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西域,不只是传说之一初开玉门第七章 虽远必诛(五) -- 阳光不锈

共:💬36 🌺239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西域,不只是传说之一初开玉门第八章允哉汉德(三)

允哉汉德之古国罽宾 (二)异域扬威

关都尉文忠对于护送罽宾使者回国的任务,肯定也感到很郁闷。又不是什么友好国家,干嘛非得送?前几次护送的使者很少有回来的,这不是去送死吗?君命难违,再不愿意也得去,而且作为汉军的一员,任何畏难情绪,不想去的念头都是不能轻易流露的,那是有损汉军的荣誉的。

很多人都对汉朝这种遣使送客的规定不理解,估计当时也不是所有人都明白。汉朝对西域的行为原则上是一种对外扩张的行动。对外扩张无非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武力,就象多年以后蒙古人的做法,杀、砍、屠城,这种做法很野蛮,结果也很清楚,就不多说了。另一种方式就是汉朝现在的做法,温柔的爱,那个男人不愿意成为美女的俘虏?汉朝在西域大洒金钱,给好处,也就是收买。这是一种比较现代的做法,具体事例参看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参看十加1协定。

老大带领着小弟赚钱,有谁会同钱过不去?跟着老大走次次喝啤酒,跟着老大混净抽希尔顿。西域各国为了眼前的利益也会投入到汉朝的怀抱里,那么下面的事就好办了。遣使送客是为了保证使者的安全,让大家知道跟着老大不仅有钱赚,还绝对安全。这也是为什么即使罽宾数次杀害汉使,汉朝还是要坚持送客的原因。

既然不能不去,就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文忠精心挑选了数百名精锐弩兵,也想好了不行就拼了。这几百名精弩不是谁想吃就能吃得下的。另外,还准备了大量绳索,没办法准备爬山吧。

一路无话,山路虽险,还是比人心要善良得多。进入罽宾以后,文忠发现了异常。哪里不对暂时也想不清楚,只是觉得与正常的国家不一样。

不一日来到了罽宾的国都循鲜城。文忠一行不仅受到了罽宾王的盛情款待,而且领着文忠一行在循鲜城畅游了三天,显显威风。弄得文忠都有些不好意思了。与原先想象的是大相径庭,文忠是一会清醒、一会糊涂,恍如梦中一样。

原来罽宾王遇到了麻烦。你想一想一个为了钱连使节都敢杀的人,对内一定是横征暴敛,人性肯定不咋地。老王乌头劳在的时候还好说,现在新王登基,基础也不牢固,各方势力是蠢蠢欲动。罽宾王是真正感觉到了威胁。汉使文忠一行的到来,给了罽宾王一个夸耀自己功德的机会,连遥远的汉朝都是我的朋友,看你们虽还敢盲动?

夜幕降临繁星点点,咋又是夜幕降临?阴谋诡计一般都是见不了太阳,只能在晚上实施,古今中外都是一样。住在国宾馆的文忠接待了一波不俗的客人。虽然同罽宾王关系搞得很热乎,文忠一分钟也没有放弃警惕,馆舍周围都是自己的人,明哨、暗哨放出去不少。这拨人能够进入馆舍也是费了不少口舌。

这是文忠此行最闪亮的一个时刻。来的是希腊王子阴末赴,他们希望汉使能够出手解救万民于水火,除掉罽宾王。这是一个历史性的会面,双方对斩杀罽宾王达成了共识。

对于希腊王子阴末的建议,文忠很感兴趣。来的时候不是没有想过,找个机会除掉罽宾王,给以前的兄弟们报仇。凭借自己手下的几百个弟兄,找个机会射杀罽宾王还是很可能的。关键是之后怎么办?文忠还是很想领着自己的弟兄们回到遥远的长安。

要想除掉罽宾王而又安然离去,必须满足几个触发条件:

文忠有动力,这个动力是显而易见的,为以前的哥们报仇;

有内援,而且,有一定实力,但是内援自己做不了。

第三,文忠能联系上内援;

希腊王子阴末赴有动力。动力也是显而易见的,恢复自己的权势。实力也是应该有的,王子在民间的号召力还是有的;罽宾王深入简出,住在城堡里,凭借王子的实力强攻是不现实的,确实不易得手;

现在基本上条件齐全了,事件必然要发生了。罽宾王正需要借助汉使的力量提高自己的声望,文忠一行可以轻易地进入王宫,而凭借汉军的实力正可以主导整个局势。

允哉汉德之古国罽宾 (三)思维错位

文忠一行在罽宾肯定盘庚了不止一年。就沿途的气候情况而言,冬季大雪封山时寸步难行。当年去,当年回是不可能的。这期间文忠有足够的时间运筹帷幄,组织领导这次反对塞人暴君的行动。具体过程就省略不计了,留给编剧去发挥创造吧。

