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新年献礼】E舅公的故事:你们不让我当老大很久了 -- wqnsihs

共:💬336 🌺2328 🌵1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读书在古代是很奢侈的。

我记得有人推导过起码XX亩地才供得起一个读书人。(找不到具体出处了)

唐以前,知识被士族垄断,很大一个原因就是书籍的珍贵。

一般是一个家族供养几个读书人,读书人科举当官之后,就自然而然成为家族的保护人,为家族兼并更多的田地、享受某些免税特权以及提携家族新一代去当官。对家族来说,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但是对国家来说,这是恶性循环:税源就这么一点一点变没了。(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核实天下土田为八百五十万七千六百二十三顷;到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已减一半有余,只有四百二十万八千另五十八倾。)

那些所谓文化,其实是家族内部教育,某氏家训、某氏家书、某氏家范,换个角度完全可以看作预备官僚之养成。

当然,兼并土地,由于舆论的限制,耕读起家的士大夫不能做得太狠,唯一比较合法且合理的手段就是贷款。准确地说,就是高利贷。所以王安石青苗法是犯了大忌的:此法废掉了兼并土地最好听的手段。

还有,张居正大搞一条鞭银本位,其实是加剧了明末土地兼并的。顾炎武就讲过(丰年而卖妻子者),山西某县,土地还算肥沃,但是一到丰收,农民们必须卖儿卖女才能交够税。为什么呢?银子并不是自由流通的,银本位其实是把小农推向了市场,农民直接参与商业的结果只能是更迅速更彻底更集中地破产。《多收了三五斗》说的也是这事,谷贱伤农。

总之,文化问题,归根到底还是经济问题。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