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随笔:那些洋教授和他们的历史课 (更新中) -- 五藤高庆
每堂课依然是从作业和问题开始,今天讲的是鲁迅先生和讨论阿Q正传。这节课录得音很不清楚,学生打喷嚏咳嗽放屁踢桌凳的声音时不时就干扰一下。这堂课开头是有个人问了个问题,录得时候让一阵咳嗽给遮过去了。所以接下来要是有写的晦涩不明的地方就是录音的问题。在这里向大家跪拜致歉。
T老大:(回答问题)所以大概就是这样。这一周的课呢很重要,所以我们改到在下星期讲五四运动的扩张和因此导致的20世纪中国最主要的两个政治集团老共和寡民党KMT的崛起。另外要注意下周的阅读任务很重,在下周之前你们要读完两个文章,第一个是关于老毛的工作和生活的,非常有趣。里面有写了些老毛思想的早期起源,我很喜欢早年的老毛,早年老毛的生活很传奇,里面也提到了他早年写过的很多重要的内容,关于湖南啊,革命啊,还有他青年生活对于他之后成为老共领头人的影响等等等等。另外一个材料很难,很可能是这节课最难的阅读材料。这是老毛写的关于一场发生在湖南地区的农民起义的报告,这可能是老毛最重要的文章,被认为是后来所谓的老毛思想的起源。我们这堂课之后会大量讨论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老毛思想之间的异同。在阅读这个文章之前你们需要知道一点:老毛根本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在接下来的课里我就会给你们解释这里面理论上的异同。 所以拜托你们一定要读完这个材料,而且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里面的细节,搞清楚他到底想说什么,因为老毛思想和马列主义之间的异同和这些异同对世界的影响将贯穿接下来整个学期的课程。这就是下星期的计划。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讨论上回那个故事《阿Q正传》。在开始讨论之前我要重新说一下鲁迅。在上节课里我想你们已经知道鲁迅是何人了。他是五四运动中一个年轻人。后来崛起为五四的一个重要人物。他第一部小说是《狂人日记》,第二部小说是《阿Q正传》。《阿Q正传》从一开始发表就是颇具争议的,这部小说不是一气呵成,而是章回体的。最先登在北京一家报纸上然后每星期逐次更新。这种体裁在中国是很流行的。因为读者读完了第一章意犹未尽,然后就要等第二章,所以他们就会买下星期的报纸。鲁迅这部小说在发表后激起极大地反响。然后就有很多人人跟今天的论坛里混战拍砖一样,围绕着这部小说进行了大量的讨论,例如这小说里反映了什么、阿Q到底是怎么回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他的命运如何等等等等。这部小说我几乎每次上这节课上到这里的时候我都要讨论它。我本人读了好几遍这部小说,所以跟你们一样饱受阅读的煎熬。对这小说我其实还是不太了了,我曾经尝试跳过它不讲,但是我发现如果我这么干的话之后的内容就讲不通了。所以每回我都得讲讲阿Q和鲁迅。我本人最喜欢的当代的中国作家是余华,他读了不少书,也写了不少书。这里是他最新的一本书,里面描述了当代中国的世态。在这本书里有篇文章谈到鲁迅,他在这里是这么写的:“在当下的中国,人人都说我余华是鲁迅精神的继承者,称我余华是‘当代鲁迅’,是当代著名的能在文章中暴露中国国民性的的作家,说我能抨击各种社会阴暗面例如盲目崇富或者信仰缺失等等。那么在文革的时候,我是怎么看待鲁迅的作品的呢?我说我讨厌鲁迅。他的生平里面充斥着各种光环”。实际上他的意思是鲁迅被老共给劫持了,他认为在老毛说鲁迅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民族作家之前实际上没人讨论鲁迅的东西。人们之所以去读鲁迅无非是老毛的推荐。这个过程里只有两个人,老毛和鲁迅。