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整理原创】美国肯特州立大学校园枪击事件 -- eraser
四、暗潮汹涌的五月三日
1970年5月3日,星期日,是相对平静的一天。国民警卫队和警察驻守在肯特大学的校园内。尽管一些学生与武装驻守者有一些亲善的互动,但校园内双方整体的关系充满着不信任。早晨,俄亥俄州长罗兹飞到肯特市。当时,罗兹正在竞选联邦参议员,即选的主题就是“法律与秩序”。因此,罗兹州长希望借这两天肯特大学的事件强化自己的竞选主题,赢得两天后的初选。
一到肯特市,罗兹就召集了一次记者招待会。在会上,他用最坏的恶棍来形容那些在肯特大学校园闹事的人。他说,“我们将执行一切法律手段把他们从肯特大学和肯特市赶出去……他们比褐衫党、共党分子、夜间骑土和自卫团都更坏。他们是我们美国包庇的最坏的一类人。”他以相当肯定的语气表示,将要请求法庭下达戒严令。
实际上,这些话不过是竞选作秀,罗兹说过就置诸脑后了。他根本就没有向法庭提出发布戒严令的请求。但是,他的话却在肯特校园各方面都造成了极为广泛的误解,以为当时已进入戒严状态。问题不仅仅只是误判,当日晚间,国民警卫队的一名军官告诉部下,俄亥俄州的法律赋予了权力,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开枪射杀。罗兹谈话的最大问题在于,造成了国民警卫队官兵中对于学生的普遍敌意和恐惧,这是导致枪击悲剧的一大因素。
晚上8点开始,陆陆续续又有1000余名学生聚集,他们向市中心进发,要用违抗国民警卫队强加的宵禁令的方式,抗议宵禁,并且要求国民警卫队撤出学校,赦免昨晚被捕的学生等等。他们在途中受到警察与国民警卫队员拦阻。游行者当即在街头静坐示威,并要求与肯特市萨特罗市长和肯大校长罗伯特.怀特(Robert White)对话,解释国民警卫队出现在校园的原因。
当局宣称将满足游行示威者的要求,学生们同意回到校园。然而,国民警卫队违背了诺言,再次宣布进入宵禁状态。这次,军警动用了直升飞机照明,投掷了催泪弹,驱散示威者。这一过程中,一些学生被军警用刺刀和棍棒击伤。经过长达三小时的冲突,晚12时左右,示威学生全部被驱赶回学校。至凌晨1点,校园再度寂静。
五、五月四日:血案
1970年5月4日,星期一,太阳升起的时候,驻扎在肯特大学校园的850名国民警卫队员,除少数人巡逻警戒以外,绝大多数队员都在校园内的体育馆与橄榄球场中安睡。
肯特大学仍旧正常上课。一大早,家长们照常驱车将他们回家过周末的孩子送回学校,其中就有迪恩.卡勒尔(Dean Kahler)的父母。前两天的骚乱,本来使得他们十分犹豫,但是转念一想,肯大毕竟是校园而不是大街,一旦开始上课,这些多数来自蓝领家庭的学生们,应当不会闹出什么乱子来。抱着这种想法,卡勒尔夫妇开车45分种送儿子来到学校,临下车还再三叮嘱。迪恩很轻松地挥挥手,说道:“放心吧,我会离国民警卫队远些,不惹麻烦,很安全的。”
迪恩保证远离国民警卫队,但有的孩子却主动去接近他们。那天上午,有人看见历史系那位文静腼腆,长着秀丽的杏仁眼儿,笑起来如春花般灿烂的19岁女生艾莉森.克劳斯(Allison Krause),跟一位警卫队员打招呼。她把一束鲜花插在大兵的枪管里,温柔地说:“插满鲜花要比填满子弹美好地多。”而大兵则报以友好的微笑。
这天在十分和平的气氛中开始。无论是迪恩,还是艾莉森,抑或其他11位受害学生,都没有想到,几个小时以后,国民警卫队的子弹,竟会射入他们的身体。
校园中大部分学生都知道,今天中午在公共草坪有一场集会。这是上周五中午举行反战集会时定好的。虽然学校下令禁止,但反战学生显然已准备将禁止令置诸不理。
