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明朝的士风变化 之一(明朝中前期的政争和士大夫研究) -- 何足道

共:💬5 🌺5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明朝的士风变化 之一(明朝中前期的政争和士大夫研究)

明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一个汉族皇朝,明朝的士大夫的表现对明朝的历史影响很大。虽然明朝灭亡的原因有腐败的一方面。但窃以为明亡的主因是宦官专权和士大夫的门户,党同伐异之争。而这两方面的原因都和士大夫有关,可以这么认为明朝的士风堕落最终葬送了明朝。

明太祖驱逐蒙古人,建立明朝后。在中央,府,州,县设立学府,教授儒生《四书》《五经》等。这些学校为明朝培养了一大批知识分子的人才。

士大夫们受的正统忠,孝,礼,智,信的教育使他们自然以国事为己任。明初的士风正主要体现在两件事上,一个是明太祖因为不满孟子的言论,要把孟子在孔庙的配享地位取消,结果大臣们以死相谏,冷血的明太祖也只能让步。不敢取消孟子的配享地位。第二件事就是靖难之役,建文逊国,永乐夺位,以方孝孺等文官拒不接受永乐,结果自杀,被杀的人甚多。方甚至十族被屠。方虽无治国经世之才,但他的忠心可嘉,气节让人佩服。

在仁宣时期,出现了三杨这样的名臣,虽然三杨都不是以死进谏之人,但辅佐皇帝治国也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成为一时之名臣。

宣德年间,宣宗在皇宫内开设内书堂,开始教小宦官读书识字。为以后宦官专权打下了基础。王振在这个时候入宫,因为王读书人出身,显然要比那些粗通文墨的小宦官强好多。而且王当过学官,官场的那一套也比较吃得开。王受到宣宗的重用,成为皇太子(英宗)的老师。

正统元年,王振被任为司礼太监不久,一天,他对杨士奇和杨荣说:“朝廷事久公等,公等皆高年,倦矣。”这意思就是要杨士奇和杨荣“倦勤”退休。杨士奇说:“老臣尽瘁报国,死而后已。”杨荣却顺着王振的意思说:“吾辈衰残,无以效力,当择后生可任者报圣恩而已。”王振听了杨荣的话很高兴地走了。杨士奇责怪杨荣失言。杨荣说:“彼厌吾辈矣,一旦内出中出片纸,令某人入阁,且奈何?及此时进一二贤者,同心协力,尚可为也。”杨士奇也同意杨荣的意见,不久就荐曹鼎,陈盾等入阁。杨士奇和杨荣都是四朝元老,是当时的首辅,在朝廷威望极高,刚任司礼太监不久的王振,竟然提出要他们“倦勤”。而杨士奇,杨荣怕拂逆王振的意志而遭罢黜,只好赶紧推荐一些正直官员入阁。

等到了太皇太后张太后去世,三杨等老的老,死的死,王振更加为所欲为,实现了他的专权统治。朝臣们甚至见了王都要行跪拜之礼。

虽然土木之变,王振被杀。英宗也只当了22年皇帝。但宦官专权却并没有结束,而是愈演愈烈。英宗的儿子宪宗即位后又重用汪直,宪宗在锦衣卫和东厂之外,又成立一个特务机构―西厂,由汪直负责。汪直利用西厂,凭个人好恶,兴大狱,制造冤案。激起了士大夫们的激烈反对。大学士商恪上奏拒理力争,项忠等人也弹劾汪直,明宪宗虽然恼火商的奏章,但最后还是取消了西厂。可是宪宗也并不是真心取消西厂。不久,又重开西厂,商 因此致仕,一批正直的大臣也去职。汪直得势后,朝臣王越,陈钺依附汪直。二钺充当了汪直的爪牙。

在正统到成化这段时间,虽然有王振,曹吉祥,汪直的专权,但明朝的士大夫群体对太监们的擅权还是坚决抗争的,除有个别败类投靠宦官,绝大多数士大夫还是耻与宦官搭上关系的。

宪宗死,即位的是他的儿子,明朝中兴之主明孝宗,孝宗是明朝最后一位比较有做为的皇帝,任用贤能,礼敬群臣。在他18年皇帝任期内,没有廷仗,没有文字狱(即使在公认的明君仁宣二帝时,也做不到这点),对朝臣们不名而呼之为先生。明代士大夫的地位在孝宗时最高。马文升,刘大夏,刘健,谢迁,李东阳都是弘治名臣,而刘,谢更与三杨齐名。有明贤宰辅,自三杨外,前有彭、商,后称刘、谢。

