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悲观看中医——从发展的角度 -- sarn
中医在今天能够存在,其理论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其疗效。而谈到中医的治疗,首先就要谈到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这本书在今天被分成两本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在我看来,《伤寒论》是一本很“现代”的中医学著作。它的基本思想是分类,然后治疗。先把病按太阳、阳明、少阳、少阴、太阴、厥阴分,对太阳病在分成中风、伤寒、温病,然后再按照疾病的发展阶段细分,分到最后一组症状对应一个药方,“有是证则用是方”。
这种分类然后治疗的思路,和现代医学完全没有不同。我们现在去看西医,也是先把自己的病分类到科,然后由医生进一步细分,最后落实到治疗方案。
但是具体到治疗,中医和西医有两条不同。第一条是,因为当时没有提纯技术,所以《伤寒论》的药方都是一些天然药物的组合,并通过复方配伍发挥药物功能,抑制副作用。站在张仲景那个年代,也只能如此了。
第二是分类的依据不同。例如,西医看感冒,第一是判断病毒性还是细菌性,一般先要去验个血,如果白细胞高就是细菌性,白细胞正常就是病毒性。细菌性感冒就给抗生素,病毒性感冒就抗病毒或者改善症状,或者啥也不开,回家多喝水多休息。也就是说,西医的感冒是按照病原来分类。
而《伤寒论》的分类要细得多。举个例子,按最粗线条的,有汗恶寒是太阳中风,无汗恶寒是太阳伤寒。太阳中风就开桂枝汤,太阳伤寒就开麻黄汤。伤寒论的感冒是按病人的症状来分。
假设现在有四个感冒病人。A,B出汗,C,D不出汗。一查血象,A,C白细胞正常,B,D白细胞高。那中医就是A,B桂枝汤,C,D麻黄汤。而西医是,A,C回家喝水,B,D吃抗生素。一般来说,两种治疗四个病人最后都会好,A,C用中医的话可能快几天好。再次声明,我这里是打比方说明问题,实际的治疗会复杂得多。
通过上述假想案例我们可以看出,中医诊断和西医诊断的区别其实只在于分类标准的不同。学术点说,是按照西医的“病”来分呢,还是按照中医的“证”来分。分完了就按照各自的方法去治。
所以,如果公平地比较中西医的疗效,就应该按照各自的分类来比。这边西医找一千个细菌性感冒的上抗生素有效率多少,那边中医记录一千个太阳伤寒的感冒喝麻黄汤有效率多少。或者,你也上一千个细菌性感冒,中医分型之后该上桂枝汤上桂枝汤,该上麻黄汤上麻黄汤,看治愈率有效率各是多少。我觉得吧,这种公平的比法,中医其实不怕比,倒是西医可能怕。而西医希望的比法是,我找一千个细菌性感冒上抗生素,然后给中医一千个细菌性感冒你上麻黄汤咱们来比有效率,这对中医不公平,也不科学。
顺便说一下,那些口口声声要“统计结果”“双盲试验”来比较中西医的西医信徒,我认为全都是统计没过关的,说严重点是基本概念不清,连统计能解决什么问题不能解决什么问题都没搞明白。用统计一千个病例来评价疗效,其基本假设是这一千个病人是随机选取的,给予同样治疗之后的结果是有代表性的。但是,在中医看来,这个基本假设是不成立的。中医望闻问切完了之后,可以把你西医认为无差别的病人细分,这时候你这一千个病人的随机性就有问题了。再用上面的例子,我们假定西医治疗细菌性感冒的有效率是70%,而中医桂枝汤治疗桂枝汤证细菌性感冒的有效率是80%,麻黄汤治疗麻黄汤证细菌性感冒的有效率是60%,那么,中医的疗效是否比西医更好,就取决于你这一千个病人当中,是桂枝汤证多呢还是麻黄汤证多。如果桂枝汤证多,那就是中医疗效更好;如果麻黄汤证多,就是西医疗效更好。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比较中医和西医,牵涉到统计学尚未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女士品茶》这本统计学的科普书。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他已经死了 sarn 字195 2014-01-26 02:43:33
🙂醒醒吧。他给出的案例和龙卫权的能方来自同一个网站。 1 文青 字36 2014-01-26 01:22:05
🙂你是主观主义者吗? 汉服骑射 字383 2014-01-26 01:33:12
🙂外行看中医(3)
🙂西医救急不救本啊 seafood 字140 2014-01-25 21:54:57
🙂现代医学治不了感冒 火枪手 字37 2014-01-25 22:07:07
🙂佩服老兄写了这么多字跟西医粉丝们辩论 109 海纳百川 字1733 2014-01-25 16:22:44
🙂去年我手患湿疹,去医院给我开氧氟沙星等抗病毒的药膏涂抹 4 辉汉如雨 字464 2014-03-31 21:5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