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农村见闻 -- 领域时空

共:💬167 🌺1444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土地流转与中国工农业结构双稳态发展

有观点认为,中国小农经济效率低,土地固定在家庭手中限制了规模化和产业化农业生产方式的应用,因此要推动土地流转,把土地通过市场交易流动起来,让可以实行规模化和产业化的市场主体获得足够的土地进行生产和经营。我觉得出发点是对的,方式未必对。我从粮食生产方式、土地兼并集中和中国工农业双稳态发展分析。

我国小农粮食生产未必是没有效率的。我国是一个大国,更是人口大国,粮食问题必须自己解决。因此,农业无论怎么改,怎么提高效率,都要以粮食生产为主。美国属于机械化农场式生产,生产效率是高,有数据说一个美国农民能够养活多少人等。可是还有数据说美国农业生产收集的能量与消耗的能量几乎相等。另外我国平原少,山地和丘陵多,适用于机械化大生产的土地要比美国少的多。山地和丘陵的粮食种植,还是需要小农式的精耕细作。在平原地区,小农式生产方式相对于机械化和规模化效率是否低。从许多方面的因素来说,可以找到低的因素,如水短缺时的漫灌技术和滴管技术,田间管理技术的先进性,种子与疾病防治等,小农生产的分散性的确会影响粮食产量。在许多平原地区,已经出现了种粮大户。种粮大户的土地怎么来的,是不是一定是土地流转来的,我未掌握资料。总体来看,平原地区适合机械化规模生产,山地和丘陵未必适用,小农生产有其灵活性。

土地兼并集中。土地使用权流转后,理论上不可避免的遵循资本集中原则,历史上不可避免地重复土地集中的现象。土地集中,就意味着许多农民失去基本的生产资料,就需要被城市和工业体系所吸收。如果不能吸收,遇到生产生活的波动性,就会出现贫民窟。就像现在城市白领,如果家庭夫妻一方失业,影响不大;如果双方失业,失去收入来源,就会影响家庭职能运行;如果双方失业还有农村土地和亲戚,就会重返农村,进行另一种生产生活方式;如果连农村土地都没有,就基本成为彻底的卢瑟一族了。如果没有社会保障(美国)和意识形态(印度),社会体系和经济体系的稳定性就会降低,那才是真正落入历史周期律。

中国工农业双稳态稳定发展模式。这个是我想说的重点。我从有序性创造稳态对农民工的生产方式分为三类。一是农业生产方式,属于有序性创造程度较低的稳态,二是工业生产方式,属于有序性创造程度较高的稳态,三是失业,属于最低的有序性创造稳态,就是不创造。农民工离土不离乡,就是保持农业生产低稳态条件下,同时进入高稳态运行状态。微观讲,如果失去打工的工作,就可以进入农村进行低稳态生产生存,不至于形成失业这种最低稳态。根据系统学原理,系统中的自由能总要通过改变系统结构纳入到系统。失地失业农民到底会以什么方式纳入到农村和城市系统,相信只能是个成本高低的问题,而不是无成本的问题。从宏观上讲,农民工的这种灵活性保证了中国经济体系工业和农业双稳态的稳定运行。工业繁荣时,大量农民工进入工业生产体系,经济危机时,大量农民工返回农业生产体系。农业的好处是超稳定,因此中国经济获得了低成本的庞大劳动力来源和失业大军吸纳机制。这算是中国成功的秘密之一吧。

如果土地流转和兼并集中发生,中国将失去农村这个中间层稳态结构和吸纳机制,中国经济将在高稳态和最低稳态之间交替运行,这样的稳定性就会差得多。中国农村机制的历史性任务还没有完成,还有存在的必要性。任何超出时代特点和局限而试图破坏这一双稳态稳定结构的企图,要么是空想的要么是别有用心的。

农村土地流转不是一个简单问题,不是可以用数据和模型就可以得出结论的。这是一个复杂问题,历史的、现实的、经济的、社会的、微观的、宏观的,各种因素都缠绕在一起。自组织发展,试点推动,实践改进,才是中共最为务实和有效的方法。

通宝推:拿不准,dongdream,海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