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左传》人物事略11:沈诸梁——周仁率义 -- 桥上

共:💬26 🌺104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左传》人物事略11附:叶公攻胜1/3

《哀十六年传》:

楚-大子建之遇谗也,自城父奔宋;又辟华氏之乱于郑。郑人甚善之。又适晋,与晋人谋袭郑,乃求复焉。郑人复之如初。晋人使谍于子木,请行而期焉。子木暴虐于其私邑,邑人诉之。郑人省之,得晋谍焉,遂杀子木。其子曰胜,在吴,子西欲召之。叶公曰:“吾闻胜也诈而乱,无乃害乎?”子西曰:“吾闻胜也信而勇,不为不利。舍诸边竟,使卫藩焉。”叶公曰:“周仁之谓信,率义之谓勇。吾闻胜也好复言,而求死士,殆有私乎!复言,非信也;期死,非勇也。——子必悔之。”弗从。召之,使处吴竟,为白公。请伐郑,子西曰:“楚未节也。不然,吾不忘也。”他日,又请,许之。未起师。晋人伐郑,楚救之,与之盟。胜怒,曰:“郑人在此,雠不远矣。”((p 1700)(12160501))(140)

胜自厉剑,子期之子平见之,曰:“王孙何自厉也?”曰:“胜以直闻,不告女,庸为直乎?将以杀尔父。”平以告子西。子西曰:“胜如卵,余翼而长之。楚国,第我死,令尹、司马,非胜而谁?”胜闻之,曰:“令尹之狂也!得死,乃非我。”子西不悛。胜谓石乞曰:“王与二卿士,皆五百人当之,则可矣。”乞曰:“不可得也。”曰:“市南有熊宜僚者,若得之,可以当五百人矣。”乃从白公而见之。与之言,说。告之故,辞。承之以剑,不动。胜曰:“不为利谄,不为威惕,不洩人言以求媚者,去之。”((p 1701)(12160502))(140)

我的粗译:

当初楚国的大子建(子木)被诬陷以后,从城父逃去了宋国(综合杨注:太子建居城父在昭十九年——前523,奔宋在二十年——前522,此时为哀十六年——前479。),又因躲避宋国的华氏之乱去了郑国,郑人待他非常好。可他还是又去了晋国,而且暗地里与晋人谋划袭击郑国。为此,他首先请求回到郑国,郑人恢复了他原来的待遇。

晋人派了间谍在郑国,负责与子木(大子建)联络,此人准备回晋国,好为双方约定起事日期,就先去了子木那里。可正赶上子木因为在自家采邑行为残暴,被那里的人上告,郑人去核查,结果发现了这位晋人派来的间谍,于是杀了子木。子木的儿子“胜”逃去了吴国。

后来,楚国的令尹子西想把侄子“胜”召回来。但叶公(沈诸梁)反对说:“吾闻胜也诈而乱,无乃害乎?(我听说这个“胜”啊,经常说谎而且心思不安定,召回来恐怕没什么好处吧?)”子西回答:“吾闻胜也信而勇,不为不利。舍诸边竟,使卫藩焉。(我听说这个“胜”啊,既说话算话也很勇敢,不会干什么不好的事。我准备把他放在前方,保卫我们的边界。)”

叶公进一步反对说:“周仁之谓信,率义之谓勇。吾闻胜也好复言,而求死士,殆有私乎!复言,非信也;期死,非勇也。——子必悔之。(顾全大家才是说话算话,带头维护公利才是勇敢。我听说这个“胜”啊,常常放了话然后再去做,还搜寻死士,恐怕是有什么野心!何况放了话然后再去做,算不上是说话算话;只懂得拼命,也算不上是勇敢。——大人召他来一定会后悔的。)”但子西不肯听他的。

于是把“胜”召了回来,让他住到与吴国接壤的边界上,任命他为白公。

这位白公马上请求进攻郑国,但子西告诉他:“楚未节也。不然,吾不忘也。(我们楚国现在还没整顿好。等整顿好,我不会忘了你的愿望的。)”过了些日子,这位白公又提出请求,子西就答应了。可是还没等出兵,晋人却先去进攻了郑国,楚国反而要去救援郑国,还与郑人举行了盟誓。于是“胜”(白公)生气了,说是:“郑人在此,雠不远矣。(郑人就在我们自己这儿,对头就在眼前。)”

