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对当下纷繁乱世的思考框架 -- 烤糊的卷子

共:💬527 🌺6257 🌵63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另一个角度的看法

1.殖民地问题

西方殖民地模式破产的根本原因是经济上不合算。宗主国为了掠夺殖民地的资源往往需要驻扎大量军队并负责解决殖民地内部矛盾,这是很大的经济负担。

原殖民地独立后内部问题自身解决,为了得到国外商品必然出卖国内资源,宗主国只需要安心采矿就行。

说句政治不正确的话,如果新疆真的独立,单单从获取新疆资源的成本来说,绝对是大大降低的。就像外蒙一样,不用养群大爷,而且还哭着求着卖资源给你。

2.财富的本质

财富一般意味着商品,人类生产的所有商品都是知识与物质的结合,由于物质广泛存在,因此知识成为创造财富的核心。

当今世界从财富分配水平与资金、商品流向来看,确实有“核心-外围”的分别。比如资金大都先集中到美国、欧洲再流向世界。原材料都集中到工业国家然后流向世界。

但抛开现象看本质,核心国家无一不是掌握了人类最高知识水平和生产技术,外围国家无一不是知识落后人才匮乏。因此造成这种分化的最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知识的拥有程度不同。外围国家处境的好坏往往仅由自身拥有的物质价值来决定。

也许有人认为正是因为贫穷才导致外围国家知识匮乏,但实际上拥有商品数量多寡并不能改善知识富集程度,比如中东石油国家。

美国能从一个边缘之地成为世界中心,靠的不是出口资源致富,而是由于涌入大量躲避战乱的高知人口。

所以德国战败、苏联解体有个共同现象,即各国第一目标就是争夺流散出来的科学家和高级技工,争夺知识和人才就是争夺财富。

因此中国崛起从根本上说就是中国获得了知识,配合自身拥有的物质,有了在国际分工链条上逐级向上爬的能力。中国近期的“千人计划”也可谓意有所指。

3.俄国、日本未来是边缘化?

纵观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生产力的发展,有个现象就是伴随生产效率的提高,支撑这一生产效率的产业链越来越长,分化越来越细,参与分工人数越来越多。可以猜想,将来人类更高的生产力一定需要更多的人口。

这一猜想也可以反过来求证,即有需求才有生产,人类生产商品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自身的需求。更多的人口与人均更高的需求才能刺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所以可以断言,人类社会生产效率与参与生产的人口一定是同步增加的。

比如一个机器人可以替代100个流水线工人且效率增加10倍,但机器人的研发、生产、维护也许需要200个人才能完成。因此将来“人类协作生产”这个大机器,一定需要越来越多具有不同专业技能的人。换句话说在未来社会里,文盲或者知识不对路的人,连卖苦力的机会都没有。没有合适的知识就不能参与社会分工,同时也被社会财富分配拒之门外,彻底成为废物。

歪一下,因此对于国内的某些少数民族,安抚与纵容是对其民族未来的不负责。不能掌握合适知识必将面临被社会分工淘汰的命运,这种对未来的绝望感是给予多少帮扶都消除不了的。

只要有知识,哪怕身无立锥之地也能换来所需物质。因此看待俄国、日本的未来,不应该仅看他们有多少物质,而应该看他们有多少知识人口,未来是否能继承并发展知识,是否积极参与人类协作分工。

4.知识发展与规模效应

人类知识的发展总体上是种升级效应,有点像游戏里点科技树。先是少数人发现了I级知识,然后I级知识扩散。某个时刻在掌握I级知识的人口中又诞生了II级知识,之后II级知识扩散...如此反复。

因此从概率上来讲,掌握次级知识人口最集中的地方往往最有可能诞生出下一级知识。古人云“子承父业”,“近水楼台先得月”,算是对这一事实的“唯象认识”。

所以中国想要成为“核心国家”的最大倚仗必须是:“最大规模的、符合时宜的受教育人口与足够的工作机会”。

注意四个潜台词:人口少了不行,人口多但缺少教育不行,普及了教育但教育内容错误不行,受到正确教育但没有实践机会不行。

因此习李政府的政府职能改革与给市场松绑的程度,确实是关系中国未来命运的决定性举措,如果不能顺应生产力发展规律,必将扼杀中国未来发展潜力。

5.未来

千万级的英国、一亿级的美国、苏联、日本,十亿级的中国,覆盖了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知识和生产力大爆发的前三步。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将来还会出现数十亿人口的自贸区。

假如人类没被自己愚蠢的战争灭亡,未来一定会走向“大同世界”。因为只有团结起来才能应对更大的挑战、满足更细的分工。小国寡民的“民族国家”注定没有出路。

通宝推:三儿,远航,flux,我们的田野,brentpyz,惟望汉威远,曾自洲,浣花岛主,醉寺,铁手,海峰,人在旅途,膨胀的西红柿,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