余华还写了一段他当年在学校操场上的讨论,他是这么写的:“如果咱们现在把所有的原子弹都取消掉,大家之间不打了不威胁了。然后我们把原子弹放在一块,就真能把地球炸掉不成?”他意思是他质疑鲁迅是真的有文学价值呢,还是只是一个被创造出来的大众偶像。他在他的书中有很多关于鲁迅的讨论,比如说他又讲:“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这里我插一句在文革的时候是禁止用先生这个词的,不过只有鲁迅可以称为鲁迅先生。说回来,余华讲:“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如果你为奉献而努力一生,你就不会被束缚云云 ”,这就是余华怎么看待鲁迅的。他只是因为政治家利用他,才让他如此闻名。这里面只有两个人,老毛和鲁迅在20世纪中国文化史上最为有权。最后,余华认为鲁迅的传奇是被政治利用的结果,所以他就简单一句话“在我一生大部分时间里我都讨厌鲁迅”,只有在他文章最后一部分他写到鲁迅是一个很难理解的作者,要理解他就要先理解中国的历史然后才可能理解他的真义。所以我昨天又看了一遍鲁迅的这个故事,这个故事的行文结构相当难理解,而且里面充斥着很多矛盾的内容。不过我在读了这篇文章之后确实又有了一个新观感。所以我也想听听你们的读后感。接下来是全班自由讨论时间,每三人一组讨论。你们要尝试着运用这篇文章中的细节,找一部分内容来讨论这篇文章的真义,弄明白这篇文章到底讲的啥意思。这里我要你们讨论几个问题。第一:你们认为这篇文章用的是什么文法?什么结构?故事前后如何完善的?为什么这个文法方面的技术细节有很重要的意义?第二个问题是主角的名字,为什么作者要给主角起这个名字?花那么大的文笔来讨论阿Q这个名字?这个名字有何象征?这个文章的题目又有何象征?第三问题是这个主角阿Q是不是真的是一个“国民性的象征”?他是否真的象征着中国人的精神状态和道德状态?鲁迅又是怎么看待这个主角的?第四个问题是这部作品对于当时中国的革命有何意义?我今儿刚刚读了一个考据文章是关于当时的人围绕着小说展开的一系列讨论的。这个文章是怎么说的就是鲁迅的文章一出来啊,顺便说一句鲁迅是这个人的笔名不是真名。鲁迅的文章一出来呢,掀起了很大的讨论,因为很多读者在看了小说之后觉得这部小说里写的人物就是他们自己。你可以想象那些读者的想法:哦天啦,这文章就是在写我的事情,这作者一定是对我知根知底,可能是我身边的人,要不然他不可能写出来我的行为。所以读者们就不停的跳坑等更新,因为他们想找出来作者到底是谁,是不是真的是他们身边的人。当阿Q被杀掉,而这部小说告收尾之后呢,就有不少人给报纸写信问阿Q的情况,问阿Q是在那里被枪毙的。因为他们真的相信阿Q的存在,真的相信阿Q是一个活生生的,存在过的真人。同时还有成堆的信件来问阿Q的各种情况诸如相貌三围等等等等。这是非常有意思的情况,人们把这篇小说里的一个创造出来的人物当成活人看待。所以你可以想象这部小说的影响力。在考据文里面呢还引用了当时的读者来信,有一封是这么说的:“我从来没去过文章中的这个城镇,但是我见过跟文章中几乎一样的故事”。所以我们今天要花些时间来讨论这部小说的内容和主旨,下面是讨论时间
(群体讨论中…,我们组里算我一共三人,俩国人一个洋妹。所以我俩就听洋妹说,洋妹说她这篇小说读的一头雾水,他觉得阿Q就是个Loser,但是是个非常奇怪的Loser。,她本人完全理解不能。)
T老大:ok,我知道你们有很多要讨论不过我们暂时先讨论到这里,我想你们一定是对这个故事蛮困惑的,因为这个故事真的很难读,我读完这个故事也是“呼”喘了一口气,觉得可以轻松下了。不过它对于中国的历史影响很大,所以我们必须讨论这个故事。首先我要问你们这个故事到底讲的是啥?
某生A:他说的是从传统中国到当代中国的转变,也就是辛亥革命,某种意义上说失败了?
T老大:很正确,革命的失败是这篇文章里面很重要的一点。如果我们谈到革命,总是会讲到革命理想和革命者。但是小说里反映的这样的现实:到底是什么驱使人们去革命的呢?