某天,“胜”正自己磨剑,被他的堂兄弟、司马子期的儿子“平”看到了,就问他:“王孙何自厉也?(王孙你为什么自己磨剑呢?)”“胜”就告诉他说:“胜以直闻,不告女,庸为直乎?将以杀尔父。(我“胜”一贯是个耿直的人,如果不告诉你,怎么算耿直呢?我用这剑是要杀你爸爸!!)”

“平”把这话告诉了叔叔令尹子西,子西却说:“胜如卵,余翼而长之。楚国,第我死,令尹、司马,非胜而谁?(“胜”不过是只鸟蛋,在我翅膀底下才长起来。现在的楚国,等我死了,令尹还是司马,除了“胜”还能有谁来当?)”

可那位“胜”听到这话却说:“令尹之狂也!得死,乃非我。(这个令尹太猖獗了!要让他逃过去,我不是人!)”可是子西还懵然未觉。

随后那位“胜”(白公)和他的同谋石乞商量说:“王与二卿士,皆五百人当之,则可矣。(咱们的“王”和那两个卿士,都得有五百人来对付,才搞得定。)”“乞”(石乞)告诉他:“不可得也。(找不到那么些人。)”石乞接着又说:“市南有熊宜僚者,若得之,可以当五百人矣。(集市南面有个叫熊宜僚的,要能得到他,一个人就可以顶五百人了。)”

于是石乞马上奉着白公(胜)去见那位熊宜僚,白公和熊宜僚谈了话,谈得很高兴,就向他说了自己的打算,但熊宜僚不肯答应。白公用剑比着他,他仍然不为所动。“胜”(白公)只好说:“不为利谄,不为威惕,不洩人言以求媚者,去之。(此人不因为有巨大的利益就巴结上来,不因为受到死亡的威胁就紧张,这样的人也不会泄露别人的秘密去讨好什么人。咱们走吧。)”

一些补充:

下面是两张传世的楚王熊(酓)章剑的图片,出自《春秋战国错金铭文青铜剑》,这位楚王熊(酓)章就是现任楚王(楚惠王),此时尚年少。由此剑或可想见“胜自厉”的那把“剑”的样子: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杨伯峻先生注“楚未节也”曰:

“节”字义详襄九年《传》“国乃有节”《注》。

《襄九年传》:

晋侯(晋悼公)归,谋所以息民。魏绛请施舍,输积聚以贷。自公以下,苟有积者,尽出之。国无滞积,亦无困人。公无禁利,亦无贪民。祈以幣更,宾以特牲,器用不作,车服从给。行之期年,国乃有节。三驾而楚不能与争。((p 0972)(09090901))(083)

杨伯峻先生于此注云:

哀十六年《传》“楚未节也”,越语“今越国亦节矣”,皆此节字之义。节字之义甚广,礼节、法度固可曰节,操守亦可曰节。

杨伯峻先生注“郑人在此,雠不远矣”曰:

胜以郑有杀父之仇,子西救郑,且与之盟,于是比子西如杀父仇人。

杨伯峻先生注“熊宜僚”事云:

《淮南子主术训》云:“市南-宜僚弄丸,而两家之难无所关其辞。”高诱《注》即引此事以解之。《庄子》《山木》、《徐无鬼》、《则阳》诸篇俱载市南-宜僚事,《山木篇》又谓之市南子。

“楚”——“鄀”(杨注:文十五年《传》谓“获大城焉曰入之”,此盖用其义。此时鄀盖仍都商密,秦人入鄀,则取商密并入己国。鄀未亡,迁都今湖北省-宜城县东南,为楚附庸。《水经沔水》云:“沔水又迳鄀县故城南。”《注》云“古鄀子之国也,秦、楚之间自商密迁此为楚附庸,楚灭之以为邑”是也,故定六年楚令尹子西得迁郢于鄀,谓之鄢郢。#鄀,今湖北-宜城县东南九十里,据《路史国名纪》,又名北郢。),推测位置为:东经112.38,北纬31.46(下鄀,钟祥-胡集镇东罗山遗址)。

