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茗谈(145):帝国的暮色 -- 本嘉明

共:💬392 🌺3401 🌵29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继续交流

以下的问题,现在我都不展开说,先说一点初步想法,大家互相启发好不?

一,我觉得,社会科学其实无所谓高级和低级,只能分为“适用/不适用”,就是合不合今天的时宜。日本民俗里至今还保留大量旧风俗,不妨碍其社会的整体进步,甚至有些古老的东西特别适合未来的社会形态,也未可知。

二,“我当下在世界上是什么位置”,我认为慈禧是知道的,她有直觉。中法为越南打仗,中国小胜,慈禧就很谨慎,见好就收。邓公说“新的世界大战打不起来”,也是直觉,其实谁敢保证?而二战前的日本,一直找不准定位,这大家都同意。今天美国有类似的问题,它当下的位置(一超),不是它未来的位置(二强之一),但美国不敢面对现实,就像崇祯不敢断臂式地迁都一样。

三,中华文明当然要靠部落文明,这是历史一再地证明了的。因为早熟的中华文明太宫廷,太算计,太精致,往往最后就走到阴暗萎靡,每隔几百年就需要粗犷直率的部落风格来冲淡一下,勾兑一下。我在上面说了,这不存在“低级的就必须抛弃”的问题,每个周期尾端,残喘的中华文明都需要粗野但生机勃发的部落文明来“充血”。

四,元朝也有进步啊,戏曲就是大进步啊。为什么?因为汉族知识分子苦闷无处说,而元朝不信任汉人,蔑视儒生,从县官一级都是“色目人”,他们连中文都不识,怎么管好宣传部?于是元戏曲出现了大量感情浓烈,打动人心的悲情作品,而且后无来者,因为明清又回到儒家一统的死气沉沉里去了。

五,我认为,自明朝开始,儒家文明就无法面对现实的要求了,因为社会发展得太复杂了,1500年前的孔子已经回答不了《十万个为什么》了,儒家的糟,在于只奉一个经典不肯开放包容/与时俱进。今天伊斯兰就是这种处境。就是说,明之后,中华文明已经无法独自进步了,已经没有活力了。

六,儒家在明中期分为理学和心学,这是非常有意思的话题,我会跟你多交流。打个比方,理学是中国教育方式,要死记硬背才能考上211;心学是西方教育方式,散养,你有慧根自然就出头了。但心学只适用于极少的儒家读书人(性格执拗,血统中低级,而且有慧根),多数不具备以上条件的文人盲目跟风学心学,最后会毁了自己。明亡后顾炎武等人痛感心学流于玄谈/误人子弟,才提倡“到实践中去(朴学)",实际上就是要打倒心学。明治维新后,心学在日本大盛,因为心学不讲学问素养(国学素养深厚,就是高等有闲阶级的体现),提倡力行,就是英雄不论出身,努力就被崇拜,这特别为维新后追求平等的日本平民和下级武士所推崇。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