众生:财富吧,把某人打倒在地吧等等等等。
T老大:很对的,阿Q认为革命是一个可以改变他的社会地位的机会,他可以借助革命打倒某些人等等。事实上对阿Q的革命原因里有着很多的讨论,所以你可以看到阿Q身上充满了对革命的批判。当社群里有一个社会地位高的人,因为儒家思想强调社会地位,所以你可以看到在整个社群里面人人都争先恐后的跟这个人拉关系。你可以看见这个社群里面有这样一种哲学:哇这个人地位好高,我要巴结他,我要跟他拉关系,为了这个目的我可以亲他的屁股。然后当我面对一个比我社会地位低的人,我就欺负她,拿她当出气的筒。鲁迅是首个把这个哲学以文字记载下来的人。
这套哲学或其变种直到今天的中国都依然看得见。我举个例子啊,你们有人去过中国的饭店吗?(众生摇头)那我讲讲饭店的例子,你们很难想象在中国的饭店里服务员的待遇是多么的糟糕,在这一点上你可以看见这种阿Q精神。我曾经跟我一个中国朋友在中国的一个饭店吃饭。进店先叫了服务员,中国的饭店的服务员呢一般是女的,很多都来自农村。说回正题,服务员来了,然后我这个朋友呢就点了菜,点完了就说:“好,滚吧”。然后服务员就走了。过了一会儿我这个朋友就喊起来:“服务员,过来。快!快!过来!”然后服务员就:“是是是”,就跑过来。然后我朋友就说:“拿筷子”。然后服务员就走开拿筷子来。又过了一会儿我朋友就又招起手来喊:“嘿!服务员,为什么菜还没来!快点快点!”。然后服务员又得跑过来。你可以想象这个服务员什么想法:哦这个白痴见天价的叫个没完,脑子有病吧。所以这个阶层的人就一次又一次遭到这样的虐待。当然我想这个服务员肯定有套自己的办法来对付我朋友这样的人,不过我本人没干过服务员我不知道。(众大笑)
某生B:其实我当初在某地干的时候也差不多…
T老大:真的么,有意思。老实说这种事情我本人接受不了,不过你可以从这个事情上看出来这样一种想法,一种怎么说呢,嗯,自我斗争的、依靠社会地位当做标准的、嗯、某个群体不受尊重、嗯,就是对某个人的社会的地位而不是他对社会的价值来表现尊重的这么一种文化。这就是这个故事中中这个阿Q反映出来的的这种价值观。这个故事呢里面还反映出人的竞争,王胡啊,阿Q啊,赵老太爷啊他们跟阿Q之间的互动。赵老太爷是上等的,阿Q在下面,王胡在中间。阿Q是一个小人物,过着小人物的生活,他一生都无法跟命运对抗,都不能改变命运,他被王胡打,被赵老太爷打,混混僵僵直到最后被枪毙。他这个人过着这样的如微末般的生活,却又非常的好“面子”。 “面子”的问题也是这个故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面子是儒家思想和儒家文化的一部分。
某生C:我读这篇小说,感觉这里面阿Q似乎处于一种从属性的地位。我记得文中他说过什么他被儿子打了。似乎他把殴打他的人放在一种从属的地位上。
T老大:我想你是对的,王胡确实是很有意思的例子,那么说回来,这个故事反映出一种什么“国民性”呢?中国话里有个词就叫“阿Q精神”。阿Q精神就是,嗯,什么是阿Q精神呢?阿Q是怎么应对现实的情况的?让我们回到故事里再看看。(某生举手)你说说看。
某生D:通过对这个外部世界闭目塞听不闻不问来构建某种道德优越?
T老大:很对很对,你还记得具体例子吗?
