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Andrew Marr:当代英国的诞生 -- 万年看客

共:💬162 🌺135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28,可笑的危机

关于1936年的逊位危机,最难理解的一点就在于这一事件的重要性在后人的记忆中居然被抬举得如此之高,达到了国家创伤的程度。毕竟当时值得担心的事情还有很多。大规模失业依然维持在吓人的高水平,独裁者正在欧洲耀武扬威,西班牙内战更是打得热火朝天。然而当时任外交大臣的安东尼.艾登前来通知首相自己最近的活动时,鲍德温却呵斥道:“我希望你现在不要拿着太多外国事务来麻烦我。”此时此刻更令他忧心忡忡的麻烦是爱德华八世国王与美国离异女性华里丝.辛普森之间的情事。鲍德温花费了好几天时间与其他大臣们、他的私人朋友们以及反对党领袖们反复争执究竟应该怎么办。在长达好几个月的时间里,正常的政治活动几乎遭到了搁置。大主教们,报社老板们,议员们,著名律师们以及王室顾问们一直在与四十一岁的国王摆事实讲道理,此外这些人彼此之间同样吵得不亦乐乎。在国际广播或者互联网出现之前,大部分英国公众都不知道这个故事。当然,谣言是免不了的。美国以及其他国家的报纸都在不吝笔墨地详细报道国王与性感的辛普森夫人(尽管她并不算美丽)之间的浪漫情节。下院里有议员质问为什么在英国出售的外国新闻杂志的特定几页被撕掉了。心照不宣的知情人们全都不肯开口。稍微有头有脸的人物全都知道这其中的猫腻。旅居海外的英国公民们向国内发送了大量通风报信的信件。其中有一封信来自美国,收信人是《泰晤士报》的主编。这封信抱怨道,混合着污泥与粘液的雪崩已经掩埋了英国在海外的声誉。国王的行径“在短短几个月内就扭转了普通美国人眼中大不列颠的形象,从冷静体面的领土变成了令人头晕目眩的巴尔干音乐喜剧,而且伴奏音乐还是爵士乐。”

但是直到整个事件临近尾声之前,直到国王踏上逊位与流放之路之前,英国国内的报纸对于这件事都只字不提,BBC更是三缄其口。比佛布鲁克勋爵曾经被爱德华国王叫到白金汉宫,国王希望在英国彻底封锁关于辛普森夫人的第二次离婚的一切新闻,从而为他们两个的婚姻扫清障碍。用国王的话来说,辛普森夫人“身体欠佳,情绪低落,一想到自己将会恶名狼藉就心焦不已。”比佛布鲁克很爽快地答应了国王的要求,随即与罗瑟米尔一起拉拢各位报业巨头们集体保持沉默。等到这条新闻最终被捅出来,英国即将失去新任君主的时候,比佛布鲁克的《每日快报》还会与《每日邮报》合力打造一个“国王党”,企图支持国王继续抗争下去。丘吉尔也会加入他们。这帮人自视为集浪漫与英勇于一身的局外人,对抗着懦弱正统且依然由鲍德温领导的政治与宗教建制派。鲍德温自然另有看法。哈姆兹沃斯向鲍德温提出了“贵贱通婚”的理念,按照这样的安排,国王与辛普森夫人可以结婚,只不过辛普森夫人不会成为王后。鲍德温反唇相讥道,“他与他那份肮脏的报纸并不像我这样理解英国人的心态。”接下来鲍德温的另一句评语则十分贴切地解释了为什么国王的婚姻大事将会搅乱英国的领导层。“你说的很对,自从战争结束之后,关于道德、责任、自我牺牲与体面的理念确实日益衰落,但是关于国王的理念却日益增强……所以我告诉你,英国人绝对不会接受你这套安排。”

