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整理】中华古族---羌人 -- 皎然一品

共:💬9 🌺110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春秋时期北方文化带的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的长城沿线,根本地理特征和文化面貌分为三个相对独立的区域。

一是;以陇山为中心的甘肃宁夏地区,以鄂尔多斯高原,岱海为主的内蒙古地区和以桑干河,燕山为中心的翼北地区。对整个北方文化的格局的全面把握,是建立在对各个区域的详尽研究基础上的。东周时期北方文化系青铜文化的遗存主要是墓葬。

墓中的随葬品主要就是青铜器,可是这么大范围,很少有层位关系。又很少有陶器的东周时期北方地区青铜文化进行统一的分期研究,这在考古学中是一个很少有人理会的课题。

青青器无论从年代跨度还是地域分布,都比陶器大很多,利用它来进行分期研究难度很大,而且这一地区的文化传播现象比中原地区频繁和复杂。因此中原文化研究中所常常使用的根据器形逐渐变化来排定它们的年代序列的方法不大适用这一地区。

对长城地带春秋中期到战国晚期的遗存,统一分期需要非常细致的排比,和分析资料,杨建华对此做过三个时段的划分法。

一,前双鸟回首剑时代,

二,双鸟回首剑几其变体时代,

三,立体和浮雕动物纹饰时代。

他的分法和以前的《鄂尔多斯青铜器》的分期体系很不一样,甚至使以前的分期体系受到了重大冲击。她在分期中试用的contextual seriation方法,可能会对一直只用器形渐变序列排队的中国考古界带来些许清新之风。

其次因有较细的分期为依据,总结出了长城地带从早期的分属不同历史文化区,到中期的各地实用性器物出现了极大的相似性。到了晚期的装饰风格也达到了高度一致。

这一趋势的描述并不全面,但很有启发性。还有就是对长城地带东周时期的游牧文化程度,提出了整个北方地区的西部,就是内蒙古西部和甘宁地区{庆阳徐外}的游牧程度最高,北方地区的东部游牧文化程度不很发达。

这就比1992年《关于中国对匈奴族源的考古学研究》对长城文化带的认识更深入不少。从伦福儒《游牧和社会问题》文中把欧亚大草原经济类型发展总结为四大阶段,来看中国北方草原地带的经济类型发展,总结出春秋中期以前中国北方草原也是农牧混合型经济,春秋中期以来才是游牧化的阶段。

分析不同遗址反映的游牧程度,通过比照民族学材料,参照新民族学调查材料,另外有02年杨建华在呼伦贝尔草原的调查。研究文化现象时,与北方长城地带和邻区对比,增加与同期东北,新疆的比较,多与更北方草原地区的比较。

深入认识文化带概念,从地理,政治,人口,文化,经济多角度考察,并和亚述帝国和安纳托利亚高原之间的关系做比较性思考。通过这些分析,对比和研究,掌握了一些情况。

北方草原是欧亚大草原的东南边沿。这片草原在历史上有两大重要作用,一;起了中国中原地区和西方交流的大通道作用,特别是在海路交通发达以前,起到了主要通道的作用。

二;就是孕育出一批和大河流域农业居民完全不同的游牧民族,这些游牧民族,在和农业居民互相依存又互相斗争的过程中,不断给中国历史增加了活力,推动了发展,不断的给中华民族的融合输送新鲜的血液,在中国发展成今天的版图的过程中,起到了极重要的作用。

我国自古号称;“以农立国”。因此北方草原的历史记载不如中原地区的详尽,而如今北方草原考古的发展也滞后于中原地区考古。

由于专业人员少,因此北方草原考古综合性研究时,就常常遇到材料在时空两方面的严重破坏。比如,春秋晚期以前,长城地带西部缺乏较好的墓葬材料,战国晚期的考古发现也很少。

夷;中国古族名。东夷族的自称为“人”,夷从人从弓,“弓”古意为穹。夷即天底下的人或天底下的大人,本与炎黄同祖,战败后,与华夏族融合,被歧视所以成为古代华夏族对住在东方和东北方以鸟为图腾的各少数民族的贬称,为夷。

广义的东夷还包括住在东北方的肃慎系诸部。(徐夷)、莱夷、玄兔、乐浪、高骊、满饰、凫夷、索家、束屠、倭人等。九夷又分为畎夷、于夷、阳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等。

