过区区河南省主席十五军军长耳,有什么资格霸占土地妨碍民生?政府如有闲钱保护这些旧居,倒不如出钱把高福堂、许鼎臣那些民国洛阳文人学士的遗著整理出版。他们在洛阳文明之光最黯淡的时候毕生致力于文墨,诗书于群魔乱舞之地,弦歌于风雨如晦之际,虽然萤火之微明不如日月之当空,没有周汉唐宋名家的光照史册,却也燃薪续火,使得洛阳的文明未曾完全熄灭。

洛阳曾是才子的故乡,也曾是盗匪的巢穴,善恶荣耻,昭然可见,今保存军阀匪首之故宅完整而不动,坐视前贤先哲之遗文湮灭而不顾,犹恬然以保护文化自居,欲谁欺,欺天乎?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