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在农村单干问题上,毛泽东和邓小平都是对的--兼分析马前卒 -- 思想的行者

共:💬48 🌺174 🌵20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在农村单干问题上,毛泽东和邓小平都是对的--兼分析马前卒

对于农村的单干,作为一个在乡下长大的人,我觉得我多少是有一些发言权的,至少比起马前卒这样的在传统国企长大的人要有发言权。

毛泽东为什么要反对刘少奇邓子恢田家英等人的主张,而坚持实行生产队制,他的理由是为了避免农村的贫富分化,需要注意的是从何新等人的研究成果来看,邓小平晚年所关注的问题和毛泽东晚年所关注的问题一样,也都是贫富分化的问题。

如果当年就实行分田的话会出现什么情况?

一,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跟不上

二,农田数量因为农田开垦的数量不足而不足

三,知识青年上乡下乡等缓解城市劳动力过剩的政策将难以进行(上乡下乡运动其实是陈云当年解决三年饥荒提出的政策的延续)

四,由于农业机械,和化肥和种子改良不够到位,将使农村中的一些人再度陷入严重贫困。

可能还有其他很多的理由,总体上来说,从历史上来看,可以认为毛泽东坚持农村不单干是合理的

如果农村当年就单干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就会一下子好很多吗?

一,农药化肥特别是种子不好,亩产量不可能上去太多

二,当时的中国需要集中力量发展工业,在这个阶段,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剥夺农业,所谓的剪刀差,农业产品的价格不可能上去,农民生活水平也不可能太高。

三,集中力量发展工业也使得商业的发展遭到抑制,商业发展所需要的资本会使得流向工业的资本遭到分流。而商业实际上是一个农民致富的相对便捷的途径。

坚持生产队制度,在毛泽东的时代看来是合理的,但是是否就一直要坚持下去呢,形势改变了,难道政策就不要改变吗?

当年毛泽东在中央苏区反围剿的时候提出的是敌进我退战术,后来在抗日战争时期,针对日军的大扫荡,刘伯承们提出的是敌进我进战术,谁错了?

实际上两个人都对。

马前卒等等“左派”---实际上是本本主义者们就认一个死理,毛泽东的政策就是正确的,千秋万代要照毛泽东的政策来做。

但是就是战国时期的法家(如果对毛泽东稍微多一些了解的话,知道毛泽东是欣赏法家的)也知道,时事改变则先王之法不可法的道理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捐益,犹若不可得而法。

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时不与法俱在,法虽今而在,犹若不可法。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已亦人也。故察已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脬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此为治,岂不悲哉!

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其法皆不同;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故曰: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感乎?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荆国之为政,有似于此。

时代的河流是流动的,时代的变化会导致社会矛盾的变化,当年社会的主要矛盾将成为次要甚至已经不成为矛盾,当年的次要矛盾很可能就会转变成主要矛盾,看不到社会的变化,而一味的坚持原来的做法,实际上就是所谓的刻舟求剑的,按照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就是一种机械的唯物主义---即不是以运动的观点而是以静态的观点来考虑问题。

那么时代运行到了70年代末的时候,社会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了呢,哪些矛盾成为了社会的主要矛盾?

一,随着化肥优质种子的推广和农田水利建设的完善,农田亩产量大幅提高,这意味着农村即便是发生了贫富分化,也不会分化得多厉害,也就是说农村的贫富分化问题不再成为农村的主要矛盾;亩产量的提高,和耕作的简单化,意味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逐渐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二,随着工业化的初步成功,农村已经不必再承担严重的支援工业的任务,相反,从1961年陈云主政以后开始的逆城市化进程开始倒转,中国需要再次经历一个城市化的浪潮,这同样显现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的严重性。