但士大夫的地位随着孝宗的去世而急转直下了。孝宗的独子武宗即位。15岁的正德皇帝生性爱玩,信用原来东宫的旧人刘瑾,谷大用,马永成,张永等八党,这八人实际上是他玩伴。刘,谢,李三人见武宗宠信奸佞,将孝宗时的善政“变易殆尽”。于是多次上表要求武宗停止玩乐,专心朝政。但武宗只是答应而不实行。刘,谢等朝臣于是和司礼太监王岳联合准备让皇帝杀掉刘瑾等人。迫于士大夫们的巨大压力,武宗同意将八党南京安置。但刘,谢等并不满足,准备在第二天采取进一步行动。这件事被一心想向上爬的焦芳告密刘瑾。八党立即找到武宗,跪着哭诉说王岳等人要制他们于死地。武宗听了他们添油加醋的话,非常愤怒,命刘瑾掌司礼监,马永成掌东厂,谷大用掌西厂。又将王岳充军南京,转天又准刘,谢致仕。后来刘瑾又将刘,谢等53人列为奸党。士大夫和太监们的斗争彻底失败。这个向刘瑾告密的焦芳后来成为《明史》阉党传第一人。刘瑾专权后,因为有人写匿名信告刘瑾不法状,刘瑾大怒,矫诏让朝臣们跪在奉天门下。嚣张可见一斑。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最后刘的失势,还是因为杨一清通过八党另一人张永影响武宗,才将刘法办。是因为太监内部的矛盾才除掉了刘。终明一世,士人和阉人的斗争都是士人失败,主要原因就是太监们得到了皇帝的支持。而在正德年间,士大夫中出现了阉党,

说明明朝的士风开始堕落了。明代阉宦之祸酷矣,然非诸党人附丽之,羽翼之,张其势而助之攻,虐焰不若是其烈也。中叶以前,士大夫知重名节,虽以王振、汪直之横,党与未盛。至刘瑾窃权,焦芳以阁臣首与之比,于是列卿争先献媚,而司礼之权居内阁上。

荒淫玩乐的武宗死了,因为武宗无子,孝宗又没有别的儿子。给士大夫们出了个大难题。只好让武宗的堂弟,兴献王之子朱厚骢承继大宝。但随着世宗的即位,又出现了一个新问题。就是后来大礼议,大礼议之争持续了20多年,拉开了明朝党争的序幕。在明世宗之前,小宗继承皇位最后都要入继大宗。所以杨廷和等大臣们要求世宗称孝宗为皇考,兴献王为皇叔考时,在封建伦理上是合理又合法的,但对明世宗来说,确实有些不合人情。况且朱厚骢又是一个爱面子的人。世宗刚刚即位,皇位还不稳,只好和杨廷和等达成妥协,称孝宗为考,兴献帝,兴献后为本生父母。杨廷和也因此被世宗批准致仕。

嘉靖三年,礼议派(都是些低级别,想出人头地的官员)桂萼,张璁支持世宗要求将本生父母的本生去掉。这回大臣们不干了。200多位大臣跪在左顺门要求世宗收回成命。世宗两次派太监传旨让大臣们回去。但大臣们要求皇帝收回成命,才肯离去。世宗大怒,下令将要君的大臣们下狱。并且对其中的部分官员施以廷杖。

廷杖打断了士大夫的脊梁,也使大礼议顺利通过。兴献帝先是被上尊号为皇考恭穆孝皇帝,不复言本生。又尊孝宗为皇伯考。开始兴献帝未入太庙,嘉靖17年又尊为睿宗,爹于太庙。后人说,明季士大夫以受廷杖为光荣,此说如属实,对皇帝和士大夫们来说都是悲哀的,以受廷杖为荣,岂非有沽名之嫌啊。也可以说是病态社会的病态心理。世宗和议礼派取得胜利后,继续打击反对派。一批反对派的官员们都被解职,代之以议礼派的官员。大礼议的影响很大,后来的李福达案,本是铁证如山,但世宗就认为是反对议礼派陷害议礼派的郭勋,命桂萼,张璁重审,桂张借机打击异己,翻案成功,将处理此案的官员杀的杀,戍边的戍边。

本来世宗朝是明中叶以后唯一没有宦官为乱的时期,但世宗的刚愎性格使大臣们吃了不少苦头。世宗最恨言官。有明一代,虐杀大臣最多,其中尤以太祖,成祖,世宗和崇祯最多。世宗朝首辅更迭频繁,阁臣为争夺首辅之位,也互相倾轧,而世宗也有意识的对大臣们采取了拉一派打一派的做法。夏言排挤张璁,严嵩逐走夏言,徐阶挤走严嵩,大臣们勾心斗角愈演愈烈,但不管谁当首辅都要媚上,讨得世宗的欢心。明世宗喜欢修道,所以总要士大夫们写些青词(就是祭汜用的)夏,严,徐三人都是善于写青词,被人戏称为青词宰相。嘉靖的45年皇帝生涯结束了。隆庆一上台,就开始给世宗枉杀的大臣们平反,隆庆时期,实际上还是延续嘉靖朝的首辅之争,隆庆在位6年,徐阶,高拱,李春芳各当了两年首辅。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