据《楚居》:“至献惠王自美郢徙袭为郢。白公起祸,焉徙袭湫郢,改为之,焉曰肥遗,以为处于酉澫,酉澫徙居鄢郢,鄢郢徙居[司阝]吁。”则惠王所都有多次迁移,但《左传》中没有反映(不等于没有),只言“迁郢于鄀”,我也无从推测,能看到的主张也言人人殊,而且《楚居》所言有验证的一些地点如“同宫之北”也非一般意义上的楚都,而是楚王驻跸之地。故此一段之楚都我大体只能认定一直在“鄀”了,所谓“湫郢”,当就是“湫”,亦在“鄀”近旁,两处直线距离约六十里,隔着汉水。

“湫”——“椒”(杨注:湫音剿。《清一统志》谓湫在湖北省-钟祥县北,《春秋大事表》谓在湖北省-宜城县东南,其实一也。湫,楚灵王时为伍举采邑,《国语》有湫举、湫鸣。今本“湫”或作“椒”。#椒举即伍举,伍举见襄二十六年《传》。《通志氏族略》谓“伍参食邑于椒,故其后为椒氏”,虽伍举之子亦称为椒鸣(《楚语下》作湫举、湫鸣,湫与椒古音可通转),但其后尚有伍尚、伍员等,仍以伍为氏。),推测位置为:东经112.64,北纬31.30(钟祥-洋梓镇北)。

“城父”(杨注:楚有两城父,此所谓夷城父,取自陈。僖二十三年楚伐陈,取焦、夷。杜云:“夷一名城父”,即此。又有北城父,见十九年及哀六年《传》,详顾栋高《大事表》七之四。#春秋同名异地者多,城父亦有二,昭九年《传》之城父,本陈国-夷邑,汉于此置城父县。此城父则本属楚之邑,在今河南-宝丰县东四十里,汉以避同名故,改名父城县,今名曰父城保。段玉裁校本、王引之《述闻》、孔广林《校经录》、江永《地理考实》、沈钦韩《地名补注》皆据《汉志》、《晋志》、《水经汝水注》诸书说汉以后地理者谓此“城父”为“父城”之误倒,实难依据,况《史记楚世家》及张守节《正义》引《括地志》亦并作“城父”耶?唯顾栋高《大事表》谓楚有两城父,甚确。《史记正义》引服虔说亦作“城父”。#此乃北城父,详昭十九年《传》“大城城父”《注》,在今河南-宝丰县东,平顶山市西北。),推测位置为:东经113.25,北纬33.85(平顶山-宝丰-翟集-古城村-城父故城,北城父)。

“许”——“城父”——“夷”——“东夷”(杨注:许,姜姓国,周武王封文叔于许,故城在今河南省-许昌市东三十六里。鲁成十五年,许灵公迁于叶,即今河南省-叶县南稍西三十里。昭公九年,许悼公迁夷,实城父,今安徽省-亳县东南七十里之城父集。一九六二年在安徽-宿县-许村公社-芦古城孜发现许国-诸俞之器。许国君葬于许村,离城父集固不甚远。十八年迁析,实白羽,即今河南省-西峡县。定公四年,许男-斯迁容城,容城故城在今鲁山县南稍东约三十里。传世器有许子钟、许子妝簠等。“许”皆作“鄦”,与《说文》同。自文叔至庄公十一世,始见于《春秋》。战国初灭于魏。详《汉书地理志》“颍川郡-许”王先谦《补注》。#焦、夷皆陈邑。焦当今安徽省-亳县,夷在亳县东南七十里。杜《注》谓“夷一名城父”,其实城父不过夷之一邑耳。说详昭九年《传注》。#徐国本在今江苏-泗洪县南,昭三十年被吴所灭,楚迁之于城父,今安徽-亳县东南七十里。#夷,今安徽-亳县东南七十里城父故城。#楚有两城父,此所谓夷城父,取自陈。僖二十三年楚伐陈,取焦、夷。杜云:“夷一名城父”,即此。又有北城父,见十九年及哀六年《传》,详顾栋高《大事表》七之四。#城父即夷,其田盖城父境内田之一部分耳,在养东北;胡即今阜阳市,胡田在养东南。),推测位置为:东经115.98,北纬33.64(亳州-城父镇,夷-城父,昭九年迁来,昭十八年迁析)。