当然,我们今天并不能肯定当时的英国人到底都在想些什么。科学的民调手段当时还没有出现,也没有人组织英国民众对于这次事件进行投票表决。我们现在可以依靠的资料只有当时的日记以及对于街头人群规模的报道。总而言之,鲍德温的看法似乎要比“国王党”更贴近事实。比方说丘吉尔就因为支持国王在下院里遭到了嘲讽与呵斥。他在私下里因为国王遭到如此粗鲁的对待而气得破口大骂,甚至还流下了眼泪。在他最需要政治信誉从而推进重整军备的大计时,却遭受了政治生涯当中最丢人的一段情节。当时的人们都认为这一回他再也不可能恢复声誉了,因为他的失算实在太严重了。离婚在当时的英国依然被视作丑闻,像辛普森夫人那样先后两次离婚更是骇人听闻的丑事。此外当时的英国人还普遍认为国家领导人的言行举止理应比一般人更加正派。日后走下王位的温莎公爵在著名的逊位广播当中声称自己要在爱情与责任之间进行近乎不可能的选择。如今的社会环境让我们倾向于认为爱情总能赢得最终胜利——甚至在1936年,美国人与其他许多人也是这么认为的。但是在英国针对温莎公爵的民怨却十分深厚,英国人普遍认为他抛弃了自己的职责。等到整个事件终于被捅出来之后,绝大多数报纸都采取了凶狠的批判口径,甚至还有报道称有些体面的中产阶级成员干脆拒绝歌唱“天佑国王”。

鲍德温、坎特伯雷大主教以及英联邦国家的领导人们都希望国王能主动放弃辛普森夫人。但是真正让他们心惊胆战的可能性却是国王一方面不会这么做,另一方面也不打算舍弃王位。现实历史当中的国王选择了逊位,因此人们极少讨论上述可能性的全部后果。包括鲍德温在内的许多人都认为,假如国王一意孤行,必然会导致大英帝国的崩溃,因为君主正是维持帝国体制的基石。澳大利亚与加拿大的总理也都这样认为。假如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观点相近的南非在二战开始之前就切断了他们与联合王国的正式联系,那么1939至1945年之间的故事恐怕就会是另一番面貌了。在英国内部,国王与政府将会陷入情绪激烈的对峙。鲍德温很可能会辞职。接下来将会举行大选,而两个反对党都不支持国王。按照英联邦高阶官员的预测,支持君主制的王室年俸将会遭到大幅削减,民愤也会日益高涨,最终迫使国王逊位。自从查理二世以来,这还是英国最接近彻底抛弃君主立宪体制的时刻。当然这一切都只是猜测,但是确实解释了为什么鲍德温会对汇报海外事务的艾登不假辞色。

立宪君主的存续完全仰仗象征与符号。1936年1月28日,乔治五世国王的遗体在一小群人的护送下从国王十字车站来到了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以供民众瞻仰悼念。在此之前,爱德华八世国王早已尝试了好几招象征主义手法。乔治五世国王与他的父亲爱德华七世国王都习惯于将桑德灵汉姆宫的所有钟表拨快半个小时,为的是保重国王永远不会迟到。先王尸骨未寒,新任国王就下令将钟表全都拨回了正点。他专门雇了一个钟表匠在子夜时分悄悄完成了这项工作。这一举动似乎象征着他将会成为一名不同以往的新型国王。但是一个人未必总能挑选自己的象征。这天早上,不戴帽子的爱德华八世行走在父亲的灵柩后面,他能看到棺材盖上固定着王冠的标志。运送灵柩的炮车拐弯驶进宫院的时候,两名保守党议员突然看到王冠上的马耳他十字从王冠上掉了下来。一位护送灵柩的军士长赶紧弯腰捡起十字架揣进了兜里。两名议员听到新国王发出一声感叹:“天啊!接下来还会怎么样呢?”一名议员随即向同伴半开玩笑地表示这句话不妨当做新王朝的格言。1936年12月1日,国王的恋爱风波终于登上了英国报纸。也就在这一天,一场大火焚毁了水晶宫。用一份报纸上的话来说,“就在维多利亚时代传统的伟大标志之一灰飞烟灭的这一天”,一位主教发言斥责了君主的行为,这两件事凑在一起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

