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新《中国通史》(live) -- 普罗丁

共:💬86 🌺216 🌵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民间崛起(4)

多少有些奇怪的是,韩非在向秦王献策之前,首先解释了一大段“言说”的困难,也就是说,他和国君之间,在根本上是缺乏相互交流的信任基础的:

· 臣非非难言孔,所以难言者:言顺比滑泽,洋洋纚纚然,则见以为华而不实;敦祗恭厚,鲠固慎完,则见以为掘而不伦;多言繁称,连类比物,则见以为虚而无用;总微说约,径省而不饰,则见以为刿而不辩;激急亲近,探知人情,则见以为谮为不让;……。此臣非之所以难言而重患也。

韩非提出,不同的言说方式,则会受到君王的不同类型的反感。比如喜欢实在的君主,则反感华丽的言辞,而喜欢优雅的君主,则反感简洁的言辞。但是,君主毕竟只是一个人,如果他每一种言说方式都反感,那么意味着他已经不具有一个“人”的特征,而变成了一个消极的复合体。韩非似乎认为,他和这个复合体之间是无法交流的。

尽管如此,他仍然要利用此次赴秦的机会,让当时世界的最大统治者之一了解他的观点。于是他找到了自己和君王之间可能具有的唯一共同点----关于信仰的共同点:

· 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是以明君守始以知万物之源,治纪以知善败之端。故虚静以待,令名自命也,令事自定也。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

世界的起源,和世界的规律(纪),这似乎是两种东西。但是韩非提出,它们其实是一样的,都是“道”。所以帝王治理世界的根本方法,就在于通过他对于道的阐述,理解和实践这种神圣的道。其中,“虚静”由于是宇宙存在之先的特征,所以也应当是君王处事的特征。

为了进一步说明和强化这种理念,韩非举出了他和秦王所共知的一个当时的“圣人”,一个被称为老子的人。他说,老子提出了“不敢为天下先”的道理,这是管理社会的重要法则,如果凡事“不敢为天下先”,则一切事业和项目都能够成功,一切观点都能够得到他人的认同,那么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领袖。另一个相似的道理是,凡事不要追求“前识”,比如明明还不知道门外的牛是否有白色的额头,就妄下断语以示自己的预见力,这种做法是虚华和愚蠢的。

可见,韩非认为帝王减少自己的主张和观点,就能够让手下和民间形成一种“自治”类型的合理状态。为了说明这些道理,他写出了长篇大论,其中包括许多君主可以参考的行事准则。但是秦王嬴政并未非常重视他的观点,而李斯进一步认为韩非不过是在为自己的祖国寻找翻身的机会,于是和嬴政一起害死了韩非。

* * *

秦国攻占了最后两个大国----楚国和齐国,基本上统一了中国。“秦始皇”非常反感由文人评判君王政绩的做法,要求废除谥法,并决心依靠其家族永远统治中国。但与此同时,他又不得不接受已经在民间颇有影响的五行循环理论,于是以“黑”色和“水”德确定新王朝的形象基调。

嬴政的另一个似乎矛盾的做法是,他在家族力量之下置官员管理全国各地,而不愿把它们交给家族成员直接管理。这种做法的产生,与李斯关系极大。李斯认为:

·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这里李斯已经直接提出嬴政本人是“神灵”,而没有说明其家族成员是否具有神圣血统,从“易制”等口吻看,很可能是否定的。那么以秦始皇这个“独一神”身份,如何能够长期统治庞大的中国呢?李斯的基本做法,是一切地方官员均由嬴政直接派遣,另外把天下能够产生威胁的兵器、壮士、各国贵族和一些文人都加以消灭或管控。做好这些事之后,他就陪同嬴政周游全国各地,逐步追寻和确立他的神圣身份。

(to be continued)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