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146) -- 江南水
长城完工后,帝国的三十万大军就可以变全面防守为重点防守了,盯紧那些容易被匈奴人突破的地段就是了。
帝国的大军也不是躲在长城后面,两眼一抹黑,等匈奴人冲到跟前儿了,才手忙脚乱的抄家伙上。他们有自己的好多双慧眼,在盯着匈奴人的一举一动呢。
长城不是简单的一堵石墙,别的不说,单是他的预警机制就说明,长城一个复杂的防御体系。
分布在长城内外数不清的烽火台,时时刻刻盯着北方草原上的一草一木,看到有什么不对劲儿的地方,就点火发出预警。
长城沿线的大军,看到烽火台发出的预警信号后,可以根据预警等级,从容的安排接下来的工作。有可能的话,还可以开个小会儿,讨论一下,是先发制人打出去,还是坐等兔子撞到树上来。
可以这么说,有了长城,帝国北方边境的防守效率和防守质量,跨越式的提高了一大截。
长城那么神奇,咋还老是被胡马穿透呢?
怎么说呢,举个例子吧。
足球场上。
严防死守89′59″,没有丢球,最后一秒,丢球了。
电视画面上。
N个角度、N+1次的重播进球的慢镜头。
这场比赛后,深深印入人们脑海的,是防守成功的那89′59″呢,还是丢球的那最后一秒钟?
防守的悲哀之处就在于,哪怕是成功的防守了N的平方次,只要失败一次,那些成功的价值就迅速的自由落体,眨眼就成为零。
再说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儿,电脑上装了防火墙,也难免有中招儿的时候,但是谁又会让自己的电脑裸奔呢?
在这里再加上一条,农耕民族VS游牧民族,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还都是农耕民族赔本儿,相对来说,防守能让自己赔得少一点儿,仅此而已。
长城,农耕民族的无奈选择!
长城不是万能的,没有长城是万万不能的!
在鼎盛时期的汉唐时代,长城依旧是农耕地区安全的可靠守护神。没有长城,到底能不能出现汉唐盛世,还真不好说呢。
历史上,不修长城的朝代不是没有,但是他们都有不修长城的本钱。
元朝的老家就是北方草原,他们会闲着没事儿在自己的家门口修一堵墙?
清朝的老家是辽阔的东北三省,正好从北方草原的侧翼,牵制了蒙古人南下的脚步。
不管在后世长城被穿透了多少次,都跟大秦帝国无关,在那个时代,长城的确算得上是一道钢铁长城。
大秦帝国完全可以骄傲的宣称,不用龙城飞将,胡马照样度不过阴山。
这一切是有代价的,代价就是大秦帝国那沉重的后勤负担。
长城可以不吃不喝,默默的守护着帝国的安宁。守卫在长城边上的帝国将士,就不能不吃不喝,还得保家卫国啦。
三十万大军的后勤供给,无论怎么算,都不会是一个小数目。
相对这个数目,当地戍边民众生产的那点儿粮食,就很不够看了。
后勤供应的大头儿,还得是中原地区来保障,谁让那里的粮食产量比边疆高呢。
无论从中原地区哪个地方,往北方边疆输送粮草,都是一个赔钱的买卖。据汉代的主父偃讲,从山东半岛往北方边疆运输粮草,平均每消耗192石粮食才能给那里的驻军带去一石粮食,损耗率近99.5%。(又使天下蜚刍挽粟,起於黄、腄、琅邪负海之郡,转输北河,率三十锺而致一石。)
主父偃的这个说法可能有些夸张,但是看一下从山东半岛到北方边疆的路程,就会发现,在运粮途中,损耗的粮食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
从山东半岛到阴山附近的直线距离1000多公里,运粮的队伍要翻越太行山,要渡过黄河。
如此艰难的行程,运粮的队伍要消耗掉多少粮食呢?
哪怕是帝国抠门儿,不负责运粮队伍的饮食,那运粮人员自带的干粮,就不是帝国的土地上长出来的粮食啦?
不管帝国是不是负责运粮队伍的饮食,天下的粮食都得天文数字的消耗在漫长的运输途中。
这部分消耗降不下来,后果如何,秦始皇比谁都明白。
缩短运输路程,必须的!
离蒙恬的大本营(上郡)最近的,就是首都咸阳了。咸阳还恰好处在一个大粮仓里,关中平原。
有一个问题,关中平原生产的粮食,承担着重要的战略储备任务,不能轻易的挪作他用。
不要紧,有办法。
其他地方的粮食,可以通过水路、驰道先行运送到咸阳,然后再从咸阳转送到北方边疆。
只要解决了咸阳跟北方边疆的交通问题,长城沿线的后勤,就没有问题了。
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一个办法,修路。
始皇帝三十五年(前212年),帝国的人民又忙活了起来,他们拿出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气概,开始修筑一条空前绝后的路。
这条路的起点在咸阳北部的云阳(今陕西淳化县),终点在北方草原的九原郡(今内蒙古包头市),全长一千八百里,折合今天的七百多公里。
在设计规划这条路的时候,帝国的设计师们,充分认识到了“两点间线段最短”这个公理的合理性,把这条路设计得是正南正北,比笔直还要笔直。
因为是一条笔直的大道,所以被称为直道。
道路直了,运输的路程短了,施工的难度呢?
