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说明】关于鲁迅 -- 萨苏
有人说中华传统文明和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祖先崇拜”。我深深地认同这个观点。
小时候总是缠着“大人”给我讲“英雄人物”的故事,少年时沉迷于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再大点对中国史书爱不释手,常感慨于历史人物的“豪言壮语”,爱做“如果换了我”之类的穿越YY想。随着时间的流逝,成家立业,年龄过了“而立”,慢慢的也有点“不惑”的感觉了。
一方面认识到,人都是那么回事。谁的生活也离不开“油盐酱醋”,谁又能保证自己言行的“绝对正确”?人活世上谁又能离开“权,利”二字,古名人就能“超脱世外”?另一方面更知道,每一个人都是独立而不同的。有着各自的行为标准,有着各自的“利益”范围。两个思想和行动完全相同的人是不存在的。
慢慢的我就厌倦了所谓的“人物传记”和“人物研究”。不管是正面赞扬还是负面批判,那些个隔了n年,拿着史书上记载的一段文字,对特定人物所做的一两件事情或者说过的一两句话作“代入式”的所谓的“深入分析和解读”。在我看来都只是对历史的“再演义”,只能把它们当成“穿越小说”一笑以待之。
实在抱歉上面扯了一大段跑题的话,只是想说明我看待历史人物的观察视角。
譬如说“鲁迅”。小时候每当农村生活的舅舅来生活在城市中的我家“拜年”时,总恍惚看到《故乡》中的“中年的润土”。大学时在网上第一次看到外国人拍摄“中国凌迟处死”的老照片中的围观人群时,我又想到了《药》中的“带血馒头”。再后来,几年前去非洲工作时,看到“非洲兄弟”的懒散工作作风,总不自觉的想起“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的“阿Q”。前不久中国一不小心在联合国投了一张反对票,大家是否和我一样想起了“友邦惊诧”呢?至于鲁迅的个人操守,道德水平,我真的不太关心,也无意深究。在我的记忆里,哪怕只有一片文章是他写出,他就当得起“作家”这个评价。
至于下面大家讨论的另一个历史人物,我只看到了一个历史时间表: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
1932年1月28日淞沪事变。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事变。
1937年12月13日南京屠杀。
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事变,美国对日本宣战。
1941年12月9日,国民政府发布文告,正式对日宣战。美国对日宣战后的一天,918事变的十年后,中国国民党政府终于对日宣战了。
可悲?抑或可笑?
一个人,一个政党,一个民族,十年间,多少人间悲剧。一声无奈的叹息哪能轻轻掩过,那是刻骨铭心的哀伤。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鲁迅的地位应该还是有公认的 侠之大者 字140 2012-09-17 14:52:14
🙂很显然,鲁迅的文风、思想及情感有着极其深刻的历史原因 5 小伙子学飞翔 字118 2012-03-02 20:30:24
🙂说鲁迅“欺世盗名” 这话很重也很奇怪 31 悦独 字305 2012-02-23 19:26:07
🙂个人对历史人物的一点想法
🙂有bug 2 山火 字120 2012-02-23 04:41:07
🙂花这一段。 4 冰雪迎梅 字544 2012-02-23 04:19:44
🙂通宝 1 良木 字162 2012-02-21 02:28:52
🙂朋友说:一个历史人物,不能以私德去评论。 1 天煞穆珏 字0 2012-02-15 03:1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