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来逻辑混乱也可以拿诺贝尔奖,进语文课本啊 -- Matt
偶尔读到一篇课文,丁肇中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觉得诺贝尔奖得主、初中课文的逻辑很值得学习,分享一下。
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适当也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丁肇中给了格物致知三个完全不同的定义。这三个的定义明明不是“就是”的关系,是从属关系啊。于是学生们都会了:概念可以随便放大、缩小,课本就是这么教的。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是把探察外界误以为探讨自己。
“把探索外界误以为探讨自己。”这个判断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于是学生们都会了:哦,事情可以随便判断,课本就是这样教的。
……
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作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这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思维而不愿动手”已经人人都会说了。但是,但是,王阳明的例子丁肇中正好举反了吧?上千年来,提到格物都是“格”一下发现没结果就算了,只有王阳明认认真真“探索物体”、“实地的探察”、“实验”、“动手”整整七天,直到累病了。而且因此提出了可以拿10个诺贝尔的“心学”。于是学生们都会了:哦,只要观点讨巧,论证反正无所畏。课本就是这样教的。
现在知道脑残和私货从哪里来的了吧?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原来逻辑混乱也可以拿诺贝尔奖,进语文课本啊
🙂【原创】炸弹奖,呵呵 1 rei 字268 2014-04-01 22:20:36
🙂谁来普及下格物致知到底啥意思啊 歌剧院的小老鼠 字32 2012-07-11 07:02:38
🙂有为学和为道的区别 白鹿青崖 字358 2014-04-03 04:05:11
😥你也太客气了, 普鲁托 字690 2012-07-14 11:48:21
🙂这个需要修道才能知道 mach 字101 2012-07-11 07:56:21
🙂《礼记·大学》 8 fride 字881 2012-07-11 07:17:45
🙂这么说就明白了 歌剧院的小老鼠 字38 2012-07-11 07: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