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别忽悠我,让我右手砍自己左手 -- Ace
本穷对上面帖子简单整理:
1、林毅夫
1992年发表的论文Rural Reforms and Agricultural Growth in China,用一个简单的投入产出模型来研究包产到户对农业产出的影响:方程的左边是农作物产出,右边就是土地、劳动力、资本(固定资产、农机具)、化肥。除此之外,在右边放上该省当年的包产到户率。结果发现,包产到户率的变化能够解释40%左右的农作物产出增长。
2、伦敦大学的经济学教授Chris Bramall
1995年的论文《Origins of the Agricultural "Miracle": Some Evidence from Sichuan》,通过研究四川省的县志,发现,包产到户早的县和包产到户晚的县,在粮食增长率上并没有什么差别。
在2000年出版的《Sources of Chinese Economic Growth, 1978-1996》和2008年出版的《Chinese Economic Development》中,Chris Bramall
继续质疑林毅夫的文章,认为这篇文章没有考虑灌溉水平、天气的影响。尤其是忽略了集体时代建立的灌溉工程的滞后效应。
3、Xu Zhun
2012年的博士论文《"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agrarian change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 by Zhun Xu》以及他为此另外写的一篇总结《The Chinese Agriculture Miracle Revisited》,将灌溉水平、天气的影响,以及集体时代建立的灌溉工程的滞后效应纳入林毅夫模型:控制了土地、畜力、农机具、劳动力、化肥、复种指数、非谷物占比之后,加入了各省的天气状况这一变量(用受灾和成灾面积的线性组合来度量)以及包产到户比率滞后一期进入模型中(林毅夫的论文中,被解释变量是当年农作物产量,可解释变量是截止至年底的包产到户比率,因此包产到户可能出现在农业增长之后。因此,用上一年的包产到户比率来解释下一年的农作物产出可能才是正确的方法),结果显示,包产到户的效应立刻变得不显著了。
4、山东大学的孙圣民和陈强教授
在即将发表在《经济学季刊》上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中国农业增长的再考察:来自面板工具变量法的证据》,选择一个和包产到户比例相关,但和当年产量无关的变量(1978年前的当地农村固定资产,和生产前一年的天气状况),来间接计算包产到户对产量的影响:控制了天气之后,包产到户的影响不显著;在使用工具变量控制了包产到户的自选择效应后,再进行二阶段估计,包产到户的效应变为显著大于零的0.225。
简而言之:
1、林毅夫模型粗陋,包产到户带来40%左右的农作物产出增长完全不靠谱;
2、考虑天气以及包产到户比率滞后一期,包产到户对农作物产出增长效应不显著;
3、精选与当年产出无关的工具变量,间接计算包产到户对产量的影响,计算结果为0.225。
即便是精选工具变量间接计算出的包产到户对产量有0.225的影响,这也是一次性效应。84年在全国范围基本完成包产到户和撤社建乡,85年开始粮食大幅度减产,直到89年才恢复到84年水平,90年创下新高(单产变动也与此一致)。
1959-1979,21年全公社化时期(包含59、60、61连续三年粮食大幅度减产),粮食单产年均增速2.83%;85-2014(本穷手里现有数据是到2014,15、16没整理),30年全包产到户时期,粮食单产年均增速1.34%。
1959-1979,21年全公社化时期(包含59、60、61连续三年粮食大幅度减产),粮食总产年均增速2.50%;85-2014,30年全包产到户时期,粮食总产年均增速1.34%(84年,粮食播种面积16亿9326万亩,14年16亿9107万亩)。
59年到79年,粮食播种面积以及在总播种中的占比,总体看是下降。所以,有人刻意把“以粮为纲”扭曲,选择性遗忘后面的“多种经营”。从总体看,公社化时期的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和占比都是呈上升趋势。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压缩 5 层
🙂你不是相信安徽61年增产将近30%吗?我的论据足够了。 3 老老狐狸 字329 2017-09-27 12:03:37
🙂我只是指出这个数据跟你说的不一样 懒厨 字232 2017-09-28 12:04:48
🙂初期可能有不到10%的一次性增产效果。长期来看,作用为负 3 老老狐狸 字190 2017-09-29 00:00:27
🙂关于中国包产到户问题学术研究的介绍
🙂记得林说是所有政策性因素(大意) 1 桥上 字33 2017-09-29 02:07:40
🙂林毅夫用当年年末的包产到户率解释当年粮食增产,太粗疏了。 7 老老狐狸 字1670 2017-09-29 03:39:21
🙂后来统计局篡改安徽历史数据以证明包产到户不差 9 hwd99 字60 2017-08-29 05:29:03
🙂61年夏天,毛泽东听取曾希圣推行“责任制”的汇报 4 老老狐狸 字370 2017-08-25 03: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