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昨天在海外校友群与老大学生果粉的对话 -- 脊梁硬

共:💬208 🌺2671 🌵6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谢讨论。我倒觉得,改开的时候,更像到达延安后。

两弹一星保证了国防安全;尼克松访华也使中国的安全形式大大好转;重返联合国获得了国际舞台;工业体系建设完成,农田水利建设完成。杂交水稻全国推广、小麦、玉米良种育种也终于获得成功。尼克松访华后,73年从西方引进了大化肥、大化纤等民生技术设备。良种、化肥的投入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分地之初,我们村是种的时候大家一起种,收的时候把地分给各家收)。这个形式,很像长征到达了延安后。最苦的时候已经过去了,生存问题解决了,到了改善民生的时候了。然后改开派上台了,告诉大家,以前受的苦不值得,大家不应该勒紧裤腰带搞建设。大家应该可劲造。于是出口石油、大肆举债,进口粮食、进口轿车。在这个过程中,老百姓得了一点实惠,但是主要是当官的爽。爽了几年,没钱了,于是开始盘剥老百姓,而且这个盘剥越来越残酷。关于工人,就是大下岗,忙总的《张厂长的故事》就是在河里发表的:

https://www.cchere.com/topic/3208998

大量的下岗女工沦为妓女。

关于农民的处境,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李昌平2000年上书总理《一个乡党委书记的心里话》:

总理: 我叫李昌平,今年37岁,经济学硕士,在乡镇工作已有17年,现任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我怀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含着泪水给您写信。我要对您说的是:现在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

一、盲流如"洪水"开春以来,我们这儿的农民快跑光了。连续二十多天来,"东风"大卡车(坐不起客车)没日没夜的满载着"外出打工"的农民奔向祖国四面八方的城市。我们乡有40000人,其中劳力18000人。现在外出25000人,其中劳力15000多人。今年人员外流和往年比有新的特点:一是盲流。过去一般是有目的的流动,今年多数农民是抱着碰"运气"和"要死也要死在城市,下辈子不做农民"的一种负气的心情外出。二是人数多、劳力多。过去外出打工的主要是女孩和部分富余劳力,现在是男女老少齐外出。三是弃田撂荒的多。过去出门一般都待田转包出去后再出门,今年根本不打招呼就走人。外出的人数还在上升,估计今年全乡弃田弃水面积将达到35000亩,占全乡总面积的65%。现在我们全力以赴做调田转包工作,估计今年至少要撂荒20000亩以上。

二、负担如"泰山" 我们这儿的田亩负担在200元/亩。另外还有人头负担100~400元/人不等。两项相加350元/人亩左右。一家五口种地8亩,全年经济负担2500~3000元(不含防汛抗灾、水利等劳动负担)。农民种地亩产1000斤谷子(0.4元/斤),仅仅只能保本(不算劳动负担),80%的农民亏本。农民不论种不种田都必须缴纳人头费、宅基费、自留地费,丧失劳动力的80岁的老爷爷老奶奶和刚刚出生的婴儿也一视同仁交几百元钱的人头负担。由于种田亏本,田无人种,负担只有往人头上加,有的村的人头负担高过500多元/人。我经常碰到老人拉着我的手痛哭流泪盼早死,小孩跪在我面前要上学的悲伤场面。我除了失声痛哭外,无法表达我的心情。痛苦与无奈一切尽在哭泣中。今年的负担还要加,您说这是怎么回事啊!少壮去打工,剩下童与孤,又见负担长,唯望天地哭!

从改开到2000年,20多年,工人、农民惨到这种程度,前30年的积累,到底哪里去了?

我们的分歧就是:我认为“降低积累、提高消费”不是改开派的专利。这个问题河里老老狐狸等人有很多论述。尼克松访华后,国家取消了一大批国防工程(比如登月工程),投资43亿美元用于民生工程,这些民生工程中的大化肥、燕山30万吨乙烯工程,直到现在还在发挥作用。这就是“降低积累、提高消费”的开始。而且,这个“降低积累、提高消费”,是完全为百姓服务的、是符合国家财力的。改开派上台后的所谓“降低积累、提高消费”,是延续毛的路线,但是延续的并不好。具体表现在:花大量外汇大肆引进消费品、奢饰品;重复引进,比如齐鲁30万吨乙烯和杨子30万吨乙烯同时引进,而不是改扩建燕山乙烯;不顾国力大肆举债,最后无力偿还,等等。所有这些造成的8、90年代的各种问题,都是老百姓买单。

至于为了换汇而搞通胀的说法,河里的老老狐狸等人可以说的更加清楚。不过,您可否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当县委、县府的领导,甚至乡领导都坐着几十万的进口轿车的时候,农民却要把最好的农产品挑出来,出口到日本换汇。如果你是农民,你是啥滋味?

说句实在话,我倒觉得,改开之初的一些做法,有点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的意思。

通宝推:蓝鸟,梓童,十亿星阵,zen,侧翼,纹石,高中三年,西门飘飘,西安笨老虎,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