“九”是言其多,实为许多东方族类相近的民族的统称。商代时的人方为商所灭,后来大部分淮夷小国均被鲁所灭。莱夷为齐所并。

太昊就是远古东方地区夷族的一个大酋长。是伏羲第四代居陈(今河南睢阳县)。其后裔分支最著者,有任(今山东济宁市),宿(今山东东平市),须句(在今东平县境),颛臾(在今山东费县)等,均在洛水流域。少昊、舜、皋陶出自东夷,少昊的后裔著名的有郯氏、莒氏、莱夷等,以上均在今山东,商的远祖也是东夷。

以后的淮夷、南夷、徐夷均为东夷南迁后之别称或其支系。传说蚩尤亦属东夷族远古时之首领,战败后,一部分被迫退居南方,留北方的曾建立过黎国,后亦被炎、黄两族消灭,被俘之民在两周时称“黎民”。汉时,又把西南各少数民族统称西南夷。

古族名,其先为燧人氏。古代汉民族对西方各少数民族的泛称。戎的支系部族因居的地方不同而名称不同。殷周时有犬戎、绲戎、鬼戎、

玁狁(又名猃狁、荤粥、獯粥、熏育、熏允等)。

春秋时有巴氏之戎、北戎、西戎、允姓之戎、伊洛之戎、骊戎、茅戎等,在秦之西北还有狄、邽、冀之戎和义渠、大荔之戎、姜戎、姬戎、陆浑戎,战国时晋北有林胡、楼烦之戎,燕北有小戎等。这些戎的部落在与汉族或同族间的斗争中,均被消灭或融合了。

如徐戎为吴所灭,鬼戎(鬼方)为周所逐,秦所灭,玁狁早在黄帝时就被逐北迁,其余在后来均为齐、秦、楚、燕所灭。有些戎族如姬戎、姜姓之戎,本是周人,只是因文化,经济比较落后,所以周人也把他们称之为戎。

犬戎在周秦时为汉族在北方的主要强敌,又是匈奴之先民。汉族史藉有时又把羌和戎连称,把戎和狄连称。

古代汉族史藉对住在北方各少数民族的泛称。狄亦作翟。其先为荤粥,传说在殷代为鬼方,周代为玁狁。春秋时长期活动于魏、宋、齐、鲁、邢各国之间,公元七世纪时分为赤狄、长狄、白狄三部。他们又各有支系,统称北狄。秦汉以后,也融合于汉族和其他民族之中。玁狁在春秋时叫山戎或狄,是匈奴,鲜卑,东胡等的先民。

东胡

古族名。其先为玄夷、奚夷。又称山戎、北戎,因居匈奴以东而名。相传最早实名鲜卑,曾建无终国于屠何(徒河)城(今辽宁锦西西北)在燕赵之北,为燕之劲敌。

春秋战国以来常常侵扰燕地,后为燕将秦开所破,活动在今西辽河上游老哈河西喇木伦河流域。秦末东胡日渐强盛,曾向匈奴要马,向阏氏要土地,后为匈奴冒(音mo)顿单于击败,退居乌桓山(在今内蒙阿鲁科尔沁旗)一带的称鸟桓,退居鲜卑山(在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大兴安岭东北或洮儿河之南)一带的称鲜卑。

当时在东胡之侧还有林胡、楼烦、肸(音西),貊等族。赵武灵王和赵将李牧曾大破林胡、楼烦、灭烦、褴破东胡,东胡退却千余里、燕筑长城以御之。当时北方的匈奴尚未强盛起来,寇边之事尚不多见。

突骑施

古族名。原属西突厥。唐武则天时,势力渐盛,圣历中(六九0—七00),徙牙帐于碎叶川(今吉尔吉斯共和国楚河流域)为“大牙”,以伊丽水(今伊犁河流域)的“牙帐”为小牙,有文字。玄宗开元前,黄姓苏禄部强盛,开元后,黑姓苏禄部代兴,屡遣使朝唐。突骑施苏曾娶吐蕃,东突厥,唐三国女为可敦,后因使者在安西受辱,苏禄反唐攻安西、唐与大食曾联兵攻之,以后战败被部属杀死。

代宗大历初(七六六年),葛逻禄强盛遂取代突骑施,占有西突厥故地五弩失毕地区,包括碎叶城,怛逻斯城。

摘自杨建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北方文化带的形成》部分段落。此书极有价值,属为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学术之一

另外文章未完,有摘录好选用内容的在全部完成后一并注明

通宝推:bayerno,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