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报纸里的文革1966 -- 天天向上A

共:💬1143 🌺16076 🌵228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你很好地解释了,文革研究对现实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社会矛盾积累到现在,好多地方已经是危机重重了。你问达雅怎么看那篇人民日报社论,“宁要不完美的改革 不要不改革的危机”,我看是有话语权、有执行权的人,现在也能意识到,现在是危机四伏,但是还只有硬着头皮往前走,往左也好,往右也好,反正你的步子得要往前跨。如果要想向右转,象苏联那样把国家分了,那也好动手了,否则时间长了要憋出事的。如果要想公平和谐,那也得快,别象清朝那样,垮了就太迟了。但是必然会遭到内部的强大阻力。

现在中国缺的是对权力的制约。几乎所有的经济社会活动,都是权力的附属品。比如,城市建设,要在这儿建还是那儿建,投资计划,造地铁。还有,找人办事,找关系。我在这里有几个朋友,在南京附近有投资的,都谈到,纯粹的投资难得见到,除非是非常大的公司。他们当时投资的时候,还牵扯到土地批租,合法手续等问题,都是要到省里找人才能解决。而且,政府也会把他们当肥猪杀。还有一个朋友的哥哥,在省建行,一个人带孩子,我09年回去的时候曾经见过,人毫不讳忌,两个人,五套房子,都是房型、地点俱佳。怎么有这么多呢?原来每个小区,开发商都要拿出一定的比例给这些审批、投资的机构。他们也逐渐积累了这些房子。房子本来只是具有使用价值,但是现在具有另一个使命,就是金钱的载体。他有五套房子,就意味着他占了一千多万的这么一个大饼,就像一个古代人拥有一大堆花花绿绿的贝壳货币。你要知道这都是完全合法的,分的,反贪局去也抓不住什么把柄。权力,成了一个社会的中心。

权力的异化,这是目前矛盾的根源。公权力变成了为自己攫取利益的工具。当然这是中国历史上的顽疾,最长每2、3百年都要发作一次。但是权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却恰恰是文革时出现的现象。这就是我前面说的,文革的一些做法,对今天还是有启发的。

但是你所说的“公知脑残地富反坏地产党”这些人,话语权是在他们手上的。他们把文革搞得比“黑暗的旧社会”还要黑暗,还要恐怖。垄断了对文革的解释、定义和评价,不遗余力地往文革泼脏水,把文革充分地脸谱化。他的目的,也就是想掩盖文革中积极的,光明的一面,以免对自己形成制约。这个总根子,就是党内的走资派,就是你说的统治阶级权贵,他们掌握了行政权。虽然老邓居二代,但是他和毛对“人民”的看法并不一致。老邓更多的是对待“子民”,造反犯上是严厉禁止的。任何人,想对官僚阶层的权力进行挑战,都没有好下场。

我自己有个想法,“人民公社”这个词,来源于“巴黎公社”,巴黎公社就是自己选举各种委员会,自己管理自己。结合文革当年的做法,学工、学农、学军,向阳院,三结合,也就是提倡人民自己管理自己,免得老百姓在变修的走资派那儿“吃二遍苦,受二茬罪”。这个“吃二遍苦、受二茬罪”我们小时候写作文都写过,估计那时候大人小孩还都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真正体验到,那已经是20年后了。

楼主的工作非常有意义。从66年的报纸上,至少我们知道上层对国家是怎么判断的,他们的目的是什么,步骤又是什么。在脸谱化的背后,实际上是有丰富的内涵,比如那封中学生写给老革命的信。揭出来一看,很多东西简直就是穿越啊。文革虽然归于失败,但是如果我们能充分借鉴它的思想方法和经验教训,那么我们的民族付的代价也有所值了。

通宝推:kmy1810,小乌龙,mingong,李根,franky9,ifuleu,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