上午11点,有学生开始在公共草坪的胜利钟旁聚集。随着胜利钟敲响,人越聚越多,很快就达到了3000多人。艾莉森和她的男友巴里.利文(Barry Levine),及其他大约500人核心示威者,环绕在胜利钟周围。有人在演讲,号召大家罢课。在他们四周,另有约1000多名自称为“拉拉队”(cheerleaders)的支持者,为之摇旗呐喊。
草坪另一头,烧毁的“后备军官训练队”房屋废墟边,站着99名头带钢盔手执M-1步枪的国民警卫队员,紧张地注视着公共草坪上的动态。99人中,53人来自第145步兵团1营A连,25人来自该团1营C连,另有18人来自第107装甲骑兵团2营G中队,由罗伯特.坎特伯里准将(Gen. Robert Canterbury)、法欣格上校(Col. Fassinger)和琼斯少校(Major Jones)三人率领。随行的只有一辆吉普车,没有坦克。此外在现场的就是一些校警和县警,但他们未参与警卫队的行动。当天早些时候,一些州和市府的官员在肯特市碰头:一些官员确信罗兹州长宣称的戒严令已经生效了,另一些持怀疑态度。实际上,戒严令直到5月5日才正式宣布。无论如何,当日,国民警卫队已经决定驱散学生们的集会。
再外面,周围的小山和道路旁,还有1500多位看热闹的旁观者,迪恩也在其中。他和几位室友,从怀特楼下课出来,爬上公共草坪旁的毯子山(Blanket Hill),一面俯瞰草坪上黑压压的人群,一面听旁人高谈阔论。
11点50分,国民警卫队找校警要来一只手提话筒,对着学生喊话,但是音量在噪杂声中显得很微弱,没有任何反应。于是三个队员和一位校警跳上吉普车,在人群旁来回行驶,不断喊话:“注意,命令你们立即解散!立即离开此地!注意,这是命令,立即解散!”
回答他们的是一片有节奏的叫骂声。“权力归于人民,操你个臭猪猡!”,“一、二、三、四,不要你们的鸟战争!”,“罢课!罢课!”,一些学生做出侮辱性的手势,向吉普车扔石头。石头击中车上一个大兵,幸好没造成大的伤害。吉普车再次喊话无效,在学生们的叫骂欢呼中,在石块追击中,退了回去。
于是,现场指挥国民警卫队坎特伯里准将,下令展开驱散行动。5发催泪弹射向人群。一些学生往后奔逃。另一些学生看来早有准备,立即掏出面具、手帕或湿毛巾蒙住口鼻。有人捡起催泪弹向警卫队员方向扔回去,立刻招来一片喝采。“操你个臭猪”、“猪们滚出校园”的叫骂,更是彼伏此起。
12点15分,警卫队员们上好刺刀,装满子弹,组成队形向集会学生进逼,同时再次施放催泪弹。学生们往后奔逃,大部分人退往东北角的毯子山。警卫队员紧随而来,上了毯子山后兵分两路。一路由C连中的23人组成,在琼斯少校率领下,从毯子山后绕泰勒楼(Taylor Hall)西北方向驱散小股人群。他们遇到的敌意较少,始终没有开枪。
其余70多名警卫队员,组成另一路,由坎特伯里准将和法欣格上校率领,转向西南,由泰勒楼和约翰逊楼(Johnson Hall)之间驱逐大队学生。这片地方本来挤满旁观人群,见到警卫队冲来,大部分人只是向两边闪开,让他们从中间通过。等国民警卫队员冲下山脚,来到一片运动训练场地中间,忽然发现有些进退两难。前面有两排栅栏挡住,两边都有学生向他们扔石块,人群中还有人高呼“杀死他们!”。
警卫队员采取粗暴的驱散行动,让许多学生异常愤怒。迪恩本来只是袖手旁观,这时也禁不住捡起石块向警卫队员扔去。附近建筑工地上,有200多块砖头被搬走。人群中不时听到有人叫喊:“再运石头来啊!”艾莉森的男友巴里参加了扔石块。艾莉森的裤子口袋里,亦有石头碎末。同时,有些警卫队员也捡起石头,回扔过来。由于距离太远,大多数石头没有任何威胁。