某生D:我记不起来那个人的名字了,就是那个追过来扇了阿Q几个巴掌的那个人。这情节真荒谬。
T老大:不错,还有那个他参加了一场打架结果回家去给自己扇了两个嘴巴的那个情节。他就说,我是第一个打自己嘴巴的。然后他就说啊我第一个这么做,所以我多么重要啊,还有诸如此类的东西。阿Q善于把现实的各种不幸化作一种精神上的胜利。还有就是那个儿子打老子的段子,他被人打了一顿,然后说我被儿子打了。这一点就跟传统的儒家思想联系上了因为儒家思想里儿子打老子是很严重的违反道德的恶行。所以他就说是儿子打老子,这样他就在传统儒家道德上占据了先手,就可以让他有一种道德优势了。
所以这就是鲁迅要在文章中表达的所谓阿Q精神,就是善于把国耻当做耳旁风,通过闭目塞听来达到某种道德优势。这也就是鲁迅对当时中国的批判。自从19世纪起中国就不断被西方国家殴打,然后又被日本殴打,小说里面的王胡就象征着日本,以前日本是中国文明圈内的国家,中国比日本“阔的多”,现在反过来和西方人一样殴打中国。中国被这许多的力量欺负,所以中国已经不是什么强盛国家,不是什么东亚的核心,而只是一个像阿Q一样可悲的角色罢了。很多人认为阿Q是那个时期中国国民性的标志,反映了那个时候的中国人不能认清中国已经不再强盛的现实,不能认清世界的中心已经转移去了别处的现实,而还在用以儒家思想和儒家文化从根本上虐待别人,毁坏青年。鲁迅还有另一部很有名的小说叫《狂人日记》,在那里面他描写了一个疯子,因为患了被害妄想症,怀疑人要吃他,还有人要吃人等等。在那里鲁迅就说儒家思想实际上是毁人不倦的人肉盛宴,这是极度反儒家的。
然后讨论一下阿Q这个名字,还有阿Q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有很多人都在讨论阿Q这个名字,以及为啥叫这个名字等等。这个故事的名字叫阿Q正传,正传在中文的意思就是真正的自传。这个题目发表在报纸上,说这是真正的自传故事。鲁迅在这里使用了象征手法——这个故事可能说的是任何一个人——可能是你们镇上的一个在街上打架的loser,也可能是你。那么阿Q这个名字是啥意思来?
某生E:我想Q可能没有任何意义,仅仅是这么用。或者反映当时的头型?
T老大:你说的很对,有很多人讨论为啥叫主角阿Q。第一种说法是阿Q这个叫法在这个年代是年轻人彼此之间常用来相互称呼的。确实如此。第二种说法是阿Q的意思是表示人们对世界和西方的无知。第三种说法是这个Q里的这个一斜象征着辫子。对于阿Q这个名字的争论依然在进行中。还有一点就是这部小说是一部文学实验作品。鲁迅的写作手法跟传统中国文章的写作手法是截然不同的。他还写过一个小说。在那里面他描写了一个儒生在清末之后的生活。在清朝结束后,儒生就失业了。为了生计,很多人干起了私塾,做类似出卖毕业证之类的营生。所以在五四的时候读书人也是也可以成为一个儒生的。但是问题是这一行僧多粥少,所以有很多儒生生活就陷入了困难中,这些人发现他们在虽然特有文化,但是他们在社会上找不到位置,也没人关心他们的痛苦。所以就有些儒生变成了一群极其极其古旧乏味的学者。他们干脆就陷进了故纸堆里。为了研究故纸堆,这些儒生组成这么一个学派叫“考证”,意思是证据的研究。他们开始对故纸堆进行研究。他们是怎么干的呢?他们找出一个字来,然后研究这个字起源于哪里愿意是啥等等。为了这一个字的考据他们就可以写一整本书。在我当年上学的时候我曾经看过一个晚清的考证学者的作品。此人找了一条河,然后写了三百多页的书来论证这条河在几千年里是怎么改道改到哪里的。这群人是一群死抠细节的学者,他们写的东西都没啥用处,但是这也是他们在那个时候唯一所剩下的和唯一能予以寄托的了。所以鲁迅就批评这些人,他说你们可以做这个做那个,但是你们做的事情根本没有意义了。所以我本人认为呢鲁迅在这里用了这个外语里来的Q来是为了表示一种新文学形式的诞生。表示了一种和以前截然不同的文学形式已然来到中国。
还有一个讨论就是阿Q的死。阿Q在故事中的结局是被枪毙了。在这里被枪毙从某种意义上体现了西方的军事科技云云。所以他的死表现了什么?
