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我和音乐 -- texasredneck

共:💬77 🌺703 🌵15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我这就瞎扯了

所谓的雅俗的后面是稀缺性,以及相应的特有性。对应的俗的,包括通俗烂俗都有着廉价性?

更加准确的说,跟随“雅”的时候,在追逐稀缺性、特有性的表象?而表象和实质之间是会存在错位脱节的,一旦把眼睛放在这个脱节上,很多东西就被解构了

想起来了这两年的“老司机带带我”,以及周朝版“宁可共载否”,这个例子更加鲜活一点,你引用的诗经还要翻译成现代话,这个直接就是现代话

其实扣字眼的话,我不大理解媚俗是媚了什么,我看到的媚俗的例子,似乎使用“媚众”更合适。

好像……对于审美的形成,有这样的解释,说喜欢瓜子脸,是因为这个脸型能说明这个族群能够吃到质量好的食物,表观遗传了,或是不用常吃质量不好的粗糙食物没有把下巴练健壮;女人胸大屁股大也是一个道理;用音乐能增加吸引力是在暗示我有闲工夫,要么不用做事,要么该做的事情都完成了,衣食无忧生活优渥;唐朝崇尚丰腴,是对于拥有财富的肯定……

然而人的进化够缓慢的,不仅是我们的物理结构留着以前的影子,我们的心理机制能被前面的说法解释(其实也仅仅是解释),我们的社会约定俗成的东西也是这样

时代早就变了,那些原本的需求也早就变了,那些稀缺性特异性也一样变了。只是我们的尾巴骨不仅在腚沟子上边藏着。还在脑沟回里藏着,顶着某根神经,继续追求着不存在的稀缺性。更在后天的一些认识、规范里藏着,被别人教会、教会别人。

别说现在的,以前划归乐籍的,怕是和“我有闲工夫,要么不用做事,要么该做的事情都完成了,衣食无忧生活优渥”没多大关系。同样是唱戏,小豆子和袁四爷不是一回事。

稀缺性、特有性的后面,是残余的阶级性?!

藏在认识、规范里的,是人们的“群体无意识”,也就是爱屋及乌,西方的月亮比较圆、外来的和尚会念经。钢琴弹得茉莉花,鼓掌;唢呐吹不得爱丽丝,要嘲笑。

不得不说到小资(不然作为回复,总觉得跑题),小资的分裂之处,就是本身是消费主义的,这样的消费主义是以社会上大规模的商品生产为前提的,而小资的传播、文化产出也是离不开大生产支撑,可是同时又自命不俗、自命唯一,不认为自己是、小资的消费和小资的产出是大生产的一员、一环。自命独立思考,同时思想内容高度依赖传媒、甚至依赖语文阅读水平出错。小资们热衷于所谓“国家民族是想象的共同体”,而小资追求的正是想象中的稀缺性。就好比抱着本昆虫记坐在星巴克是小资的,而自己拎着玻璃瓶说“哪哪拐角的铁树枯了,应该有个“嘎嘣脆鸡肉味”咱们看看去”那就不小资了。好比买个苹果的电脑是小资(曾经吧),自己用铆钉铁皮拉个小机箱就不小资……小资唯一成功之处在于维持着特定的话语词汇体系。我们有时会笑老太太逛了好几个菜市场只为买便宜两毛钱的土豆,小资的自命不凡,就像捧着贵了两毛钱的土豆美着。

时代是在飞速前进,但是把钢琴芭蕾和二人转相声的差异解释为是否自身的与时俱进,似乎有点粗糙了。这对儿本身也不是很好的例子。前者似乎更加的规范化、形式化、指标化,而且还讲究“童子功”。更不能忽略的是前者有着舶来、先进、高雅的标签,后者则继承着“下九流”的标签,只是玩玩而已。

所谓标签就是前面的表象。相声大师级别的人物,对于喉舌气息的运用能力不见得比唱歌剧演话剧的差。

回想小学中学的时候,文艺表演时编相声说相声的似乎一个年级能出好几组,而弹钢琴的就一两个,芭蕾的从没见过。所谓的普及,也不是那么回事情。就好比现在几乎每个家庭都有电脑,但是甚至安装操作系统、安装软件都不能保证每个家庭有人能上手。

大家都一样,雅什么的就是一个虚幻的光环,自己开心就好,别迫着别人羡慕,也别怕别人不羡慕。想想我小时候把商品上反光的贴纸粘在自己脑门上臭美的行为差不多

再说两句音箱什么的,这个和西方古典音乐之间并不画等号、约等于号,潮汕锣鼓也用来测试的。当年收音机里的潮汕锣鼓,疑似是拿来干扰“敌台”的,听多了就烦人

其实再回头想想,这番诘屈聱牙莫不是在制造某种稀缺性、特异性,某种雅、某种不俗。大家都说这个雅那个不雅,随他去吧,有什么嘛。他说红歌怎样中国怎样,随他去吧,有什么嘛。我也不会少吃碗炸酱面,他也不会多吃碗拉面。

通宝推:秦波仁者,tanhuan,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