推翻塞人的罽宾王之后,文忠帮助阴末赴建立了新的国家,并且立阴末赴为王。向其颁发了汉廷的印绶,名义上汉朝就领有了罽宾。但是好景不长,元帝年间出使罽宾的汉使赵德与阴末赴闹翻了。具体原因史书上没有说,估计也不好说,或者是显而易见的。

想必双方对各自的身份有不同的理解与解读。一方面阴末赴认为自己是独立王国,对汉使不够尊敬;另一方面赵德还以为是在西域都护府的势力范围内,骄横跋扈,对主人也不够尊敬。一言不合,就产生了严重恶果。令人奇怪的是阴末赴只是囚禁了赵德,却杀害了副使以下七十余人,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当然,阴末赴见财起意是很有可能的。汉使带的都是丝绸这样的硬通货,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赵德又只是一个小小的军后,既没有文忠的韬略,人少又没有威慑力,自然就成为歹人中的肥肉。

双方交恶之后,阴末赴还向汉朝派使谢罪。估计这次不是冒牌货,而是真正的使节。此时, 都护府已经开府建牙,估计阴末赴也怕都护府的讨伐大军。历史上没有交待赵德的结局,应该随同罽宾使节回到了汉朝。对于罽宾王的反叛行为,汉元帝同样没有什么有效的办法,干脆就绝域不通,断绝一切外交往来。将所谓的罽宾使者送到县度,让他自己回家吧。这也是汉朝能使出的最严厉的手段。

至此,汉朝的怀柔政策在罽宾彻底失败。但这并不能代表这种做法不对,这种想法不先进,只能说实施方案不配套。当年美国人花大价钱购买阿拉斯加的时候,一样受到很多人的嘲笑,历史证明美国人笑到了最后。在怀柔的同时,汉军也应该跟上去保护怀柔的成果,就像在西域其他地方一样。否则,真就成了冤大头了。

现在罽宾的使者又来了。说是使者,确确实实就是商人。对于罽宾这样的不友好国家,礼尚往来是行不通的。既然不能发兵讨伐,又不能把他的所谓使者抓起来砍了,这样其他人看了也不好,有违礼仪之邦的形象。于是王凤接受武库令杜钦的建议,愿意来就来,也不为难你。既然已经派出了护送使团,君无戏言,收回来也不好,按照前例,最远只送到西域都护府管辖内的皮山,保证不在我的境内出事。既然不能发兵远征,也不能拿商人出气;既然不能以德报怨,更不能以怨报怨,就以直报怨吧。

这么重大的外交问题,王凤同自己的助手商量一下就处理了,不用请示一下汉成帝吗?不用,汉成帝已经提前君主立宪了。

允哉汉德之君主立宪

难道汉成帝觉悟那么高,能够领悟到现代管理理论的真谛?实际上也是迫不得已。

如果说汉成帝对权力一点追求,那肯定是假话。但是先帝去世前也没给他留下什么辅正大臣之类的助手,成帝可以依靠的唯有娘舅。而且,在形势不明的情况下,成帝一起手就犯了个错误,将中书令石显名升暗降调离关键岗位。不是因为石显办事不力,不是因为不忠心,就是为了给娘舅腾地方。石显每每在关键时刻都能站对队,保汉成帝登基也是不遗余力。可是就是看不透这一点,不明白错在哪?以至于郁闷而死。石显是忠于先帝的,如果运用得当以石显的手腕,很可能成为成帝手中的一张牌,抗衡随之而来的王凤专权。

之所以能够形成王凤专权的局面,二人之间的甥舅亲情起了很关键的作用,从内心深处汉成帝对舅舅还是很信赖的。但是再信赖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是君臣关系,也不能分不清大、小王。阳朔元年(公元前24 年)连续遇到两件使汉成帝感到很没面子的事之后,汉成帝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是为时已晚。

第一件事是关于刘氏宗族刘向的小儿子刘歆,刘歆是中国儒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很牛。有人就向成帝推荐刘歆。成帝一见之下非常仰慕,就要拜他为中常侍。可是身边的侍从非常坚决的劝说成帝征求一下大将军的意见,这种小事也要征求大将军吗?的确如此,大将军说不行真就不行,汉成帝也只有作罢。

第二件事是关于定陶共王的,也就是当年的山阳王,汉成帝的弟弟刘康。成帝即位之后将刘康由山阳王改封为定陶共王。两人在汉元帝末年虽然有过争夺皇位的故事,但是私人关系还是不错的。虽然汉成帝后宫美女如云,成帝成天也是依香偎绿,但是还是迟迟不能解决继承人的问题。阳朔元年定陶共王来京城朝拜汉成帝的时候,成帝就表达了希望将来刘康即位的意思。并且准备留刘康多住一段,哥俩亲近亲近。

这就使王凤感到很不方便。正赶上日食,王凤也天人感应了一把,借机就把定陶共王赶回了郡国,弄得成帝很没面子。

不是还有丞相王商吗?王商已经于河平四年(公元前25年)丞相王商被王风陷害致死了.