某生F:我想可能这样,由于这个人不是被砍头的,而是被西方军事科技的代表枪给打死的,所以表现了中国从传统到现代的一种变革?
T老大:很好,还有呢?你们应该想想这部小说集的名字,它叫《呐喊》(call the arms)
某生G:我想可能是这个意思,就是说一切都失败了。即便是革命了,在这个地方发生了一场死刑,人们还是围绕着场地又唱又跳的。依然是战争,依然是死亡,依然人们围观,这是一次失败的革命,什么也没改变。
T老大:很好,不要忘记这时候是军阀混战时期,中国各地都是一团乱。这个主角阿Q呢,不管他出于什么目的,或许只是想混吃混喝,结果也要去革命了。这跟60-70年代的文革是一样的,有很多人参加革命其实只是为了混吃混喝,或者打倒官员然后取而代之而已。嗯?
某生H:我很好奇枪炮,想问个问题,在这个时期有多少中国人会用枪炮,或者枪炮对中国人是很熟悉还是很陌生?有多少人看枪毙人的场面?
T老大:这是军阀混战时期,枪毙还是不罕见的。嗯?
某生I:这是不是反映了中国当时农村的一种愚昧不开化的状态呢?
T老大:很对的,鲁迅对于中国乡村生活的看法是非常负面的。他认为西方式的城市化是出路而且他也花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在城市里。他跟他的在乡村的亲人的关系也很平常。说回来,这部小说既可以说是一部讨论人性的,也可以说是一部呼唤革命的,更可以说是一部反映了国民性的文章。关于这小说的讨论里很热烈的一个话题就是最后这个阿Q被枪毙的情节。一般来说一个人要被枪毙了,要死了,这人一定会觉悟。当然是哪一种觉悟就两说了,但是人一定会觉悟。但是这个情节非常含混。很难明白阿Q是觉悟了还是没觉悟。鲁迅这里没有给出一个解答。你们记得鲁迅是如何政治化的吗?
某生J:他当年在日本留学看画片发现人不觉悟…
T老大:所以这就是他怎么成为一个政论作家的,他发现中国人在灵魂上已经“死亡”了,一群人看砍一个同胞如看西洋景。而他实在反感这样。不过他所反对的这个围观现象,怎么说呢,我猜在中国也算是有漫长历史的了。而且我个人意见这也不是中国的特有现象。很多地方一旦要出点事情总是有闲人来围观西洋景的。最后一个要点是,这是五四的作者第一次呼吁进行真正的革命,来一场新的觉醒运动。五四的作者们认为已有的革命并不是革命,没人参与它,没人能被它感召,革命带来的唯一的一种觉醒只是像阿Q这样,要被枪毙之前才觉悟,说是喊救命,其实分不清是耳鸣还是天旋地转。所以这篇文章到底反映的是什么也是议论纷纷的,在30-40年代左右曾经有人讨论鲁迅到底算不算革命作者,最后是老毛拍板说鲁迅是中国第一个现代作家的。不过现代人们又开始了新的争议。鲁迅从来没加入过老共,他算左派作家。他对苏联和老共的关系是跟很不同的。我希望你们今天能通过这节课了解一些鲁迅的东西。那么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可用“砸三铁”和“徐州"为关键字搜索 3 某人a 字88 2012-03-13 13:37:30
🙂关于砸三铁,度娘的答案 5 bluesknight 字3816 2012-03-13 07:29:14
🙂听T老大讲近代中国(HIST 367) 92 五藤高庆 字9122 2012-02-21 22:53:41
🙂4:一个目标,两条道路:苏联模式和老共的成立(上)
🙂花! 桥上 字64 2012-05-01 10:12:39
😄按照死抠细节的习惯 2 五藤高庆 字81 2012-05-01 10:15:30
🙂4:一个目标,两条道路:苏联模式和老共的成立(中)强推! 35 五藤高庆 字13555 2012-04-30 01:50:20
🙂挑个小错 3 凡尔赛过客 字506 2012-08-31 07:5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