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春秋左传注读后14左传与礼 一、从豊到禮 -- 桥上

共:💬43 🌺17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春秋左传注读后14左传与礼 三、礼与冠礼 1.

《左传》中只有两处提到“冠礼”,一处是在《成二年传》中:公元前五八九年(晋景公十一年,楚共王二年,齐顷公十年,鲁成公二年,卫穆公十一年,蔡景公三年,许灵公三年),晋国的郤克率领晋国、鲁国和卫国三国联军在鞌之战中打败了齐国军队,楚国的子重率领楚国、蔡国和许国三国联军来救援。蔡国和许国的国君刚即位没几天,就被他们的大臣弄到了战场上。这两位国君的年纪都很小,都还没到该举行冠礼的年龄。而没举行冠礼,就不算成人,是不应该上战场的。于是在上战场之前,楚国人强行为他们举行了冠礼,还把他们“绑”在了楚国的战车上(《成二年传》:(p 0806)(08020801)、(p 0808)(08020803)、(p 0808)(08020804))。

《左传》作者叙及此事,关注的并不是“蔡、许之君”还没到年龄就举行冠礼上了战场这件事。在《哀十一年传》中就有“嬖僮汪锜”战死而孔老夫子认为“可无殇也”((p 1660)(12110105))的事例,其中的汪锜显然也不是成人,但《左传》作者对他上了战场的行为大体上是赞许的。而在这里《左传》作者首先关注的是这两位国君上了楚国的战车是“失位”了,所谓“蔡、许之君,一失其位,不得列于诸侯”。

“位”的概念非常重要,是指的“身份”而非“官位”,是说不同身份的人都要有与其身份相符的行为。这个“位”是《左传》中“礼”的主要原则,“蔡、许之君”一旦“失位”,做出了与他们身份不合的行为,也就是“君而不君”了,别人也就不会再拿他们当诸侯看。

《左传》中另一处提到“冠礼”的是《襄九年传》:公元前五六[**]四年(晋悼公十年,鲁襄公九年,卫献公十三年),晋国率领十一个小国讨伐了郑国。返回的时候,鲁襄公送盟主晋悼公到了黄河边上,晋悼公设宴款待鲁襄公。

当时鲁襄公还是个少年,晋悼公就问起鲁襄公的年纪,执政大臣季武子(季孙宿)回答说:“会于沙随之岁,寡君以生。”沙随之会在鲁成公十六年,距此年十一年,也可说是十二个年头。晋悼公就对季武子说:“十二年矣!是谓一终,一星终也。国君十五而生子,冠而生子,礼也。君可以冠矣。大夫盍为冠具?”他是说鲁襄公已经十二岁了(虚岁,实足年龄十一岁),国君十五岁就可以生孩子了,应该在行“冠礼”以后再生孩子,你为你们的国君准备好行“冠礼”的器具了吗?

季武子赶紧回答:“君冠,必以祼(guàn)享之礼行之,以金石之乐节之,以先君之祧(tiāo)处之。今寡君在行,未可具也,请及兄弟之国而假备焉。”季武子的意思是说行“冠礼”的器具不容易齐备,我们出门在外,没带齐全,我们准备一到下一个兄弟诸侯国就借他们的地方为国君举行“冠礼”。注意,在《仪礼士冠礼第一》之中,就没有提到什么“金石之乐”,这恐怕是国君的冠礼才需要的。

晋悼公说:“一言为定。”果然,一到卫国——鲁国君臣回国经过的第一个兄弟诸侯国——季武子就为鲁襄公举行了“冠礼”(《襄九年传》(p 0970)(09090701))。

这里晋悼公本人就是十四岁(虚岁)即位,九年以前,当那些大臣把他这个小孩子从周王室那里找来以后,他首先就给了那些大臣们一个下马威,对他们说:“孤始愿不及此。虽及此,岂非天乎!抑人之求君,使出命也。立而不从,将安用君?二三子用我今日,否亦今日。共而从君,神之所福也。”他是说你们找来国君,就是要找一个发号施令的人,要是你们立了国君,却不想听他的命令,立了国君有什么用?我能在这里,是天命所归,不是我个人的愿望。你们先想好,今天到底拥护我还是不拥护,过了今天,你们就必须服从我。恭敬地服从国君,神才会保佑。

这些大臣们赶紧一致表态说:“群臣之愿也,敢不唯命是听。”少年晋悼公镇住了这些大臣,进而恢复了晋国的霸业(《成十八年传》(p 0906)(08180101))。

而在此时,晋悼公看到年少的鲁襄公,就像看到了当年的自己,也是年纪轻轻就当上了国君,也要面对权臣的胁迫,所以晋悼公就出手助鲁襄公一臂之力,让鲁襄公早日通过举行“冠礼”而成为“成人”,早日上“位”。按《礼记冠义第四三》的说法:“可以为人,而后可以治人也。”晋悼公也就为鲁襄公争取到了作为“成人”坐上国君之“位”而“治人”的权利。至于到底应该几岁举行“冠礼”,倒反而是次要的了。

这里也反映了“礼”的原则,在“位”的基础上的“顺”,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晋悼公的行动深得“礼”之精髓。

从《左传》这两段涉及“冠礼”的段落,我们可以看到《左传》作者关注的是行“礼”的时机和对象,以及为什么要行“礼”,在“政治”活动中如何做才合于“礼”;而非具体的行“礼”的方法——“仪”;而且《左传》作者认为合于“礼”的并不一定合于“仪”。比较《礼记冠义第四三》中的观点:“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以正君臣、亲父子、和长幼。君臣正,父子亲,长幼和,而后礼义立。故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二者的注重点显然不一样,《礼》与《春秋》在孔子那里也是不同的两门课。

下面是《左传》中那两段与《冠礼》有关的段落的原文:

宣公使求好于楚,庄王卒,宣公薨(hōng),不克作好。公即位,受盟于晋,会晋伐齐。卫人不行使于楚,而亦受盟于晋,从于伐齐。故楚令尹子重为阳桥之役以救齐。将起师,子重曰:“君弱,群臣不如先大夫,师众而后可。《诗》曰:‘济(jǐ)济多士,文王以宁。’夫文王犹用众,况吾侪(chái)乎?且先君庄王属之曰:‘无德以及远方,莫如惠恤(xù)其民,而善用之。’”乃大户(清理户口),已责(债),逮鳏(guān),救乏,赦罪。悉师,王卒尽行。彭名御戎,蔡景公为左,许灵公为右。二君弱,皆强冠之。(《成二年传》(p 0806)(08020801))

公送晋侯。晋侯以公宴于河上,问公年,季武子对曰:“会于沙随之岁,寡君以生。”晋侯曰:“十二年矣!是谓一终,一星终也。国君十五而生子,冠而生子,礼也。君可以冠矣。大夫盍为冠具?”武子对曰:“君冠,必以祼(guàn)享之礼行之,以金石之乐节之,以先君之祧(tiāo)处之。今寡君在行,未可具也,请及兄弟之国而假备焉。”晋侯曰:“诺。”公还,及卫,冠于成公之庙,假钟磬焉,礼也。(《襄九年传》(p 0970)(0909070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