“宋”——“商丘”(杨注:宋,国名,子姓,成汤之后裔。及周武王灭纣,封其子武庚。武庚企图恢复殷商王室,与管叔、蔡叔联络举兵,而为周公-旦所败,改封纣父帝乙之长子微子启为宋公。或称殷,或称商,皆仍其旧称。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市。传至穆公七年,即鲁隐公元年。昭公-得之元年,即鲁哀公二十七年,《左传》止于此年。自昭公传六世,一百七十年,据《史记宋世家》及《汉书地理志下》,为齐、魏、楚三国所灭。但吴师道注《战国策》曾疑之,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灭表》则直云“灭于齐”。#阏伯相传为高辛氏之苗裔,详昭元年《传》并《注》。刘心源《奇觚室吉金文述》卷五有《商丘叔簠》,盖以地名为氏。据顾栋高《春秋大事表》,今河南-商丘市西南有商丘,周三百步,世称阏台。),推测位置为:东经115.60,北纬34.38(宋国,商丘-老南关。有遗址,西3050,南1100以上,北1400。东周)。

“郑”(杨注:鄭(郑),国名,姬姓,周宣王母弟桓公友之后。卜辞常见奠(鄭)地,有“矦奠”“南奠”“北奠”“多奠”“奠臣”诸词。又有一片云“巳(祀)奠河邑”,则地当在今郑州市南、新郑县北。西周彝器又有奠虢仲鼎、奠虢仲簋等。是则郑地早已有之。桓公初封郑,在今陕西-华县东北。据《郑语》,寄帑于虢、郐之间。武公因取而都之,即今新郑县。春秋后又六世九十一年为韩所灭。近年出土之哀成叔鼎则铸于郑亡后。史记有世家。)推测位置为:东经113.71,北纬34.40(郑韩故城)。

“晋”——“新田”——“绛”——“绛县”(杨注:晋国事始见于此,而《春秋经》不书,盖以晋五世有内乱,不及来告之故。晋国,武王子唐叔虞之后。成王灭唐而封叔虞。翼,今山西省-翼城县东南。传世有晋公[奠/皿],据唐兰《晋公午[奠/皿]考释》,定为晋定公所作。铭文“我皇祖(唐)公,膺受大命,左右武王”云云,与《逸周书王会篇》所言“成周之会”,“唐叔、荀叔、周公在左,太公望在右”之意相适应,加以《晋语》引叔向之言,唐叔以武力封,足证《吕览重言》、《说苑君道》所传桐叶封弟之不可信。唐叔之子燮父改唐为晋,即今之太原市。(顾炎武《日知录》卷三十一谓唐叔之封在翼,黄汝成《集释》引全祖望说辨其在今太原。)四世至成侯,南徙曲沃,今山西省-闻喜县东。又五世至穆侯,复迁于绛,绛即翼。鲁成公六年,晋景公迁都新田,此后命新田为绛,新田即今山西-侯马市,而以旧都为故绛。自春秋后出公以下五世六十五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地,迁靖公为庶民,晋亡。曲沃庄伯及翼本末,详桓公二年传。曲沃在今山西省-闻喜县东二十里。曲沃去翼一百余里。#晋从此后迁都新田,亦称新田为绛,因称故都绛为故绛。#若不以唐叔所封为太原市,则晋前后四次迁都,均在平阳(今临汾县西南)四周一百五十里之内:翼在今翼城县东南三十五里。曲沃在闻喜县东北,距翼约一百五十里。故绛在今汾城南,新绛北,东距翼约一百里。新田即今侯马市,去翼仅数十里耳。#绛,晋都,今山西-侯马市。),推测位置为:东经111.31,北纬35.62(成六年后,新田遗址,4000万平方米,在同一区域内有6座城址。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