成帝也曾经试图提拔曾经担任过自己老师的张禹以达到某些平衡作用。登基伊始就任命张禹为光禄大夫、领尚书事,与王凤同领朝纲;河平四年(公元前25年)丞相王商被王风陷害致死之后,又任命张禹为丞相。但是张禹是个聪明人,对形势看得很透,对成帝的弱点更洞若观火。凭自己的实力与王凤抗衡无异以卵击石。真到了较劲的时候,自己很可能先被成帝抛弃。因此,张禹几次请求退休,明哲保身,最终躲开了是非之地。

作为一个靠边站的皇帝,郁闷是可以理解的,无可奈何也是自找的。然而世事无常,两年以后,王凤就走到了人生的尽头。舅舅王凤的去世使汉成帝彻底摆脱了郁闷,我们也不知道是该替汉成帝高兴,还是替他悲哀?

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弥留之际的王凤引出了一位英雄:王莽,一位非英雄淳于长。

允哉汉德之初入仕途

常言道人走茶凉,这话一点不假。虽然王氏专权,王家的势力如日中天,也不是所有的王家人都能够享受胜利的果实。王莽一家就是如此。

王莽的父亲王曼很早就去世了,是皇太后兄弟中唯一没有被封侯的。王莽一家虽然不能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也只能眼看着别人的富贵,一家孤儿寡母忍受贫苦。

要说王莽一家对此没有一点想法是不可能的,但是人穷不能志短。王莽既没有向那些叔叔、大爷伸手乞食,卑躬屈膝的讨个官做,也没有自暴自弃甘受贫苦。而是象所有穷人家孩子一样,发奋读书,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王莽师从沛县陈参学习《礼经》等儒家经典,整个做派就像一个儒生一样。不是就象,而是真是一个儒生。对人谦恭有礼,折节下士,广交天下英雄,各个层次的都交。作为当时第一家族的一员,一点架子也没有。也没有办法端架子,没有那个本钱。这就与其他奢靡、骄横、不事诗书的王氏二代大不相同。可贵的是这一切都不是装出来的,而是发自内心的自然流露。

在家里王莽事母甚孝。 在评价古代人物的时候,说这个人好往往加这一句。不孝之人是难登大雅之堂的。王莽的哥哥死得早,所以王莽对自己的寡嫂以及幼侄都非常好。不仅如此,对那些不大关照自己的叔叔、大爷,王莽也没有一点怨言,而是礼敬有加。

这就是王莽给自己设计的形象。说设计有点太阴谋了,实际上王莽是本色表演,就是这样,好孩子什么时候都有。到阳朔三年(公元前22年)王莽二十三岁的时候,在众多王二代之中,王莽是鹤立鸡群的。

这一年执政的大将军王凤病了,而且是一病不起。久病床前无孝子。在王凤临终前这几个月,一直是王莽在伺候着。端茶送药,一连几个月衣不解带,亲儿子也就这样吧。在医院陪过床的同学们都知道,几个月下来,一定是蓬头垢面,面容憔悴,这就深深感动了王凤,临终前嘱咐皇太后、皇帝一定要好好照顾王莽。同王莽一道照顾王凤的还有淳于长,也把王凤感动得够呛。

同年,王莽被封为黄门郎,不久又升为射生校尉。自此,王莽走入仕途。也就是在做黄门郎的时候,王莽认识了天下奇才,以后成为王莽主要智囊的刘歆。两个同样满腹诗书的年轻人在一起一定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可以说王凤临终的几个月就是王莽走入仕途的临门一脚。也许有人会说王莽好心机,投机成功,一切尽在掌握之中。其实不然,王莽能照顾王凤几个月,与他平日的言行是一致的,很大程度是发自内心的。就像雷锋做好事不留名,你理解不了只能说你觉悟低,境界差。

实际上王莽也不需要靠伺候病人投机,以王莽现在的名望步入仕途是早早晚晚的事。愿意给王莽写推荐信的人很多。而且王莽根本无法把握王凤怎么做。总之,王莽现在觉悟不是一般的高,而且也很单纯。

王莽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我们先把他放在一边。作为一个低层官员,暂时王莽也参与不到国家大政中来。阳朔三年(公元前22年)王凤去世之后,汉成帝任命王氏兄弟中的王音为大司马、车骑将军主持朝政,自己则计划展开新的人生。汉成帝的时代正是天下承平、四海大安的时代,脏活、累活先人都干了,到他这似乎只剩下了享乐。尤其是阳朔四年得到西域的最新消息之后,汉成帝更有理由认为天下大安,是到了享乐人生的时候了。

关键词(Tags): #西域#不只是传说#初开玉门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