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春秋左传注读后13左传中的孔子 一、 圣人之后 -- 桥上

共:💬32 🌺170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春秋左传注读后13左传中的孔子 二、 抉县门、救臧纥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长期担任鲁国郰邑的长官,按惯例,被称为郰人纥(这郰人按《左传》中叙事的惯例,不是泛指郰地之人,而是专指主管郰邑的官员)。也有称孔子的父亲为郰-叔-纥的,这里郰并不是他的“氏”,只是将与他有关的地名冠于他名字的前面称呼他以资区别而已。叔梁-纥的地位较低,并没有得到“氏”。叔梁-纥这三个字,第一个“叔”字是他的行第,表示他不是家中的老大,甚至多半不是家中的老二,“叔梁”合起来是他的“字”,“纥”才是他的“名”。

先称字再称名是《左传》中反映的当时“君子”们称呼男子的常见方式之一,因为当时人大多没有“氏”,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碰面的男子往往又多是同“姓”,所以有时需要采用连字带名的称呼以资区别。要搁到后世,就好比称呼关老爷为“云长羽”,称呼诸葛亮为“孔明亮”,让人感觉有点奇怪。

叔梁-纥在《左传》中出现过两次,第一次是在公元前五六三年(鲁襄公十年,晋悼公十一年),据说那时叔梁-纥已经五十多岁了。当时晋国纠合了十一个小国要拿下妘姓小国偪(fù)阳,攻城进行得并不顺利,拖了很长时间。一次,偪阳守城的人故意打开城门放一部分攻城的人进城,但随后就放下了“县(xuán)门”,要把这些人关在城里。这“县门”就是悬门,悬在城门上方高处,很重,放下来以后一时半会收不回去,危急的时候才会把悬门放下来堵住城门。后世有的城门也有类似的装置,称为“千斤闸”。

当偪阳守城的人放下这“千斤闸”以后,已经攻进城内的各国士兵就要被人家包饺子了,在这危急时刻,叔梁-纥上前抬起了“千斤闸”,把攻进城内的士兵救了出来(《襄十年传》:“偪(fù)阳人启门,诸侯之士门焉。县(xuán)门发,郰人纥(hé)抉(jué)之,以出门者。”(p 0974)(09100201))。这一幕太有传奇色彩了,我记得在《隋唐》里就有这么一出:天下第四条好汉熊阔海扛住千斤闸,放出城内的兄弟,结果自己被压死了。这《隋唐》故事的原型估计就是从叔梁-纥这儿来的。从这一出也可以知道,孔子的父亲可是个非常骠悍的人,盖过了天下第四条好汉,决不是什么儒者。

孔子的父亲在《左传》中第二次出现是在七年以后,公元前五五六年(鲁襄公十七年,齐灵公二十六年),齐国军队打进了鲁国。上一年,晋国的一代霸主晋悼公死了,霸主国晋国对小国的控制力减弱。齐国趁机屡次攻打鲁国,这一回,把鲁国的重要家族(“氏”族)臧家的族长——臧纥(臧孙)——围困在了臧家的采邑“防”这个小城里。

由于臧纥是鲁国的卿,地位很高,所以鲁国派出一支军队经过距离“防”六十多里的“阳关”前来,想要把臧纥救走,但这支援军走到半路就不敢前进了。还是叔梁-纥领着臧家的两个子弟,臧畴和臧贾,统率三百名战士,趁着夜晚突击齐军,接出了臧纥。叔梁-纥转身再突入“防”邑城内,加强那里的守备。齐军见取胜无望,只好退走了。

以上见于《襄十七年传》:“齐人以其未得志于我故,秋,齐侯伐我北鄙,围桃。高厚围臧纥于防。师自阳关逆臧孙,至于旅松。郰-叔-纥、臧畴、臧贾帅甲三百,宵犯齐师,送之而复。齐师去之。”(p 1030)(09170301)。

这时的叔梁-纥,虽然可能已经六十多岁,但仍然意气风发。而孔老夫子,就在四年后出生。

从《左传》中的这两件事可以看到,叔梁-纥对鲁国公室忠心耿耿,很可能就是他对鲁国公室的态度影响了孔子,奠定了孔子政治活动的方向。当然,孔子还继承了叔梁-纥的风标器概,真要动起手来也不含糊。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