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讨论】抛个砖,胡侃一下大型弹道导弹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 constant

共:💬1454 🌺9773 🌵17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3)
家园 (4)

(十三)中共的天波雷達體系

甲. 天波雷達體系

讀者不要天真,中共的天波雷達體系不是只有一個雷達站。

解放軍不是傻瓜,至少大陸那些主持規劃天波雷達體系的委員會成員都不是傻瓜。YST 確信的是,**的天波雷達體系不是只有一個雷達站,而是一個龐大的建築群,除了有雷達接收天線和雷達信號處理的設施,還有電離層監測站、氣象站、通訊網路、防禦體系....等等一系列的綜合支援和軍事設施,幾乎肯定還包括一個專用的發電站與電力供應系統。整個體系一定是一個具有相當規模的 military industrial complex。

乙. 天波雷達能獨力完成任務嗎?

無論是氣象還是其他的地球物理環境,它們的改變都是連續的,所以只要環境資料能夠很快地實時修正(updated in near real-time),中共的天波雷達所發揮出來的遙測能力幾乎確定可以達到獨立搜索、發現、跟蹤三千公里甚至四千公里以外的大型海面船隻。

如果**的天波雷達在三千公里的距離追蹤誤差與電離層導致的照射誤差都小於三公里的話,那麼整個天波雷達的實際總誤差就小於(3x3 + 3x3)**0.5 = 4.3 公里。

所以攻擊航空母艦的彈導導彈在天波雷達指示的地點5公里的範圍內一定可以找到航空母艦,這個半徑五公里的搜索面積對東風彈道飛彈上的雷達不是一件困難的事,這點工作量幾乎可以說是當吃白菜。

這就是為什麼 YST在第三篇(III)的結尾說:「YST個人認為天波雷達是反航空母艦艦隊最重要的探測手段,也許單憑天波雷達就足夠完成搜索、發現與長時間連續跟蹤等一系列的任務,其他的偵察手段不過是輔助而已。」

丙. 天波雷達的威脅與防禦

YST 個人認為**的天波雷達站最脆弱之處不是目標測量的誤差可能過大,而是容易遭受敵人的武力攻擊。

老美不是傻瓜,中國這座天波雷達在中美軍事對抗中毫無疑問是美軍的眼中刺,如果不拔除,美國航空母艦就要冒很高的風險才能進入中國大陸海岸三千公里以內,這仗就沒法打了。這個嚴重性不僅僅是在軍事上,而是上升到了政治層面,足以導致美國被迫做出戰略收縮、不得不放棄她在亞洲的勢力範圍,因此美國是絕不肯善罷干休的。

目前的情況中美彼此心照不宣,雙方對這座天波雷達都低調處理,尤其是美國用意明顯。老美故意大談偵察衛星,有的沒的,儘說些狗屁不通的評論,譬如說中國需要一百多顆衛星才足以有效覆蓋海洋之類的屁話,這是刻意的誤導,更是障眼法,其實美國心裏比誰都明白武漢與西安之間的天波雷達才是中美軍事對抗最致命的關鍵點,也是美國處心積慮要拔除的目標。

中國也不是傻瓜,大陸在安全方面必定為這座天波雷達體系做出嚴密的防衛佈署,除了中空和高空的導彈防禦,對超低空的巡航導彈尤其有必要佈置特殊的防禦設施,譬如偽裝、地下化、設置假目標、在巡航導彈最可能進出的航道口建立防禦網或防禦牆之類的障礙物。

大陸的天波雷達站固然是美國首選的攻擊目標,不過一旦中國本土內陸遭受攻擊,戰爭必定升級,這就不在本系列文章討論的範圍之內了。

(十四)YST 對【簡氏防務週刊】報導的一些評論

甲. 【簡氏防務週刊】的報導

讓我們先回顧一下【簡氏防務週刊】是如何報導中國大陸「天波雷達」的。

圖05 :【簡氏防務週刊】報導中國大陸天波雷達的覆蓋範圍。

YST 認為上面這個地圖並非事實,而是【簡氏防務週刊】一幅帶有偏見和自我安慰的地圖。

YST 說過,如果我是系統工程師一定把探測距離增加到四千公里,掃瞄範圍再偏北一點,使覆蓋範圍務必包括東京灣與關島的水域,這並不難辦到。

現在我們就進一步討論這個可能性。

乙. 增加探測距離到四千公里

增加探測距離到四千公里主要的目的是覆蓋關島,它是美國在遠東最重要的海空基地,戰略地位非常顯著。

增加探測距離至少有三個方法:

1. 加大發射功率

這個恐怕不太實際,是三個方法中最不可取的,幾乎不必考慮。

2. 增加天線陣列的長度

中國在1970年建立的實驗性質的天波雷達,其天線陣列長達2300米。而本世紀初開始運作的天波雷達,其天線陣列長度只有1100米,連前者的一半都不到,顯然有很大的增長空間。中國大陸沒有這麼做有兩個可能,一是現在的地波雷達已經覆蓋關島的水域,二是中國認為沒有覆蓋關島水域的必要。YST 認為前者的可能性更大,因為後者的想法是愚蠢的。

不管怎麼說,用增加天線陣列的長度來達到覆蓋關島水域是一定可行的,只看中國**肯不肯花這筆錢。

3. 增加訊號整合的時間

以前我們就論述過,任何微弱的訊號只要觀察目標的時間(time on target)與訊號整合的時間足夠長就可以把它從雜音中分離出來。飛機或飛彈的速度非常快,要求觀察目標的時間足夠長也許會有問題,但是船艦的速度這麼慢,要逃出天波雷達的照射需要很長的時間,所以長時間目標觀察與訊號整合完全不是問題。

這個方法唯二付出的代價是計算機的工作量增加非常多和掃描的速度可能需要減慢。

前者不該有問題,因為中國有超級電腦,處理這種訊號當吃白菜。

後者的可能性非常小,掃描的速度即使必須減慢也不需要慢很多,對整個系統的性能(system performance)影響很小,尤其船隻移動的速度比飛機慢很多,威脅是以小時計,而不是以分鐘計,掃描的速度對天波雷達而言並不是很關鍵。

更進一步說,四千公里的探測距離並不需要全方位覆蓋,只需要覆蓋日本和關島附近的方向就可以了,所以能夠影響整個掃瞄的時間是微不足道的。

第三個方法最可行,什麼花大錢的硬體建設都不需要,也沒有任何技術難題,純粹是軟體改良就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當然,超級電腦也是要花錢的,但是國防是何等大事,面對消滅海上最大的威脅,這點錢算什麼?想想看,老子只要放一個超級電腦就不可能計算不出四千公里外的航空母艦,這超級電腦值,太值了。大陸的雷達專家高手如雲,**的系統工程師不可能不瞭解。

丙. 覆蓋範圍再偏北一點

覆蓋範圍再偏北一點主要的目的是覆蓋日本所有的港口。

這個問題其實應該說根本不是問題,所有的工作只是相位的移動而已,一切都是免費的,不做白不做。

讀者想想看,這麼大又這麼長的天線陣列是不可能實際轉動方向的(physically turned in direction),一定是經由相位(phase)的控制來改變方向。這長長的1100公尺的天線陣列每一個單元一定裝設有一個相位移動器(phase shifter),只要移動每個接收單元的相位就可以改變天線對準的正前方(boresight),這是相控陣天線的基本原理。

相控陣天線改變正前方向(boresight)唯一的損失是接收面(aperture)變小,但是只要限制方向的改變角度不要太大,那麼接收功率的損失就在可控制和可接受的範圍之內。接收面(aperture)變小是根據餘弦定律(cosine law),一般而言,相控陣天線改變boresight的角度被工程師限制在正負60度,因為轉60度的時候接收面的面積正好降低到原來的一半(cosine 60度 = 0.5)。

天線的接受面(aperture)減少一半是工程師願意接受的範圍。

讀者觀察大陸的預警機「空警2000」,見下圖,就可以發現到預警機背上的相控陣天線被分成固定的三面,每一面管前面的120度視角,之所以定下這個120度的視角就是上面所說的道理。