这时,警卫队员开始向人群发射催泪弹,但由于风向缘故,没什么效果。一颗催泪弹被学生扔回去,军警捡起来再扔向学生,又被学生再次扔回,警卫队员又扔过去,学生再扔回来。这场精采的“网球赛”,令得学生们高声大笑,喝采声一浪高过一浪。但是,警卫队员则显得万分紧张,有人蹲下来向学生瞄准,但没有开枪。
对峙了一会儿后,国民警卫队员们一面向毯子山退去,一面不安地回头张望。原先在山上的学生闪向两边,大批学生追随在军警后面。
随着警卫队员的撤退,学生们认为冲突已经进入尾声。很多学生准备上课去了。然而,12点24分,退到毯子山顶的70多名警卫队员中,有29人突然转身开火,有人扫向空中,有人打往地上,也有人射向人群。经过证实,确实有人下达了开枪的命令(2007年,甚至找到了录有开枪命令的磁带)。枪声持续13秒,共计发射67弹。
13位学生躺在血泊里。艾莉森和其他三人被打死,迪恩和另外8名学生被打伤。若干天后,《时代周刊》的记者采访了遇难者艾莉森.克劳斯的父亲。悲痛的父亲对记者说:“持有异议是一种罪行吗?有什么理由要杀害我的女儿?我们的国家是不是堕落到这样一种地步——年轻的女孩只是因为深深地不认同政府的所为,就要被射杀?”
请允许小E稍占篇幅,列出肯特州立大学枪击血案的死伤者。
死者:
杰弗瑞.米勒(Jeffrey G. Miller),20岁,口部中弹,当即离世。
艾莉森.克劳斯(Allison B. Krause),19岁,左胸部中弹,第二天去世。
威廉.施罗德(William K. Schroeder), 19岁,胸部中弹,1小时后去世。
桑德拉.舒尔(Sandra L. Scheuer), 20岁,颈部中弹,几分钟后离世。
伤者:
迪恩.卡勒尔(Dean Kahler),脊椎中弹,从此高位截瘫。
小约瑟夫.路易斯(Joseph Lewis Jr.),右腹部和左腿中弹。
约翰.克里瑞(John R. Cleary),左胸上部中弹。
托马斯.格雷斯(Thomas M. Grace),左踝部中弹。
艾伦.坎福如(Alan M. Canfora),右腰部中弹。
道格拉斯.仁特莫尔(Douglas A. Wrentmore),右膝部中弹。
吉姆斯.如塞尔(James D. Russell),右股部中弹,右额头中弹片,均为轻伤。
罗伯特.斯坦普斯(Robert F. Stamps),右臀部中弹。
唐纳德.麦肯茨(Donald S. MacKenzie),颈部中弹。
开枪之时,有位肯特大学新闻系学摄影的四年级学生约翰.费罗(John Filo),正对着士兵拍照。子弹打在地上,他还以为是空弹。看到前面一个士兵用枪向他瞄准,他傻乎乎地喊:“我不过想照张像!”等到子弹把旁边的雕像打下一块来,他吓得撒腿就跑。途中见到杰弗瑞.米勒躺在血泊中,14岁女生玛丽.安.维科(Marry A. Veccho)在旁哭泣呼救,他也顾不上停。直到跑过几步之后,才猛然想起:“你在干啥呀!这不正是你的工作吗?”于是转过身,将玛丽悲伤呼喊的形象摄入镜头。这张照片获得了普利策新闻奖,成了学生反战运动的定格象征。
下面,附上枪击事件发生后的一组镜头:
(待续)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6
🙂那个年代真是风雷激荡啊 1 白鹤梁 字92 2010-04-30 00:12:40
🙂两灰大褂可是不倒翁式的人物,确切地说,是打手。 eraser 字1991 2010-04-30 00:57:41
🙂【整理原创】美国肯特州立大学校园枪击事件(续完) 12 eraser 字12680 2010-04-29 21:36:32
🙂【整理原创】美国肯特州立大学校园枪击事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