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茗谈(145):帝国的暮色 -- 本嘉明

共:💬392 🌺3401 🌵29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事实不是如此

满清能从“太平天国”这么大的危机里走出来,靠了4样东西:

1)全国的人心,就是“天命”,读书人和农民,基本都支持朝廷。因为要维护“天命”这个国民的思维惯性,使得多数人不造反不抛弃满族朝廷,慈禧对于国土完整,非常敏感,因为失去国土,就是老天厌弃你的警告,朝廷就没有天命,没有权威了。这是她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的第一原因,第二个原因是“扶湘抑淮”(曾国藩之后,左是湘军派的大家长),慈禧始终是以国事为重的,这是她能服人的第一因素。在清末,中国失去的,主要是属国(朝鲜,交趾,缅甸,琉球),明确属于中国自己的土地,慈禧怎么还是争一争的。

2)汉族士大夫的忧国之心。湘军淮军出来,汉族人打汉族人,就是靠这个。既然天命还在大清,那么社会精英以天下为己任,“了却君王天下事”,是孔老二的教诲,至于可以不可以保扶鞑子,老孔正好没说过,无声就是默许嘛。

3)洋枪洋炮,以及洋枪队。对于洋枪队,我们的历史太妖魔化他们了,我今后细说。美国人华尔创办的洋枪队以英/美国/菲律宾籍军人为基层干部,以本地华人为兵源。由于太平军野蛮嗜杀,东南百姓人神共愤,所以洋枪队的战斗士气和军纪都没有问题。当时洋枪打仗,士气是关键(请参考看梅尔-杰布森那部讲美国独立战争的《爱国者》),士兵敢于列阵不动,把敌人放到滑膛枪射程之内再打,然后面对持续冲来的敌军,冷静地再装填。此时军官的表率作用极其重要,洋枪队几场硬仗下来,军官损失1/2,士兵损失1/3,华尔一仗就负伤5处,最后战死。华尔是个牛仔,指挥能力不行,英国军官戈登继任后,英国国家出面支持洋枪队,升级武器扩编军队,战斗力很快超越了也装备大量洋枪的太平军李秀成部,戈登为了鼓舞士气,有时候甚至只带一根手杖就领军出战,被官兵奉为神人。戈登自认为是绅士(用中国话说,就是君子),洋枪队只破敌,不追杀,追杀抄底的是激战时打酱油的淮军。而且洋枪队不掳掠百姓,后来苏州一战,李鸿章背信弃义杀降,戈登大怒,因为戈登以自己的人格担保,太平军才投降的。闹翻后,戈登解散洋枪队,当时太平军也基本完了,慈禧和李鸿章正愁这支精兵如何裁撤,闻言大喜,因为洋枪队素不扰民,慈禧专门赏戈登5万两白银,戈登说我的军饷够了,赏银全部分给官兵。当时从戈登,蒲安臣(美国驻华公使,任满后慈禧任命他为清帝国特使,遍访欧美,是中国在西方的第一位特使),赫德(慈禧一生未召见过赫德,因为赫德的级别不够。男女有别,慈禧能见的都是中国的大员,外国男性很少,各国公使夫人倒常常请进宫里联欢)等人的行为上,慈禧看出洋人有些优点,特别是不贪和守信。而李鸿章因为打太平军时频繁接触西方军官,对后来处理洋务的帮助很大。所以后来慈禧对外政策的基点,就是任何条约,我再不爽,签了就是签了,我守信,不跟洋人来阳奉阴违,这谈不上对西方的“善意”,但成为西方国家认可清廷,在最关键的时刻始终支持清廷(包括在庚子之乱期间),支持慈禧的动力。因为这至少是一个可靠的谈判对手。庚子之乱,确实是慈禧弄出来的,当时教案频发,其中有很多是无赖流氓借洋教士来浑水摸鱼,官府不敢惹洋人,民间已经忍无可忍,慈禧觉得既然有百万团民“扶清灭洋”,给洋人一点color see see,老娘以后也好说话一点。但闹大以后,慈禧一跑,洋人也好,全国的督抚也好,都如丧柱石,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所以庚子之乱有2个“好的”后遗症,一个是慈禧的威信反而空前提高,一个是联军占领北京天津一年左右,按西方方式管理市政,建立警察和卫生制度,市政厅银钱收支一清二楚,给市民们和清官僚们开了眼界。此后慈禧逐步搞洋务,派官员外访,派学童留洋,北京城里的唧唧歪歪,少了好多。