圖10:**解放軍的空中預警機「空警2000」的正上方俯視圖。

上面「空警2000」背上的天線是三面固定的相控陣天線。如果角度以正前方(機頭方向)作為0度,然後開始順時針方向逐漸增加角度,那麼回到機頭方向正好是360度。

三面固定的天線:正前方的一面掃瞄從300度到60度;右邊的一面掃瞄從60度到180度;左邊的一面掃瞄從180度到300度。

從掃瞄的角度來看,每面陣列都是從-60度到+60度,在掃瞄達到邊緣,也就是正負60度的時候,天線實際作業的面積最小而且正好是0度(boresight)時天線面積的一半。

也就是說,像這樣三面固定的相控陣天線,具有全方位的覆蓋,而且即使在最壞的情況下頂多只在幾個特殊的角度損失一半的功率。

丁. YST 對【簡氏防務週刊】的質疑

【簡氏防務週刊】說大陸這座新的天波雷達覆蓋的角度是60度,只有通常相控慣例設定的120度掃瞄範圍的一半,非常地罕見、不合常規情理,這就使YST相信【簡氏防務週刊】在隱瞞什麼,因為**的系統工程師不可能不瞭解覆蓋日本沿岸港口的重要性,更不可能不知道關島在美國航空母艦運作中的戰略地位。\\r

說了這麼多,如果還有讀者不明瞭的話,那麼我們就把話說得更白一點。

美國的航空母艦雖然是核動力具有幾乎無限的續航力,但是其他的水面支援船隻與護衛船隻都不是核動力的,雖然也有可能從夏威夷啟航,馬不停蹄地直接參與東亞的戰鬥,但是這種運作非常勉強而且具有一定的危險性(隨隊的補給船非常容易遭受潛艇攻擊)。所以 YST幾乎確信航母艦隊必須停泊東亞的港口獲得補給,否則戰鬥能力就要大打折扣,或者打完仗後沒有足夠的燃料回家。

天波雷達覆蓋關島和日本沿岸港口最重要的目的是航空母艦的追蹤可以從港口開始,這麼做有兩大好處:

首先是搜索與追蹤可以在很小的範圍內進行而且完全沒有識別的問題;

其次是,在必要的情形下中國可以直接攻擊停泊在港口的航空母艦。

上面這兩點所帶來的戰略價值非常高,對敵人的威脅之大是無法衡量的,YST 不相信解放軍的參謀部看不到。所以【簡氏防務週刊】的覆蓋範圍圖有意避開所有的美軍海外基地,是一種自慰的笑話。

想想看,的工程師只要犧牲一點點天線接收面(aperture),譬如向北增加30度,就可以不但覆蓋日本沿岸的港口而且也覆蓋了對馬海峽;如果增加60度(也就是回到正常的120度覆蓋範圍),那麼這座天波雷達就覆蓋整個日本海了。這是不花一文錢就可以做到的事,為什麼不做?

**的系統工程師不可能看不到這些非常關鍵的戰略重點。不過你想想,如果圖05覆蓋的範圍北起日本海,南至菲律賓海,把俄國、韓國、日本、琉球和關島所有東亞的港口與水域全部一網打盡,這個震駭會有多大?

【簡氏防務週刊】的編輯們不得不對**的天波雷達做技巧的政治處理,能隱瞞一點是一點,盡量降低這座天波雷達對西方國家人心的衝擊。

但是只要是懂一點基礎雷達的人一看這圖就心生懷疑。

【簡氏防務週刊】認為中國的系統工程師是傻瓜嗎?

還是【簡氏防務週刊】認為公布真相茲事體大,所以選擇做半真半假的報導?

(十五)長程無人偵察機

在前面我們至少花了四篇的篇幅,(III)~(VI),介紹超視距雷達並探索其性能,這是因為超視距雷達在彈道飛彈攻擊大型海面船隻的運作中佔據非常關鍵的地位。 YST 個人認為單憑天波雷達(OTH-B)就足以完成搜索、發現與長時間連續跟蹤等一連串艱鉅任務,其他的探測與跟蹤手段不過是輔助而已,長程無人偵察機就是重要的輔助手段之一。

甲. 無人機是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

無人機(Unmanned Air Vehicles,簡稱 UAV)的發展有相當長的歷史,至少有半個世紀。美國早在上世紀60年代的越戰時期就已經使用無人機了,先是用無人機作為靶機進行射擊訓練,後來發展成為偵察機對胡志明小徑進行偵察照相。

