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茗谈(126):庖丁解牛 -- 本嘉明

共:💬371 🌺3251 🌵3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茗谈(126)-4

我们先说说香港的轶事。

(一)

1841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英国外相巴麦尊原本指示义律在舟山群岛抢一个岛,义律却自作主张占了香港岛。当时岛上已有多处渔/农村,约7000村民,为广府,客家,潮州(鹤佬,福佬)三大支。义律发布安民告示,在港华人仍按清廷律法和传统乡规自治。

英国对全球殖民,手法不拘一格,因地制宜,残暴居多,但对于海港城市(港,新,塞浦路斯,直布罗陀等),则套路基本相同。这些港口首先是海军基地,其次是贸易港,绝不是规划为制造业基地。

香港的第二任总督戴维斯,决定全港均以英国法律治理,同时在华人社区保留大清律和乡规。香港毫无资源,戴维斯认为,单靠着全港居民公平享受英国法律,就会吸引富裕华人来香港。事实证明他是对的。

香港的第二个特点,是自由港。

第三个特点,是从一开始,就任由中国人自由出入香港,直到1934年外国国籍人士进入香港需要签证,但华人仍可以自由进出。1941年时,由于躲避日本侵华,香港人口达到160万(就是张爱玲《倾城之恋》的背景时代);随后日本占领香港,到1945年投降时,由于缺粮,人口减少到60万;到1950年,全国解放,香港人口暴增到220万人。

1951年,香港首次建立了边境线,大陆居民到香港终于也要签证了。但港英政府还是和中国方面达成默契,凡偷渡到香港的大陆同胞,只要能穿越新界进入香港市区,就安全了,警察不会再抓住解送回大陆。

1977年到1980年间,由于WG结束,大陆一边的边界管制略略放松,又引起一波偷渡大潮,跑过去40万人。首任深圳市委书记吴南生回忆说,1974年到1980年间,外逃严重,直到1980年广东三个特区(汕头,深圳,珠海)正式成立,人心才安定下来,因为特区比资本主义还要资本主义,普通劳力有希望拿到对面那样的工厂工资。此时香港人口达到500万。

简单说,香港接受的大陆同胞大量涌到,有4波。第一波是1949年华东帮南下;第二波是1962年难民潮;第三波是1980年前的偷渡潮;第四波是70年代末的大陆移民。

难民潮和偷渡潮中过去的,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都是青壮劳动力,勤奋能吃苦,敢冒险,通粤语有亲友帮衬,可以立刻投入工作,他们对香港经济的腾飞,出力良多。

所谓 “70年代末的大陆移民”,是指在50年代,有大批爱国华侨毅然回到祖国,这些人有些在海外受过较好的教育,有些回国后政府优先安排国内的教育和工作,从而教育程度较高,也有珍贵的工业生产/管理的经验。这些人由于有海外关系,在历次运动中吃足苦头,WG结束后,政府同意他们全家出国,回去原居住国。这些家庭先到香港等待原居住国发给签证,到港后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从此滞留香港。香港的工厂大批迁入内地后,这些人屈就到香港的工厂,担任技术工人或基层管理人员,对港商扩大产能升级管理,贡献很大。

香港的文化面貌,一向比较百花齐放,兼容并蓄,100年前就有十几种不同文字的报刊发行,中国传统文化(比如国学)的延续也比较好,甚至在1920年代港英为了抵抗五四新文化运动,还主动提倡文言文,所以到了1980年代粤语流行曲风行时,曲调是抄美日流行歌曲(以日本为主),配器由菲律宾人打理,填词是香港词作者,用的粤语是“三及第”(带文言文风格的书面粤语为主,配以港腔广府俚语,英文)。

(二)

香港回归后,董建华时期最大的争议,肯定是“八万五”了。

董建华97年的施政报告里,雄心勃勃提出“八万五”,就是每年私屋(商品房)、居屋(经适房)共推出8万5千个单位;其中不包括公屋(公租房),但提出排队入住公屋平均时间由6年缩短到3年。自80年代后期以来直到97年,香港私屋楼价暴升10倍,1991年还是千把块1平方英呎的楼,97就升到万把块1呎。98年金融风暴后,楼价开始下跌,2003由于SARS跌到谷底,有的楼跌去60%,直到2011年后又有许多楼价超过97了(这要“归功”于曾荫权,后文再说)。有部分香港民间人士认为,如果当年坚持8万5,今天楼价就不会又飙上来,楼价会稳定在一个社会普遍接受的中等价位。现在害得许多人须住笼屋、劏屋、板间屋(就是大陆的“蚁居”),是楼价回弹太甚。

