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美国 制造业 职业经理人 的简史(一) -- 肥仔

共:💬11 🌺216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美国 制造业 职业经理人 的简史(二)

感觉有必要做点说明:我这篇文章并不是介绍工厂物理学的。我只是从《工厂物理学》这本书中摘抄了一点有关制造业职业经理人的内容,再写点读后感而已。回头有时间会尝试写点工厂物理学的简介,不过,要把这方面的知识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出来是挺有难度的。

另外,我在迅雷上找到了一个翻译成中文的《工厂物理学》,译者的名字似乎应该是徐琛和李慰祖,向他们表示感谢。英文原版较贵,可以去买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出版的影印版。

************继续正文的分割线*******************************************

在讲二战后的职业经理人之前,再介绍一个很有特点的人物:弗兰克-吉尔布雷斯(Frank Gilbreth 1868-1924),此人据说通过了MIT的入学考试,但却当了一名泥瓦工(我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对泥瓦工砌砖动作的分析使他最终开启了人机工程和动作研究的先河,对于今天的工业工程来说,这些都是基础。吉尔布雷斯后来成为那个时代美国极有影响力的建筑承包商(以建筑速度出名,除了优化人工工作方法,他对水泥工程机械的应用也比较先进)。此外,这位牛人的老婆也是牛人:莉莲-吉尔布雷斯,同样是动作研究方面的专家,莉莲也是倡导工业心理学以及人性化管理方面最早的学者之一。

二战之后,世界上其它地方几乎都是一片废墟。战后经济恢复需求使得美国的一切工业和民用产品几乎都不愁销路,因为欧洲和日本的工厂在战争中都被破坏了。美国国内市场同样空前繁荣,美国市场是世界上第二大市场的八倍那么大,这为美国的企业提供了巨大的规模优势,在1945年一个美国工厂轻易就能成为世界第一。

到1963年,美国前两百名制造业企业所创造的工业附加值已经占到全球的41%,美国制造业资产占全球制造业的56.3%(到1969年这个数字更是高达60.9%)。可以说当年的美国制造业比起现在的中国制造要风光得太多了,不但数量和金额占全球的比重高,技术含量和质量水平也是一流的。这段时间被美国人称作黄金年代。

有意思的是,在美国制造业独步天下的黄金年代,生产职能本身对于制造业来说却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了。五十年代末时,著名经济学家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思(John Kenneth Galbraith 1908-2006)声称“生产的问题已经被解决了 ”。美国制造业那时的主要任务是让“Accountants count and Salesmen sell”。市场营销为产品寻找和开发市场,金融业为企业成长或者并购提供资金,财务工具为管理层协调规模越来越大的企业群,剩下的生产只是企业中重要性很小的部分,甚至往往只是带来麻烦的那一部分。

这个时期越来越多的“高精尖人才(best and brightest)”选择了市场营销和金融的职业道路,它们变成了充满魅力的职业。而制造与运作则越来越被认为是死胡同的“破饭碗(career breakers)”。

对那些留在生产管理领域的经理人而言,出现了两个新趋势。首先,战后制造业规模的扩张使得对经理人的需求数量快速增加,经理人晋升的过程被加快了,出现了所谓快车道经理(The Fast-Track Manager)的概念。其次,由于企业无法在内部培养足够的经理人,企业开始指望由大学来提供专业管理培训,MBA教育加速普及。

传统的情况是经理人必须先在一个工作岗位上花费相当一段时间——十年或者更多,然后才能进入管理阶层。然而到了战后,这类资深员工的数量已经不能满足企业扩张对经理人数量的需求。为了弥补这个差距,企业会挑选一些新秀并将他们放到通往高级管理层的快速通道上。这些人在低层职位上逗留较短时间——大约两三年,然后就被提到高层职位上去。“新秀”们从这个职业阶梯飞速升迁,而他们往往不能让那些走在以往传统道路上的人信服。另外,那些可能同样聪明年轻而没有被提拔的经理人会到其它地方去寻找机会。对于企业终身的忠诚变成了美国的陈年旧事。由一个完全不同行业的人来担任一家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成为稀松平常的事情。美国的商学院鼓吹职业经理人可以管理任何企业而不用考虑技术或者客户的细节。而美国工业的确是这么去做的。

我忍不住要插一句,这种情形和中国最近20年来的情形多么相似,只是背后的原因不尽相同罢了。

幸福的时光总是短暂的,美国制造业的黄金时代在上世纪70年代被迫结束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其实也不算短暂了)。

通宝推:本嘉明,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