隨著科技的進步無人機除了偵察任務也開始攜帶武器可以進行對地攻擊,選擇的目標是雷達站、碉堡、坦克、飛彈基地....等等,應用相當廣泛。

最近的發展趨勢是要能夠進行空中格鬥,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如此一來無人機就漸漸演變成無所不能了。

不少軍事專家預測第四代戰機後,有人駕駛的戰機將到此為止(走到頭了),第五代戰機將是無人機的天下。YST 個人對無人機的發展與前途深具信心,但是要說無人機能夠取代有人機則有所保留。YST 判斷的依據是認為「人工智慧」是沒有前途的,在能夠預見的未來(譬如50年內)「人工智慧」不可能會有任何突破。

我們看得很清楚,所謂「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AI)轟轟烈烈搞了20多年沒有搞出甚麼名堂,甚至沒有奠定任何理論基礎,基本上是胡鬧一通,不可能成為一門學問,也不可能有什麼發展。譬如一張照片,你叫機器分辨是男人還是女人,機器是沒法判定的。搞了多年,所謂“人工智慧”很多時候還不如三歲小孩。

儘管“人工智慧”非常不成熟,無人機成為未來飛機發展的一個主要方向是無可置疑的。飛機上少了人也就少了支持生命的許多必要裝備,無人機可以做得比較小、輕、巧、隱身和流線型。當然,更重要的是,無人機可以從事非常危險的任務、做出非常猛烈的動作(譬如遭受導彈攻擊時進行高G機動)和長時間人體無法忍受的任務。

更進一步說,至少在空中偵察這方面無人機取代有人機已經是明顯的趨勢,這是因為戰場偵查具有高度危險性而偵察任務的操作又相對非常簡單。目前的長程無人偵察機科技含量非常高,各種性能非常先進而且仍在快速進步中,在彈導導彈攻擊航母的運作中,它毫無疑問是執行搜索、發現與跟蹤海面大型船隻一種非常有力的工具。無人偵察機的最大優勢是解析度非常高,因此在目標的識別能力上遠遠超過任何其他的手段,這就與超視距雷達形成非常好的互補作用。

無人機在偵察上的重要角色大家都知道,但是無人機還有一項非常關鍵而又較少為人所知的角色,那就是實時資料的傳輸。我們要瞭解攻擊航空母艦是一個非常大型的作戰體系,不但參加的角色眾多,而且作戰分佈的面積非常遼闊,就像一座縱橫數千公里的網子,因此資料的傳輸非常關鍵,不但要求安全保密而且必須是實時(real time)。這項工作全部交由衛星通訊顯然是不夠用的,高飛的無人機有良好的通訊器材又有數百公里的視野,自然成為數據鍊傳輸的節點,非常適合在攻擊航空母艦的過程中擔負各種資料、數據、圖表的安全傳送工作。

乙. 無人機的問題

最後 YST要說的是,無人機這個名詞其實是有點誤導的。所謂的「無人機」只是飛機上沒有人,但是在地面上為了操縱這架無人機是需要人的,而且是需要很多的人。譬如無人機拍攝到的景象需要地面人員作實時判斷才能採取進一步的行動,因為人工智慧沒有能力做這些事。

所以無人機的迅猛發展並不是因為「人工智慧」取代了人的作用,相反地,是因為透過實際影像的傳輸使得在地面控制室裏可以有更多人進行分析、研判與操作。夠諷刺吧?

美國是全世界使用無人機最多的國家,包括在阿富汗戰場大量實戰運用,其使用的頻繁程度超過有人駕駛的飛機,而且無人機在戰場上的運作有進一步增加的趨勢。墨爾(Moire)是美國一家從事諮詢服務的公司,它在今年初發表了一個報告,預計在2010年美國花費在無人機的產品和服務方面的費用將達到35億美元。

更有趣的是,墨爾公司的報告強調,雖然無人機在美軍中確立了不可動搖的地位,但是有兩個因素阻礙對無人機的進一步投資:

首先是無人機的可靠性不足,無人機的墜毀事故是有人機的4~5倍;