但是在许多方面,爱德华八世(家里人与朋友都坚持将他称作大卫)一开始看来都是一名很值得看好的君主。他虽然身材不高,但却仪表堂堂。他开口说话时并不像今天的君主那样抱有浓重的上层阶级口音,而是相当平易近人。他穿着考究,而且大多数时候都很善于倾听。对于千百万英国人来说他曾一度是现代化的象征。在英国缺乏本土魅力的时代,他就是一名光华夺目却又不摆架子的超级明星。尽管他与华里丝.辛普森的恋爱将会毁掉他的名声与统治,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将这场恋爱视为国王与现代化保持同步的又一项尝试。毕竟当时的作家与知识分子都主张两性关系应当坦诚。他的爷爷包养过情妇,而且所有人都心知肚明,但是只要不在公开场合讨论这种事就一点问题也没有。爱德华八世认为这样做既陈腐又虚伪,而且毫无荣誉可言。很多人都反复告诉他只要藏着掖着就尽管可以包养情妇,唯一的禁忌就是带着情妇在公开场合“炫耀张扬”。但是爱德华八世从一开始就决心一定要开诚布公,要让辛普森夫人拥有配得上她的名分。他深爱着这位泼辣风趣、果敢自信的美国女性。不过辛普森夫人并不是一个特别上相的人,因此后世的阴谋论爱好者往往认为她掌握了一套效力非凡的房中秘术——甚至还有人认为她是男扮女装。这当然是无稽之谈。认识辛普森夫人的人普遍认为她富有魅力,并且承认她与爱德华八世之间的感情是真挚的。

不过爱德华八世本人可没这么简单。他从小生活在一个不苟言笑的家庭里,他的母亲很不擅长表达感情。至于乔治五世本人,有一则可靠性存疑的故事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他对待子女的态度。国王的长兄德比侯爵觉得国王将子女教训得太狠,于是有一天与国王一起散步的时候就表达了自己的意见。一阵漫长的沉默之后乔治五世答道:“我父亲害怕他的母亲,我又害怕我的父亲。所以我也非得让我的子女怕我不可。”前文当中已经反复提到了乔治五世是个十分精明的君主。尽管外人往往认为他头脑简单,只知道一味强调着装规范,除了集邮什么都不关心,但是这只是表象而已。在他的统治期间,全世界共有五位皇帝、八位国王以及十八个其他王朝化为乌有。因此直到三十年代后期依然受人爱戴的他着实不可谓不成功。但是他为子女营造的成长环境的确只能用了无生趣来形容。爱德华八世从小挺过了这一切,还经受住了达特茅斯皇家海军学院当中严苛环境的考验,长成了一名充满活力且略显叛逆的年轻人。他骑术精湛,大胆无畏,一战期间曾经不顾一切地想要赶赴堑壕战现场。他的名字成为了冒险的同义词。就连基钦纳都抱怨他总喜欢出现在最危险的地方。在二十年代受封威尔士亲王之后,他在英联邦内部四处巡游并且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即便在印度也是一样——当时阿姆利则大屠杀刚刚过去,访问印度的英国王室成员面临着切实的风险。

但是另一方面,他也是个喜欢耍性子的人,酷爱寻欢作乐,并且一直在寻找母爱的替代品。他首先找到了一位杜德丽.沃德夫人【1】,两人在1918年3月相识。当时沃德夫人为了躲避空袭跑进了梅菲尔区的一栋公寓,碰巧威尔士亲王与几位朋友也在里面。很难说他们两个之间只是萍水相逢,因为两人总共相处了十五年。在此期间沃德夫人与丈夫分居并且离婚,威尔士亲王只要人在伦敦就一定每天都会去探望她,并且与她的子女关系很好,他们都叫他“小王子”。但是当他遇到辛普森夫人之后,立刻就以最渣男的方式抛弃了杜德丽。他再也不在杜德丽面前露面了。不知有变的杜德丽向平时一样给圣詹姆斯宫打电话,可是电话那头却传来一个哭哭啼啼的声音。这位伤心的接线员告诉她,自己有一句非常糟糕的话不知应当如何启齿:“我接到命令,不能让你把电话打进来。”日后爱德华八世还会毫无怜惜之心地抛弃掉给他找别扭的老朋友,例如他的侍从武官弗卢迪.梅特卡夫【2】。在二十年代的伦敦,他身边总是环绕着一群红男绿女,其中大多数都是美国人。小说家康普顿.麦肯齐将这帮人蔑称做“入侵者”,认为他们都是“一帮最没心肝、最耽于享乐的超富阶层,全英国最死硬且最招人恨的一帮人。”简而言之,爱德华八世不仅是个风流倜傥的现代派,还是个被娇惯坏了的公子哥。

