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论中国的只封不建--封建制 -- 皎然一品

共:💬42 🌺238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封邦建国何时始?

《史记.五帝本纪》称,黄帝集合诸侯,诸侯尊黄帝为“天子”,黄帝“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

这里的“诸侯”、“国”,是以后世之名称借指上古,实为氏族、部落,并非跨入文明门槛后的国家。

黄帝是传说中多个氏族、部落联合体的公举领袖,半非国君,尚谈不上分封诸侯。夏代开始跨入文明门槛(使用金属器具、建城立国),早期分封出现。

司马迁《夏本纪》讲到夏王分封的部落方国,均为以姓、氏命名的小国,是血缘与地缘的结合体。然夏无传世文字,因此夏代封建带有传说性。

商代封建,司马迁说:“契为子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殷氏、来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

封国仍以姓、氏为单位。殷商分封有甲骨文的原始记录为证。殷墟甲骨文显示,殷商已有分封子弟之制,如商王武丁时已有许多封国,封为“侯爵”的称“侯x”(如封在雀地的称“侯雀”),封为“子爵”的称“子x”(如封在宋地的称“子宋”)。

据学者考证;“卜辞中有称子某的贵族90余位,其中有一些可能是商王的儿子,但大部分应当是子姓贵族。”

总之,夏、商进行的是氏族分封,形成一种氏族联盟式的邦国群体,或者反过来说,夏、商分封是对氏族邦国群体的承认。夏、商分封可约略划入“古封建”之列。到了西周才可算是完备的制度。

王国维;西周初,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王氏周代始有立子立嫡制之说尚可修正,如殷代自庚丁后已五世传子,故殷时已行封建子弟之制。

然而,将王氏封建制的完备化确实是在西周,西周结束了夏、商的氏族邦国联盟状态,逐步进入一姓(异姓辅佐)掌控天下的政治格局,这对后世中国影响深远。

周初把封邦建藩视作镇摄东土的头等大事。封土作邦是周人对东土的征服和殖民相关的政策。

顾颉刚据典给“封建”下定义:国王把自己的土地和人民分给他的子弟和姻戚听做“封建”,封是分画土地,建是建立国家。

本来好好的制度,大家好好写都挺好,儒生们偏偏喜欢修饰,经后儒不断修饰的古代封建,已是整齐划一,相当理想化了。

如《礼记。王制》称:“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孟子。万章下》等战国时期典籍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的记载。

此种以周王为顶点,严格的班爵禄秩列,并非殷周时的实态,殷墟甲骨文、西周金文均不见五等爵序列。

侯外庐说:“三代‘封建’的‘秘密的形态’,是从战国至秦、汉时代的学者所裁制的一件神秘的外衣。”

此议若指殷周不存在封建形态,言之过甚;若指“五等爵”系后世裁制,那便有道理。我想这里不少朋友大概都认定了西周就存在完备的五等爵级吧?

“五等之封”,指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分封,这是后儒对周初封建的一种理想化表述,其实当时并无级次井然的五等爵序列。所谓的五等爵是逐步完善的。

包括史学界持“五等之封”的说法,但都未具论周初所谓五等爵,而是依据《礼记。王制》《周礼》等古典的记载,陈列分封状况。

载录春秋时列国原始史料,成书战国的《左传》等文献论及封建制的不胜枚举,而最具概括力的是《孟子.尽心下》的一段话:“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

如果说,在“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诸侯尚未充分掌控此“宝三”,那么,春秋战国的诸侯确乎拥有由“土地、人民、政事”组成的完整主权,这既有别西周封建,又与秦以后的中央集权政制大不相同。

在古代语境,“封建”主要是一个政制概念,却又牵连着经济的、社会的制度。从经济史学理解;封建制度是一种农奴制剥削,是以劳动的自然形态来剥削农奴的无偿劳役,为了实现这种无偿劳役就不能不有一个适应这种剥削的土地制度,……。

正是由于土地是由封建领主根据一定的土地分配办法分配给(即授予)农奴的,建立起上下隶属的人身依附关系,所以封建制度完全是建立在两个基本关系之上,

1.“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2.“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而后者又是实现前者的条件。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