其次是運作無人機比有人機昂貴,譬如運行一架「影子-200」無人機需要32人。

其實無人機還有一個缺點,那就是無人機目標研判的錯誤是有人機的好幾倍,美軍無人機在阿富汗誤炸是經常發生的事。

圖11:「影子-200」無人機可以由液壓操作的軌道發射器發射升空(如圖所示),也可以用傳統輪子的方式滑行起飛。

YST 對墨爾公司這份報告很感興趣,「人工智慧」的笑話在這個報告中一覽無遺。無人機的墜毀事故比有人機高出數倍並不奇怪,但是運行一架「影子-200」無人機需要32人就非常令人訝異了。「影子-200」幾乎是最小型的無人機,見上圖,空重才90公斤,不過是個大型玩具而已,能有多大和多複雜的功能?這也需要32人來操作,真是不可思議。頂多一個班(9人)就能完成的工作,居然需要一個排,美軍的作戰效率也太差了。YST 認為這裏面有美軍編制的浮濫與腐敗。

作為比較,下面這張照片是中國解放軍類似「影子-200」的無人偵察機:

圖12:中國解放軍的無人偵察機在發射架上準備發射。

上面這種無人偵察機參加了去年**建國六十週年的國慶閱兵典禮,只是 YST不知道它的型號,也沒有關於它的進一步的資料,歡迎大陸網友的補充。這種無人機跟美軍的「影子-200」一樣可以從發射架的軌道發射升空,不過**的這種無人機比「影子-200」大得多,空重應該有數百公斤,性能也一定高出很多,如果機頭上方的雷達天線是一座毫米波雷達,那麼它的探測功能是全天候的。「影子-200」只有數碼電視和紅外線感應器等基本遙感設備,只能在天氣良好的情況下工作,性能要低一個階層。

作為比較,如果沒有洩密,歡迎大陸網友告知我們解放軍一架上面這種無人偵察機配備多大的人員編制。

目前全世界有32個國家在研發無人機,成品超過50種,至少有55個國家裝備了無人機。無人機的流行和巨大的發展是可以預期的。

本文用兩個國家的例子來說明長程無人偵察機,一個是美國,主要的代表是「全球鷹」;另一個是中國大陸,主要的代表是「龍翔」。

丙. 美國研發的無人機

在無人機的研發與製造上,美國走在最前面,也是全世界其他國家追趕的對象和模仿的目標。由於中國的先進無人機比較神祕,YST 採用較多的美國無人機照片為的是方便說明。

美國研發的無人機有很多種,但是主要集中在“捕食者”(Predator)、“收割者”(Reaper)、“影子”(Shadow)和“全球鷹”(Global Hawk)這四種,其中前兩個有攻擊能力。

A. 武裝無人偵察機

美國的武裝偵察機主要有兩種,“捕食者”(Predator)與“收割者”(Reaper),後者(MQ-9 Reaper)是由前者(RQ-9 Predator B)改良而來的。

圖13:美國空軍的“捕食者”攜帶反坦克導彈進行巡弋任務。

圖14:美國空軍的“收割者”正在滑行準備起飛。

上面這張圖片外側的四枚導彈是地獄火(一種激光制導的反坦克導彈),內側的兩枚 YST不能確定,大概是某種制導炸彈。像這樣一架武裝偵察機其攻擊火力相當兇猛,“收割者”確切地說更像一架無人攻擊機。

圖15:“收割者”(MQ-9),一張展示內部設備的照片。

這張照片最有趣的是清楚看到它裝備的衛星通訊天線還有前視紅外線攝像儀。衛星通訊能力對任何長程偵察機都是必要的。事實上,在阿富汗進行作戰任務的無人機它們的操縱人員都在位於美國大陸本土的控制室,所有的戰場影像與操作指令都是透過衛星通訊。你看,這種作戰方式跟你在家裏玩電子遊戲不是一模一樣嗎?是的,的確一樣,不過他們殺的可是活生生的真人。作戰效率我們先不管,對美軍作戰人員而言這種作戰方式是絕對安全的,滿足美國國防部零傷亡的要求。

2007年05月01日,美國成立了432聯隊,這是美國第一隻成建制的無人機作戰部隊。這個聯隊以MQ-9“收割者”為主力,駐紮在美國內華達州的一處空軍基地。

讀者不要小看“收割者”(MQ-9)這種無人機,它可以攜帶兩枚五百磅重的精確制導炸彈或者14枚地獄火反坦克導彈,是一個有真正意義的地面攻擊機。在滿載的情形下,執行攻擊任務時可以連續飛行14小時;執行偵察任務時可以連續飛行超過24小時。“收割者”的作戰能力相當可觀。

