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茗谈(145):帝国的暮色 -- 本嘉明

共:💬392 🌺3401 🌵29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茗谈(145)-3

(一)

中国的“汉民族文明”,自汉代结束,就遇到一个大问题:不够尚武。准确说,单靠汉人,经常守不住家园。

汉文明的特征,是:精致(文弱),保守,农耕。

中国一贯依赖大量自耕农为国本(想当明君贤臣的,都把“男耕女织”作为理想国境界),由于古代农业技术不发达, 单干农户一年下来的结余有限,还时不时有水旱天灾,因此政府收的农业税,税负轻了政府不够用,税负重了农民又要造反。

而政府钱不够用,就突出体现在中国的国防力量疲弱。中国历史书固然好看(比如《三国演义》哈),但从中国历史时间轴上,从中国古代全国疆域整体上看,国防力量一直不充足,不充沛,不客气说,是亚健康的时候多,遇到大一点的外患,基本就掉链子。因为自耕农固然比游牧民族的物质产出有保障,但培养不出大批擅长骑射有血性的子弟,来充当军队的列兵和基层军官。历史上汉族各王朝动辄“用兵百万”,其实都是民兵,战斗力低下,不堪用。

公元534年,北魏分裂成西魏和东魏。西魏偏处当时已极其破败的关中,论人口/经济/军力,都远不如据有洛阳的东魏。西魏要想生存,不得不摸索着建立了“自耕农供养,胡汉混编常备军”的体制,这4.8万人的精干小部队,就是催生了隋唐两个朝代的“关陇军阀集团”。在这个体制里,政府以彻底的“均田制”牢牢掌握自耕农,政府管制能力一插到底,作为抽税的保障。而精于骑射/作风剽悍的小规模“胡化常备军”,又能与任何对手对撼。这样,依靠较低的赋税,也能维持足够的国防力量。 能这样做,依靠2个基本点:一,农归农,兵归兵,国民群体事实上兼有两种性格(农业,畜牧业),互相尊重。二,军人比较勇猛而且淳朴,还没有刻意损害文官治理。

中国后来的历史屡次证明,这样美好的事,可以有,但不会持久。国家承平一久,游牧区出身的军人要么被文官看不起(安史之乱),要么军队自己垮下去(清八旗),要么军队干政(黄袍加身)。

(二)

到了明清,问题更加复杂化。此前,主要是“朕与士大夫共天下”,说白了就是皇帝跟文官集团博弈如何分权,然后一致对付黎民。到了明朝,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对外贸易盛行,出现了“第三势力”,就是在“帝党”,“士党”之外,还有了“绅党”。

在明之前,由于儒家敌视商人,重农抑商,“绅党”不成气候,要么依附于帝党,要么依附于“士党”,还不是一股独立而明显的政治势力。但我个人的意见,到了明朝,民风大变,已经“笑贫不笑娼”(金瓶梅),而明朝的外贸兴盛,丝/布/瓷/茶,席卷全球,年年顺差,大量白银流入中国。这些经商利得,大部在江南民间沉淀下来,商人的力量日渐强大,必然有政治诉求。

明清两朝,社会状况相当接近,我们可以串通了说。这明清二代,一个县平均有20万人口,但公务员只有:知县(8品),县丞(9品,副县长),主簿(县委办公处主任),吏部兵刑工等六房(等于县政府里六个科),所有的师爷/胥吏,在体制内领工资的,约100人。要知道知县不但要完成税收,还要守土有责,还要当本地中院的唯一法官,这个工作量是极大的。何况明清是“回避制”,要到外地为官,万一不幸去了广东的瓦,你连访民在说歇木,都听不懂,还要留出同声翻译的时间。

怎么办涅?锯箭杆。把相当一部分案件和税务工作,外包给当地“乡绅”去调解/办理。所以“乡绅”在明清,已经暗中具备了“兴亡社稷”的力量。

“乡绅”这个古旧名词太拗口,大家记得是“西洋参”就可以了。“西洋参”有3个来源:一,大地主。二,退休回乡养老的官员。三,成功民营企业家------其实这三种身份,通常都混搭,你懂的。

有钱能使鬼推磨,“西洋参”的手下,又豢养了一大票马仔,类似于今天的“公知”。明清的科举制度,分三个层次:

高小毕业:就是通过了第一层考试的,叫生员(秀才)。

高中毕业:就是通过了省城的“乡试”,叫“举人”。

211本科毕业:通过了(每三年一次)在京的“会试”,统称“进士”(就是“近视”啦,都读傻了,不近视才怪)。“近视眼”们分三等,就是状元之类吧。优秀者进入“翰林院”(国家行政学院)深造,最好读成经济学博士,作为未来常委的储备人才。

从秀才开始,这些人都有“社会特权(功名)”,比如见县官不必拜。

以雍正+乾隆两届政府来计,共73年(你没有看错),期间共考出6884位“近视”,考取时平均年龄36岁(很多人虚岁5岁入私塾开始学起,50岁成功),当时全国开蒙读书的“童生”约200万。就是说,“近视眼”的发病率是千分之三。

这1000个人里头,剩下的997个“小知识分子”就比较悲催了,儒生不当官就是废物,不得不去当各种孔乙己,好在识文断字,其中有能力肯折腾的人,被“西洋参”收去,当私企中层干部和帮闲文人。由于雇佣了大批手下,打理旧式田庄经济的细务,顶层的“西洋参”就可以专心经营互联网金融和央企(胡雪岩,盛宣怀),近代实业(张謇)等等他们垄断的特权生意经。

清嘉庆年间,全国的“士绅阶层”大约有600万人,占总人口近2%。之所以比“童生”的数量要大,是因为凡是上述“三种老爷”的子弟,比如说“超跑俱乐部”那些小爷和“国民老公”,不管有没有学问,都算。

资产阶级萌芽了,“绅党”就壮大,这不单是中国特色。当年英国有“绅党”了,法国有“绅党”了,就革命了,人头滚滚,最后“帝党”歪脖树上吊,“士党”斯文扫地,都让位于更加阴险更加能干的“绅党”,才有今天的普世价值。

“绅党”的能量很大。在晚明,东林党和后来的“复社”,就是江浙“绅党”的白手套;在清末,促发辛亥革命的“保路运动”,背后就是“绅党”不愿意交出好不容易从中央政府得到的地方自治权力。蒋介石北伐,打到上海,就被“江浙绅党”及其背后的英美所收买,背叛一路资助北伐的苏联。

简单说来,自明朝以来,皇朝要亡国,需要有几个基本条件:

一,帝国承平已久,上下糊弄,公务员贪腐积弊日盛。

二,绅党坐大,动不动上市圈个1000来亿,或者踩踏倒赚2000来亿(呃,美金)。帝党无力管理社区基层和经济领域,不得不高位买单或者转进,美其名曰简政放权,依靠“乡贤”。

三,人口过多,粮食无力自给。

四,外贸顺差急降甚至倒挂(银漏)。这在晚明和晚清,都出现了,晚清就是鸦片迅速掏空了中国的存银。所谓“由奢入俭难,政府反应慢”,五经博士通常都爱面子,等发现大事不好,已经来不及了。

五,党争酷烈。帝党和士党之间,甚至帝党和士党内部,混战一团,《甄嬛纸牌屋》演到3000集,无人操心国事,给“西洋参”和外患以可乘之机。

这几个基本条件具备了,帝国就进入黄昏了,本来国防就是裱糊的货,再亚健康几十年,最后摊上大事,民变四起,当然是大厦难扶。

清帝国的暮色,就是如此。

通宝推:pendagun,决不倒戈,舞动人生,秦波仁者,海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