“吴”(杨注:吴,姬姓,周太王之子太伯、仲雍之后。《史记》有《吴世家》。孔《疏》引《谱》云:“至寿梦而称王。寿梦以上世数可知而不纪其年。寿梦元年,鲁成公之六年也。夫差十五年,获麟之岁也。二十三年,鲁哀公之二十二年,而越灭吴。”吴国自称为“工”(者減钟)、“攻[(又/又/一)攵]”(吴王剑)、“攻吴”(吴王夫差鑑),亦称为“干”,详刘宝楠《愈愚录》卷四《干越》、《墨子兼爱中》孙诒让《閒诂》及郭沫若《奴隶制时代吴王寿梦之戈》。亦称禺邗,传世有禺邗王壶,即哀十三年黄池之会后所作。吴自称王,彝器如此。《吴语》又称“吴伯”“吴公”,《春秋》则称“吴子”。吴初国于梅里,据高士奇《地名考略》,今江苏省-无锡县东南三十里之梅李乡,旧称泰伯城者是其地。至诸樊始徙于吴,今之苏州市。),推测位置为:东经120.48,北纬31.25(木渎遗址,春秋晚期大城遗址。阖闾以后)。

“叶”(杨注:许,姜姓国,周武王封文叔于许,故城在今河南省-许昌市东三十六里。鲁成十五年,许灵公迁于叶,即今河南省-叶县南稍西三十里。昭公九年,许悼公迁夷,实城父,今安徽省-亳县东南七十里之城父集。一九六二年在安徽-宿县-许村公社-芦古城孜发现许国-诸俞之器。许国君葬于许村,离城父集固不甚远。十八年迁析,实白羽,即今河南省-西峡县。定公四年,许男-斯迁容城,容城故城在今鲁山县南稍东约三十里。传世器有许子钟、许子妝簠等。“许”皆作“鄦”,与《说文》同。自文叔至庄公十一世,始见于《春秋》。战国初灭于魏。详《汉书地理志》“颍川郡-许”王先谦《补注》。#叶,楚地,其古城在今河南省-叶县南三十里。#许本都今河南-许昌市东三十六里之地,鲁成十五年,许灵公为逃避郑国威胁,楚迁许国于叶,即今叶县稍西而南三十里之叶县旧城,从此许即为楚附庸。此次许君请晋迁许,其意欲远离楚而服从晋。#杜《注》:“许畏郑欲迁,故以自迁为文。”夷,今安徽-亳县东南七十里城父故城。许初立国于今河南-许昌市与鄢陵县之间,离郑较近,可云畏郑。成十五年迁于叶,在今叶县南,则距郑较远矣。此复由叶迁夷,未必畏郑也。十八年又迁于析,即今河南-内乡县西北,定四年又迁于容城,则又在叶县西。许凡四迁,俱楚所为。#成十五年许迁于叶,自后常以叶为都。昭九年自叶迁于夷,十一年迁许于楚境内,十三年平王复之,又归于叶。《传》云“叶在楚-方城之外蔽”,则足证楚自叶迁许。白羽在今河南-西峡县西关外。),推测位置为:东经113.29,北纬33.50(旧县乡十字街口东970米,西850米,南1550米,北1380米,“许”成十五年迁来,昭九年迁夷)。

“白”(杨注:《楚语上》灵王时有白公-子张,楚号县邑之长曰尹曰公,白亦临吴之县邑,据杜《注》,当在今河南-息县东七十余里。),推测位置为:东经114.84,北纬32.53(息县东北白土店)。

下面再贴一遍大子建自城父奔宋一些相关地点天地图地形图标注,图中有两个城父,从作为楚国两个政治中心之一的角度而言,我觉得此城父还是东面那个城父,而且先奔宋后奔郑也顺: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通宝推:玉垒关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