“收割者”並不便宜,每套裝備(無人機加地面控制設施)的價錢為六千九百萬元美元,比一架 F-16C/D 貴得多。

B. 非武裝無人偵察機

美國的非武裝無人偵察機主要就是“全球鷹”(Global Hawk)與“影子”(Shadow)兩個系統作為高低搭配。

「全球鷹」是全球最好的高空長程無人偵察機,它的性能參數是無人偵察機性能上限的指標,見下圖。

圖16:正在任務作業中的「全球鷹」

「全球鷹」的性能非常卓越,是這類飛機的高端代表和性能指標。我們來看一些美國軍方公開的性能參數。

空重:9200磅(4182公斤)

任務載荷(payload):1900磅(864公斤)

攜帶燃油:14,500磅(6,591公斤)

起飛重量:25,600磅(11,636公斤)

巡航速度:美國沒有公布,估計是 600公里/小時

巡航高度:> 65,000英尺(接近兩萬公尺)

巡航時間:42小時

目標區逗留時間:在3000海浬(5400公里)外的目標區可以逗留24小時

最大航程:14,000海浬(25,200公里)

酬載種類:

a. 光學儀器,就是各種攝影機;

b. 紅外線探測器,就是熱成像儀;

c. 雷達:可以偵察地面(海面)的移動目標,也有合成孔徑雷達影像(Synthetic Aperture Radar,簡稱 SAR)的能力,後者是雷達識別目標非常重要的手段。

從上面這些數據可以看出「全球鷹」是一個非常優秀的無人偵察機,它在巡航高度、巡航時間和最大航程上是極為傑出的。「全球鷹」的搜索範圍在24小時內可以覆蓋4萬平方海浬(13萬平方公里)的面積,這個能力媲美偵察衛星。

圖17:「全球鷹」任務前的機械檢查

「全球鷹」極為出色的巡航時間得利於機身的設計,有非常長的機翼,見下圖:

圖18:從正上方鳥覽執行任務中的「全球鷹」,它的翼展長达130.9英尺(40米)。

圖19:一架「全球鷹」任務歸來,看她的雙翼,真漂亮!

這種極長的機翼類似六0年代的U2有人駕駛偵察機,目的都是高空和長程,缺點是速度很慢。

丁.中国研发的无人机

2006年11月的珠海航展,中国大陆首度展出了多年研发的无人机模型,设计思想很先进甚至还带点科幻的味道,这也没什么奇怪的,没有了载人的安全考虑,设计自然可以非常大胆。

中国无人机的型式繁多,连美国的「全球鹰」都有中国版。但是中国对无人机非常保密,展出的全是模型,没有一件实物。YST对模型飞机兴趣缺缺,但是也不能不贴。总体来说中国在飞机的设计与制造上是有基础的,电子装备与遥感仪器近年来也突飞猛进,基本上与美国在同一阶层,差距很小。

YST认为中国的无人机与美国的差距主要还是在发动机上,只要发动机的高效率与耐用性这两关能够攻克,其它诸如电子设备和感应器等都没有什么问题,有些性能差距,譬如分辨率,并没有实战意义。

A.武装无人侦察机

「长虹-3」(中国代号CH-3)是一款中国研发而且准备外销的武装无人侦察机,见下图:

图20:「长虹-3」在珠海航展所展示的模型。

图21:真实的「长虹-3」在中国某基地被拍摄到,没有挂载任何武器。

「长虹-3」的全套设备包括CH-3中程无人机、地面车载遥测控制站和地面保障设备。

CH-3中程无人机为轮式起降,视战场情况做不同的有效载荷搭配,适用于战场侦查、数据中继、情报搜集、电子战与反装甲作战。巡航高度五千米,巡航时速220公里,操作半径两百公里,最大续航时间12小时,最远航程2400公里,最大起飞重量630公斤,最大任务载重一百公斤。

CH-3可以挂载两枚AR-1激光导引的空地导弹,射程2~8公里,破甲厚度超过1000毫米,穿透钢筋混凝土的厚度超过1400毫米,足以摧毁所有的现役坦克与轻型地堡。