在太史公的笔下只有四个字儿,让人胆颤的四个字儿,堑山堙谷。
通俗说就是,遇到高山要铲平,遇到深谷要填平,不管用什么方法,一定要保证直道是正南正北的。
这是一个远比长城还要恐怖的工程,长城是站在了老天爷的肩膀上,直道则是赤裸裸的向老天爷宣战,算不算得上是“惊天地泣鬼神”?
地面弄平整了,修路的事儿就好办了,修驰道的经验都是新鲜出炉的呢。
不过,直道跟驰道还是有一点不一样,别的不说,驰道的两边栽了松树,直道上面则什么树都没栽,就是栽了,树也活不了。没特别的缘故,就是路面夯筑得太瓷实了,乔木根本没法在上面扎根。
还有一点,驰道早已淡入了历史的画面,我们今天几乎找不到他们的芳踪,但是在陕西省北部,我们依旧还能看到直道的影子。甚至还可以在这些直道的遗迹上,开车驰骋一段儿,体验一下大秦将士出征的豪迈情怀。
一条路,在两千多年后,还有一定的使用价值,这算得上是空前绝后吧。
如果(这是个关键词)直道顺利竣工,北方边境再有什么事儿,都不算是事儿了。
纵横天下的驰道像动脉一样,源源不断的把人员、物资,输送到咸阳,然后再通过直道,以最快的速度转送到北方边疆。
那时候,长城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了,他的背后是整个帝国。
通过直道,孤悬在北方边疆的长城找到了组织,投入到了帝国母亲的怀抱。整个北方的防务,也由单纯的长城边防,转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国防,整个帝国的防御。
直道一通,大秦帝国国防这盘棋就全活了。
哪怕是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个国防体系也称得上是完美。
可惜,这只是一个“如果”,直道是一个没有真正完成的工程,大秦帝国为数不多的没有顺利竣工的工程之一。
动工两年后,直道的直接推动者秦始皇,在巡狩的途中驾崩,没过多久,也就一个来月,具体项目负责人蒙恬,被自杀。
秦始皇驾崩一年后,关东大地狼烟再起,七年以后,整个天下换了人间。
篡改一下孔夫子的话,大秦帝国之忧,不在匈奴,而在萧墙之内也。
为了打造秦始皇心目中完美的国防体系,大秦帝国的人民吃足了苦头。
据汉代的严安讲,当时的天下已经到了这样的地步,女人当男人使,男人当牲口使。与其苟活,不如解脱,无数人在路边的树上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自经於道树,死者相望。)
在主父偃的嘴里,北方前线的帝国将士,也一样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无数人在那里走完了自己的一生。(暴兵露师十有余年,死者不可胜数。)
严安和主父偃说这些话的时候,都是在劝汉武帝不要跟匈奴死磕,在这些话里面不免会掺杂相当的水分。
不过,就是把这些话里面的水分拧干,考虑到当时的人口规模和技术条件,为了支撑这么庞大的一个国防体系,大秦帝国的人民,会过什么样的日子呢?
人民付出了生命,秦始皇也付出了名声。
随着孟姜女哭长城的深入人心,秦始皇这三个字儿也走进了千家万户,使秦始皇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皇帝,应该是没有“之一”吧。
只是这个“名”,从来就是反面名声的典型。
农耕民族为了自己的安全,从皇帝到普通人,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悲哉!
悲壮的悲!
但是,不能说秦人付出的代价,就是竹篮打水。在他们手里完工的长城和在他们手里没有完工的直道,在以后的日子里,依旧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果没有长城和直道,汉初就很难得到一个相对安稳的七十年,也很难收获一个文景之治。
大汉立国七十年后,汉武帝北击匈奴,应该也没少了利用秦人留下的各种基础设施。
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秦人就是种树的前人!
秦人、汉人,都是华夏人,他们是一脉相承的,至少在维护农耕地区安全方面,他们是一脉相承的,他们各自完成了自己的任务,也各自付出了自己的代价。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146) 103 江南水 字5770 2010-05-04 06:56:30
🙂帝国的扩张、民族的融合,在下一座 江南水 字106 2010-06-01 08:37:08
🙂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163)
🙂另外一个著名的工程是大运河, 2 lsgongl 字421 2010-06-03 19:50:35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162) 37 江南水 字5899 2010-05-29 07:30:46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161) 58 江南水 字7058 2010-05-27 07:22:56
🙂谢谢江南兄好文,秦朝短暂的生命抹杀不了它的伟大 2 海子 字418 2010-05-27 21:23:16
🙂海子兄谬赞了 1 江南水 字534 2010-05-29 08:1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