这个“八万五”,要公允地看。

首先,“八万五”这个数字,是在彭定康当港督的后期,港英政府的官员拟定的。董伯想“新官上任三把火”,又迷信了英国专家的规划。

其次,“八万五”不是脱离实际而过高的目标。直到今天,香港尚有44万个家庭购买经适房,70万个家庭(约200万人)租住在公屋,这样相加,已经是香港人口的一半了。如果香港的私屋价格能降下来,就有更多的家庭会离开公租房,去购买自己的商品房(经适房和公屋居住环境较差),实现“有产”之梦。

外链出处

香港的风俗,新婚夫妇希望能与长辈分开居住。目前香港一年的登记结婚数量,接近60000对,这形成了一个稳定的“丈母娘刚需”。

香港最近几年的新出生人口数,大约是每年9万人左右(根据幼稚园入学人数推算),20年后到了婚嫁年龄,去掉丁克一族(同时也有外埠新娘/新郎加入),每年30000对,那肯定还是有的。

香港虽然不断向外移民流失人口,但现在中国公安部每天发放“单程证”(大陆居民移民香港的第一步)150张,折算下来香港至少接纳50个家庭。目前能被香港接纳的大陆新移民,非富即专,多数有能力立刻购买商品房,这能够抵消流失人口的负面效应。

同时,买房投资,一直是香港有一定经济能力市民的第一理财方式。商品房是经过私企精确市场预测才开发的,一经推出,基本是卖得掉的。

从这几条看,“八万五”并非天方夜谈,只是出现在不适当的时机,或者说没有见势不妙,及时调整。如果一看金融危机了,虚张声势,暗暗减少到四万五,那可能是消化得了的。问题是当时中央对港工作,有些迟滞。

当时,社会上的“反8万5”为何成了主流?这些“主流”就是香港的中产阶级,包括在陈方安生领导下同董伯作对的公务员队伍(再加上事业单位,体制内共30万人,涉及至少20万个家庭,因为收入高社会地位高,多数是买商品房的)。香港那50%租住公屋的+购买居屋的底层,都不出声,你房价升也好跌也好,不关我的事。但中产阶级因为楼价暴跌,纷纷跌入破产大军里。一下子就有十多万破产,自杀不断。其实,有香港外籍退休高官说,当时新加坡的楼价(商品房房价),跌得比香港还凶,只是新加坡绝大多数(近90%)公民住在组屋,受波及较小。又说,楼价暴跌,就算没有8万5也一样照跌,因为真正使楼价暴跌的元凶是亚洲金融风暴。

这次暴跌,暴露了香港几个大问题。

首先,是香港严重依赖单一的房地产业,房价一跌,蔓延效应惊人。

其次,是楼价跌下去后,并没有如经济学家们纸上谈兵所说,由于香港的创业成本下降,工商业,尤其是制造业,就会回归------因为香港的创业精神已死。

第三,香港精英(能把持舆论的那些高种姓阶层),在背后地产党的支持下,不是接受新政策各让一步,努力转型,而是千方百计推倒新政策,反攻倒算。2005年,中央终于坚持不住,曾阁老接管香港事务后,180度大转弯,安排董伯告病,曾荫权上台,随后强力收紧批地,刻意长期制造商品房“供不应求”的局面,最终把楼价又推回到1997年的天价水平。地产党不但活了过来,还变本加厉地反扑,把一切失去的财富都要了回去。

市场调研公司“Wealth X”与UBS金融服务公司的共同研究报告显示,当今全球亿万富翁最多的城市为纽约,共96人;其次为75位亿万富翁的香港。

这个榜里的富翁,最低起价20亿美元,榜单平均下来30亿美元。

香港有GOOGLE,阿里巴巴,Facebook,苹果吗?

香港同纽约的政治地位,是完全不同的,不可能比肩而立。纽约是美国的经济首都,完全的自己人。那么香港对于大陆,是什么?

香港能横扫世界无人能及的品牌,大概就是呕心沥血的房奴。

今天的香港,类似于1979年的大陆,当时大陆都是国营企业大锅饭,不可撼动,也不敢改革。所谓开放,就是“绕过存量,主攻增量”,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三资企业。等体制外产值赶上国营企业总产值了,再改造国企。香港要改变地产业吸走一切社会资源的困境,必须先创造新领域新平台,把香港底层人民糊口的任务部分承接过去,然后才能引导房地产业“良性萎缩”。以新加坡的经验来说,即便是地狭民稠,劳动力成本很高的“发达型城邦经济体”,还是可以发展一些高附加值的重化工业的。

香港的经济困境,就是杀死的牛------你看它,你不看它,它都在那里。不及时分解入库,苍蝇天天来叮,很正常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通宝推:唐斩非,东方红脖子,石千里,发了胖的罗密欧,李寒秋,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