「长虹-3」的性能与美国的「捕食者」大致相当,「长虹-3」的速度比「捕食者」快很多,但是攻击力稍逊,主要是因为「捕食者」的任务载重比「长虹-3」高出一倍,能够携带的武器比较多。

B.非武装无人侦察机

中国大陆研发无人战机也有很长一段历史,研发的范围当然也包括高空长程侦察机,这是无人飞机最重要的应用区域,大陆已经研发出多种产品,其中最杰出的是「龙翔」。

「龙翔」目前还处在保密状态,大陆只展出模型(见下图)。

图22:大陆在航空展览会上展出的「龙翔」高空长程侦察机模型。

「龙翔」无人机的外型设计非常有特色,采用了罕见的连翼布局,前后两对机翼相连形成一个菱型的框架。与常规布局的飞机相比,连翼飞机结构结实、抗颤振性高、飞行阻力小导致较远的航程。

中国大陆公布一些有关「龙翔」的基本数据,我们整理如下:

空重:9200磅(4182公斤)

任务载荷(payload):600公斤

起飞重量:6,800公斤

巡航速度:>700公里/小时

巡航高度:>一万八千公尺

巡航时间:10小时

最大航程:7,500公里

大陆并没有公布任务载荷的种类,不过诸如可见光的摄影机、红外线探测器和地面观测雷达都是早已具备的东西而且在预警机上已经运行很多年了,即使是合成孔径雷达影像(SAR)这种比较先进的雷达功能大陆也早就具备,这些都不是问题。

戊.评论

1.无论「龙翔」还是「全球鹰」块头都相当大,是大到足以载人的飞机,不是玩具型的小飞机,当然11吨的「全球鹰」比7吨的「龙翔」大了超过50%,基本性能自然比较杰出。

2.「龙翔」的作战半径已经达到2000~2500公里,最大航程达到7,500公里,已经基本具备了搜寻、探测与追踪航空母舰的功能。

3.「龙翔」的性能与「全球鹰」有相当一段距离,「龙翔」唯一领先的地方是航速,但这并不是关键性的优势。在安全和侦察能力上,飞得高比飞得快重要;在侦查效率上,飞得远和能够长时间巡航也都比飞得快重要。

4.「龙翔」最大的劣势是发动机不如「全球鹰」导致整体性能全面落后「全球鹰」。

5.「龙翔」不可能有「全球鹰」这么长的续航力和滞空时间,「全球鹰」携带的油料(6.5吨)也比「龙翔」(4.1吨)多。「龙翔」最需要的是一个更省油的发动机。

6.「龙翔」不久将换装先进的WS-15涡轮风扇发动机,「龙翔」的滞空时间将从现在的10小时增加到20~24小时,有效载荷也将达到900公斤,当然速度会慢一点。改进的「龙翔」与「全球鹰」在性能上就非常接近了。

7.「龙翔」唯一能做而其它探测手段不能做到的,是长时间、连续的精准追踪与目标识别。这里强调的是「精准」二字,这对攻击中的弹道导弹非常有帮助。一旦「龙翔」探测到海面上的大型船只,它是不是航空母舰非常容易判定,因为「龙翔」感应器的分辨率非常高,另一方面目标船只的位置和速度可以非常精确地测量到,最后以「龙翔」的续航力连续追踪数小时没有问题,后援和备份侦察机可以及时补上。

8.也许有网友会严重质疑「龙翔」探测和追踪的精准性。是的,在大陆的「北斗」导航系统完成全球覆盖以前「龙翔」本身的精准定位是有问题的。YST不知道目前北斗的双星定位能覆盖多少西太平洋地区,即使误差大到两、三百公尺也够用了。其实纵然不能被「北斗」的导航卫星覆盖,「龙翔」的导航问题也并非没有弥补的办法,譬如「龙翔」可以利用已知岛屿和礁石的位置周期性地给自己的惯性导航作矫正,这个主动雷达定位的技术至少30年前就有了。当然,如果长时间在三百公里范围内什么岛礁都没有,「龙翔」的定位精准度会渐渐丧失,这就要看「龙翔」的惯性导航系统陀螺仪的飘移度(driftrate)有多大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压缩 2 层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