当威尔士亲王刚开始在比亚里茨追求离婚再嫁的辛普森夫人时,她非常坦诚地承认亲王的地位是他的吸引力的一部分。后来她表示,结识威尔士亲王就好比在宝库门前念诵“芝麻开门”的咒语,一个流光溢彩的新世界随即展现在了她的眼前,她还从来没有过如此激动的经历。亲王拥有“不容错认的威仪气场。他的最微不足道的念头似乎也总会在顷刻间转变成最令人叹为观止的现实。火车要为了他而停开,游艇会凭空出现在他的面前,最豪华酒店的最上等套房永远向他敞开大门,飞机会留在地面上等待他的驾临。最让我惊叹的是,他做到这一切似乎全然不费吹灰之力。”亲王还有自己专属的玩具城堡,也就是温莎附近的贝维德雷堡。只要愿意,他随时都能享受花天酒地的生活。尽管亲王其实并没有酗酒与滥交的习惯,乔治五世依然感到忧心忡忡。有一次国王曾经表示:“我死了之后这孩子不出十二个月就会毁掉自己。”爱德华八世登基之后,一方面大刀阔斧地削减了廷臣与随员们的工资,另一方面又不吝钱财地购买珠宝首饰与其他礼物来取悦辛普森夫人。用他的传记作家的话来说,当时社会公众都很同情白金汉宫的员工,“这些人眼看着自己的啤酒钱遭到削减,与此同时却又经常要向辛普森夫人的公寓运送成箱成箱的香槟酒、家具或者瓷器,因此他们满腹怨气也是可以理解的。”

我们今天记忆当中的爱德华八世是一位天然的社会改革家,他的作风与鲍德温治下充斥着保守主义的英国格格不入。不过上述事例与这些回忆并不太相容。诚然,当爱德华八世直面贫困或者其他形式的苦难时,他的良心确实总会受到触动。早在登基称王之前,威尔士亲王就是全国社会服务理事会的赞助人之一。他的行程遍及了英国国内处境最凄惨的地区,一路上都在募捐善款以及招募志愿者。他在威尔士向失业家庭赠送了土地,旨在让他们实现自给自足。他还经常探访伤残老兵。但是他最出名的访贫问苦行程发生在登基之后,而且基本上毫无意义。那一次他前往威尔士南部访问行情萧条的煤矿与关闭的炼铁厂,并且感情外露地宣称“必须要采取行动帮助这些人找到工作”。他承诺自己会竭尽所能地帮助这些人并且应对失业问题。但是说这番话的时候他很清楚自己不仅没有权力这么做,而且不久之后就要永远离开英国。他早已告诉家人与鲍德温自己打算逊位了。

爱德华八世涉猎社会政策的经历至多只能算是蜻蜓点水,相比之下他对于纳粹德国的热情更值得关注。他是认真的吗?柏林方面显然是这么认为的。三十年代中期德国驻英国大使利奥波德.冯.赫施【3】尽管本人并不是纳粹党徒,但却依然向自己的雇主表示爱德华八世“对于德国抱有热切的同情”,最起码“我们可以期待英国王座上出现一位充分理解德国国情的君主。”登基之前的威尔士亲王就很反感英国外交部的反德基调。(另一方面,等到亲王登基之后,外交部也留了一手。由于担心他在贝维德雷堡将官方文件到处乱放,外交部特意拣选审查了呈交国王御览的红色公文箱里的内容。这种事迄今为止仅仅发生过这一次。)萨克森-科堡-哥达公爵【4】甚至比赫施走的更远。此人是乔治五世的叔叔,维多利亚时代的德国缺乏青少年王子,于是他就从伊顿被打发了德国并且一直定居下来。一战之后他成为一名极右翼份子。1936年他面见国王之后将谈话备忘录交给了希特勒,其中提到了爱德华对于英德联盟的热情。接下来他还声称,“我问道国王是否希望看到鲍德温与希特勒举行会谈,他的回答如下:‘谁才是国王?是我还是鲍德温?我希望与希特勒谈一谈,在这里也行,在德国也行。请跟他这么说吧。’”我们当然可以不屑一顾地认为这些言辞只是油滑的外交官对于独裁者的奉承,尽管意大利大使以及希特勒的外交部长也提供了类似的报告。但是甚至就连一部分国王的支持者,例如托利党议员兼日记作家亨利.查农爵士【5】也认为爱德华八世“行事作风太像独裁者而且太亲德国……他反对太过分的低劣民主制度……假如他想把自己打造成一个温和的独裁者,我丝毫不会感到奇怪。”此外爱德华八十在逊位之后不久就以温莎公爵的身份携新婚妻子访问了纳粹德国。并且会见了包括希特勒在内的所有纳粹显贵。