在这个时候,邓小平对在安徽出现的单干运动给予了坚定的支持,其作用不仅在于克服人民公社中的平均主义,更大的意义在于解除了由人民公社制度所附加在农民和上乡下乡的知识青年身上(当年那些知识青年们很多都以为自己是一辈子都要在农村的,他们和祖辈就在农村的人还是不同的,要知道知识青年在乡下是无依无靠的,不像别人都是有多少亲戚在旁边住着,可以互相照应,在我的老家,一个倒插门的人都遭到了非常严重的歧视,知识青年会遭到怎么样的待遇呢,不可能会多好)的农村土地的人身依附关系,意味着农民只要种了田,你爱干嘛干嘛去

恰好在这时,随着知识青年返城,很多人无法进入工厂,而开始自己做一些小生意,这些大量涌现的私人商业成分迅速的填补了原来的城市商业中只有国营集体商业机构造成的商业的空缺,所谓的万元户大量的涌现,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实际上由于国营集体商业的辐射范围有限,造成了商业的严重的供给短缺,即供不应求,而这时从农村回来的青年们迅速的填补了这个供给缺口,并且利用这个供不应求而迅速的致富

单干运动,知识青年的返城;对个体工商业的宽松,沿海的三来一补的加工业的繁荣等等使人们的钱袋子开始满起来,而钱袋子满起来又推动了人们对“三大件”的追求,即带动了相应的轻工业的繁荣,这样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三大件“的最初内涵我记得是指收音机,缝纫机,单车,当年有这三样可是不得了。

从历史的逻辑看来,没有毛泽东当年对单干的否定所积累下的基础就没有以后的多种利好因素交叠形成的中国的繁荣。

毛泽东和邓小平都是正确的。

接着简单的分析一下马前卒其人其文

为什么要分析他这个人,因为根据马克思的经济基础,阶级观点等等,一个人的观点还是带着他的经济经济和阶级烙印的。

马前卒成长于国营大企业,而国营大企业在毛泽东时代作为国家工业化建设的主力,是得到了很多政策的惠顾,企业福利好,工人待遇高。

也就是说马前卒是属于当年的工人阶级出身,而且是相对衣食无忧的国营大工厂的工人家庭出身,他的出身使得他对农村的疾苦,对大工厂以外的商业的匮乏缺乏必要的感知,所以他无法理解农村人和众多的城市居民对邓小平的政策那么的支持,他无法理解国有企业改革的局部失利(国企改革不是每一步都走错了,虽然曾经走错了很多步,特别是朱镕基的下岗政策的失误)不能构成为对整个经济路线的彻底否定。

马前卒实际上是一位空想主义者,他高喊,现在的共产党员不信共产主义,所以都不是真正的共产党员,中国目前没有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他似乎不明白马克思的理论自从脱胎于空想主义者以后至少经历了列宁毛泽东等人的多次的修正,刘宁至少修正了马克思的只有资本主义发达了,才能发展社会主义的理论,而毛泽东则修正了马克思的革命的主体只能是工人阶级的理论,以后大跃进运动,刘少奇等人鼓吹取消商品经济,一大二公,实际上又说明了马克思对商品经济的观点有很多错误,中国实行公有制改造以后的经济活力的相对欠缺,特别是苏联的农庄制度的农业最高产量从来没有超过沙俄时期的最高产量等等也说明了马克思低估了私人经济的活力对社会的贡献等等。

毛泽东一再说明,要反对教条主义,要实事求是,是什么意思?

所谓不唯上,不唯书,要唯实是什么意思?

马克思当年对共产主义这个概念的描述或者说是定义显然还需要巨大的修正;看不到马克思的历史局限性,而将马克思的主张固化,这与当年固化苏联模式的王明们有什么区别?

由于马前卒陷入空想主义,所以他实际上与文革当年的所谓的“四杰”一样,习惯于横扫一些,否定一切,通篇文章慷慨激昂却又空无一物。

毛泽东曾经对外宾说:邓小平才是真正的毛派,毛泽东不是那么好理解的,希望空想主义者们可以清醒一些。

通宝推:沧海笑一声,子玉,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