4)海关。在此前,由于闭关锁国,中央政府的外贸收税(进口税)非常少,但鸦片战争后被逼打开国门后,海关税越来越大,越来越稳定,成为中央最可靠的收入,太平军把东南膏腴之地捣个稀巴烂,但还是没有影响到上海的海关道。咸丰是极度厌恶洋人的,但慈禧很务实,她欢迎中外贸易流通,欢迎新变化带来的新税基,尤其打太平军要有军费,再向农民摊派就是逼他们投太平军去。赫德和华尔,都有一种基督徒文明人的清高,你给我的工资合理,我就不贪,我要做给你们中国人看,不贪污也可以做官做事的。庚子之乱后,中国根本无力偿还赔款,赫德就提出,提高关税(进口税),用关税的增额来赔付(庚子赔款定期为39年,就是按进口税增加后,实际能增收多少税银,来计算的)。于是这个羊毛,出在两头羊身上。第一头是中国人民,洋货来中国一定是赚钱的,赚的就是中国消费者的钱,也逼死很多小手工作坊(比如土布坊);第二头是洋人,因为很多洋烟洋酒,是在华洋人在消费,洋商出口到中国的货,也要分多一份利润给清廷。这个“割自己肉自己吃”的提议,得到了英美的支持,于是其他各国只能跟进同意。

进口税的增收,并不能覆盖全部赔款,所以各省增加了很多“洋捐”,中国人民进一步受到压榨,这是事实;但平心而论,赔款的大头,没有落在农业税上,也是事实。最底层的农民,穿土布用油灯,还消费不起洋货,因此没有被逼上绝路。另一方面,其实各国都有“退款”,不止美国,美国是带了个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中国对德、奥宣战,停止支付对这两国的庚子赔款。同时沙俄宣布暂停“赔款”缓收5年。1924年5月,苏联宣布放弃庚子赔款。1924年底,美国政府宣布第二次退还庚子赔款,把余下的所有对美赔款全数退还。1925年法、日、英、比、意、荷等国都声明退回赔款余额。为什么是1925年呢?因为那年北伐成功了。北伐开始时,北伐军只有8万,其中多半还是旧军阀部队,而对面的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有200万部队,但北伐军里的“党军”(国民党系的军黄埔军校生,和共产党系的叶挺独立团)视死如归。吴佩孚很能打仗,直奉大战时直系官兵听说“吴大帅上来(督战)了”,立刻士气如虹,但吴自己说:“我的兵不怕死,他们的兵不知道什么是死”,北伐军狂胜之下,西方国家被吓傻了,苏联是因为支持北伐而退款,其他国家是怕了国民政府了,看样子中国人民快站起来了,武汉租界收回,赔款结束,全国气象一新,比利时这样的小国,还怎么闹?

赔款支付到1938年时终止,含利息共支付6亿5237万两,折合银元则约为十亿元。

简单说,赫德把持海关,控制了中国的经济信息权和部分财权,使得英美等国愿意支持一个中国中央政府的存在,因为英美和欧洲各国离中国太远,对中国没有领土嗜好,弄一块大面积的殖民地,得不偿失。中国有一个国家级海关对他们更有利。从这点来说,其实中国也绑架了英美。如果英美不那么积极维护中国统一的话,中国必然被俄,日大肆蚕食。而一旦日俄得手,其他各国不得不赶紧跟上,那中国就万劫不复了。

直白点说,我认为邓公跟慈禧,颇有相类之处。这不是批判邓公,想想慈禧当年,手里要兵没有,要钱没有,她能怎么办事?激于春秋大义,清流们袖着手慷慨激昂骂她媚外卖国,非常容易,这里不是还有很多人如此吗?你去做一天试试看?她是保了大清,难道不也保了全中国的多数人民?她死后才有军阀混战的吧?有她在一天,袁世凯敢反吗?

但另一件事要说清楚,慈禧的老爸因为他爷爷当年在户部当差,那时候乾隆下江南要大量招待费还不给报销,户部亏空极大,后来反腐败,凡在户部工作过的主要领导同志及其后代一律分摊退赔,赔不出坐牢,慈禧为了营救她老爸,出了很多谋划,他老爸四处求贷,退赔后老爸出狱,平反了,纪委拿他当“重新做人”的典型,外放去当省长,到任后就拼命地贪,把失去的年华抢回来,再说要还债嘛,慈禧当时陪他在任上,选秀进宫是后来的事。所以慈禧对于省部级干部的心态,一清二楚,她一生没有反过腐败;但作为平衡,她也没有打压过读书人。当官的手贱,读书人嘴贱,你们自嗨,别妨碍老娘就好。再说在一个必须要推着才肯开放的农业社会里,读书人七嘴八舌,对慈禧有好处,慈禧可以拣她需要的话题来说道,来开启新政,对不爱听的拉黑了事,或者拿去喂喂朝廷里的保守派,让他们也听着舒坦舒坦。

通宝推:海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