包括纳粹高层在内的很多人都相信。爱德华八世之所以在鲍德温以及反德国党团的逼迫下放弃王位,原因在于他的政治观点。的确,希特勒在1940年夏天筹备入侵英国之际,他的爪牙正在葡萄牙诱惑或者说诱拐温莎公爵,希望他能成为一名成为潜在的傀儡统治者。丘吉尔对于这件事相当上心,最终派人急匆匆地将公爵夫妇护送到了巴哈马,公爵在那里以总督的身份度过了整场战争。但是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认为爱德华八世的逊位原因在于他是个绥靖主义者或者是个半纳粹并且因此而遭到了强迫。逊位过程的每一个阶段在当时或者不久之后都得到了关键参与者的详细记述。鲍德温极力劝说国王放弃辛普森夫人并且保留王位,他认为相反的做法非常悲哀且伤害极大。其他人则试图说服爱德华八世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暂且将辛普森夫人送到国外躲躲风头,他本人先行加冕,等到全国人民逐渐熟悉了他之后两人再团聚。前文还提到了国王的许多朋友都提出了贵贱通婚的主张。总而言之爱德华八世保留王位的机会十分充分。逊位之所以变得不可避免,是因为国王决心在辛普森夫人第二次离婚之后就立即迎娶她。

至于鲍德温,他绝不是一个欺负人的恶棍。面对着比他年轻的国王,鲍德温的态度堪称耐心细致。我们之所以认为爱德华八世由于亲纳粹德国而遭到建制派密谋驱逐的说法不值一驳,最明显的原因就在于许多纳粹德国最坚定的敌人都站在国王这边——其中最著名的当然是丘吉尔,此外还有托利党大臣兼日记作家多弗.柯柏以及报业巨头比佛布鲁克。反过来说,绥靖主义者们总体而言都对国王抱有敌视态度,尽管必须指出的是就算敌视国王的人们至少也会在明面上表示他们希望国王不要逊位——尊崇君主的传统习惯并不会在一朝一夕之间就消失掉。事后看来,逊位危机对于英国来说称得上是塞翁失马。爱德华八世将王位让出来之后,他那位勤勉尽责的弟弟接替了他,英国也迎来了又一位乔治国王(他的小女儿伊丽莎白一开始很不喜欢这项变动,因为原本宁静舒适的家庭生活从此以后就被冰冷死板的白金汉宫礼节取代了)。鲍德温在首相岗位上继续坚持了一段时间,等到乔治六世国王正式加冕之后就辞职了,将权力转交给了自己的财长与长期同事内维尔.张伯伦。乔治六世将会成为一名贤王。三十年代末的逊位危机为英国除去了一位政治幼稚、生活虚荣、情感不稳定的君主。事后看来逊位危机绝不是英国的损失,反而是英国国运的神来一笔。话说得不好听一点,富兰克林.罗斯福并不是这一时期唯一一个为英国提供过重大帮助的美国人。

【1】https://en.wikipedia.org/wiki/Freda_Dudley_Ward

【2】https://en.wikipedia.org/wiki/Fruity_Metcalfe

【3】https://en.wikipedia.org/wiki/Leopold_von_Hoesch

【4】https://en.wikipedia.org/wiki/Charles_Edward,_Duke_of_Saxe-Coburg_and_Gotha

【5】https://en.wikipedia.org/wiki/Henry_Channon

通宝推:桥上,mezhan,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