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王洛勇的英文《出师表》 -- 本嘉明
“诸葛亮”这个事,主要有三个点。
一是历史人物本身的历史局限性。诸葛亮本人,是汉末地主阶级出身的杰出人物,代表了汉末地主集团中相当一部分人的利益和政治取向;
二是历史形象在漫长的历史中受到严重拔高。诸葛亮形象,由于三国以后历史发展的特殊性,诸葛亮的政治主张符合后世部分政治集团的利益,因此受到青睐,受到了明显拔高。在长达一千多年的历史上,在传说、小说、野史以及各种文学作品中不断得到拔高。在这其中,还杂糅了民众对优秀政治人物的想象和期盼,由此进一步造成了诸葛亮形象的复杂性。在这些各个阶层的政治需求中,也包含了巨大的历史局限性。发展到现在,这部分资源还受到一部分别有用心的人的刻意撩拨,假借无限度吹捧拔高诸葛亮、以诸葛亮为武器来打压抹黑其他历史人物、从而达到攻击中国文化自信的目的,于是事情就变得更加复杂;
三是对于复杂历史人物形象进行虚实分明的批判存在严重困难。之前第一点和第二点已经提到了历史局限性、后世政治需求、民众想象等内容的相互杂糅,以及现代国际政治斗争的渗透扰乱,这些都加大了对历史人物形象进行剖析、分辨其虚增部分与实在部分的困难。
以后世对诸葛亮的拔高而论,至迟在东晋时代,就兴起了对诸葛亮的拔高。比如郭冲《条亮五事》。裴松之已经论证过,这些全部都是假的(就这种一千多年前都论证过是假的东西,目前还有一些奇怪的网友说什么“空穴来风未必无因”,认为即便是假的也可能有真实背景。这些奇怪的人如果是真心实意的,那就回去背诵“人生烦恼识字始”,去学习藏拙;如果不是真心实意的,那就直接说明了是拿谁的钱好了)。那么郭冲为什么写条亮五事呢?据说是官府几个同事谈论诸葛亮,一致认为诸葛亮的能力存在比较明显的短板。由此可见,当时的官员们已经认识到诸葛亮的能力局限了。然后,郭冲就列举出了这五件事,将其他人驳斥得哑口无言。然而可悲的是,这五件事全都是假的。假的,就说明对方多半是对的。这是一个拔高的故事。还有一个拔高的故事。在南北朝时代,南梁传言,桓温入蜀时,见到一诸葛亮时小吏,年可百岁,极言诸葛亮之贤明。但是计算时日,这个事情多半又是编的。因为诸葛亮卒于公元234年,桓温上书伐蜀,是公元346年,打下成汉,是公元347年,期间相差113年。诸葛亮时小吏,最小也要15岁,那么桓温见到的小吏,年龄最低也要到128岁。而且,这个年龄,他还要能够对答如流。最最要命的是,128岁的小吏,虽然名义上经历了诸葛亮时期,但是还不可能有什么实际的认识,要对执政风格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或者直观的感受,在诸葛亮在世时期当上3年小吏是最低限度,正常来说做上三五年五六年是没什么问题的,我们就以最低3年计算,这个小吏能够对比诸葛亮与其他当权者的区别,那么到桓温时代最低也要131岁,正常要有134岁,甚至138岁。我觉得吧,这个传说就是在侮辱世人智商。这么长寿一人,以当时古人之见闻,恐怕早就以为是异事,不可能到了桓温时代还只是以“武侯时小吏”闻名,乃至于不闻其名。所以这也是假的。而其颂语曰:“诸葛在时,亦不觉异,自公没后,不见其比。”考察句意,不过是王导“人言我愦愦,后人当思此愦愦”。很多事情,如果抛开他们外表上的那些纹饰,只看实际内容,那么其实关联是极其明白的。这个所谓“武侯时小吏”的话其实就是王导自叹的换了层皮。这个谣言在当时确实只适合南梁制造,因为衣冠南渡之后,南方发生的很多事情北方是不知道那么细的。像王导这样的言论,南朝贵族世家或许是知道的,市面上估计都很少有人知道。这个谣言的作者是南梁大臣殷芸,此人正是东晋世家殷浩的同族(我只知道他们都是陈郡长平人,具体的没查)。殷浩和桓温的矛盾很深,殷浩一边北伐一边谋杀大将导致大将叛变投敌被桓温揪着小辫子往死里告,后来桓温北伐做得很好,把个殷浩整得半死。所有这些线索联系起来看,殷家人造谣的可能性很大,目的应该是为了黑桓温,但是最终成了家传的学问。这样可以看到,市面上流传的很多拔高诸葛亮的话和事,好多都是假的。这就造成了一个后果:
盛传的人物形象,与真实的历史人物,早已有了巨大的不同。
据现有的资料,郭冲《条亮五事》最初就是编造的谎言;历史上也没有人真的说过“诸葛在时,亦不觉异,自公没后,不见其比”,最早说这句话的是在骗人。如果有人坚持用这六件事吹捧诸葛亮,就可以完全不用理会了。修辞立其诚,骗子还有什么好说的,抄家伙打出去就是了。
以历史局限性而论,诸葛亮本身是有着鲜明的阶级立场的。他并不是所谓的寒门书生,不是十年寒窗的平民百姓,而是豪门大族出身。关于他的出身,也有人论证说,诸葛亮的父辈并不是特别大的高官,只是郡丞,不能算什么显贵。怎么说呢,这些人的眼界有些偏高。因为汉代郡国主官是近似于诸侯的存在,吏员甚至有为主官守孝的风气,号称“郡县吏为守令服义”(这样说起来吕布被骂作三姓家奴很冤枉啊)。郡丞已经是很高的官员了。看不起郡丞大约就相当于现代社会看不起市长只看得起书记,其实对于一般人来说,哪一个都是大家伙。当然了,也许这些人是北京某小学的,一写作文动不动就是这样的:
“我的外公1996年参加东南沿海的军事演习,那时候老美国欺负我们。演习结束,外公向江主席汇报的时候,江主席说……”(1996年东南沿海演习哦,本来是打算实战的,能做汇报的那可是前线高级指挥官)
“为什么我们的海军是捍卫祖国海防的英雄?我问爷爷这个问题的时候,爷爷笑着给我讲了他当年在西沙群岛打败越南侵略者的故事……”
“2001年,美国侦察机侵入中国领空,王伟烈士英勇牺牲了。爸爸说,他特别生气,那时候爸爸还说如果中国造航空母舰,他就捐一亿元。”
眼光太高,没法陪聊。
这样的人是可以看不起区区一个地级市市长水平的人的。
不过我觉得中国的网络上还是普通人多一些,所以就不要急着说诸葛亮出身不怎么好了。我觉得诸葛亮的出身已经相当不错了,至少从这个级别的阶层开始,提供得良好教育,提供的良好机会,已经足够可以帮助他们的子弟问鼎中央了。
诸葛亮是地主阶级中上层出身的杰出人物,论起阶级来,他不是小地主,甚至不是中小地主。诸葛亮接受到了当时地主阶级中上层的教育。这是他的能力来源。
与此同时,家庭的不幸,也导致了诸葛亮的特殊处境。在荆州士人集团面对刘表将死、继承人无力维系局面、曹操孙权刘备三方博弈的局面,打算投石问路的时候,上面没人的诸葛亮就被作为石子投了出去。
但是石子和石子是不同的。诸葛亮这个石子不是死子。在投石问路的时候,既为了防止对方看轻本集团的实力,也是为了本集团占据较有利的位置,士人集团还是做了很多准备工作的。隆中对这么精彩的对策,就是一个精心准备的礼物。很多人以为,诸葛亮去见刘备,提出隆中对,这就是诸葛亮一人闷在书斋里空想出来的方案,其实这样的方案怎么可能没有经过推敲和商讨呢?以为一个计划可以凭空而来,这是十足的空想。任何一个做过实际工作的人都会知道,无论多么神奇的计划,都是依据现实推演出来的。我很多次研讨过隆中对这个计划,这里面奇怪的东西是如此之多,以至于我很早就认定这不是诸葛亮自己想出来的。现在来看,这本来就是一群人共同思考的结晶。
刘备与诸葛亮的结合是符合他们二人的阶级分层的。刘备本身就是士人集团的一部分,他是大儒卢植的弟子、辽东豪强公孙瓒的同学、和党锢事件中被封杀的士人一起因为镇压黄巾而兴起也一起因为汉室清理这些士人而倒霉。刘备也是一个看起来颠沛流离的人,其实他本身也是统治阶级的一分子,而且早早就明确了站位。他和曹操的对立,不是因为个人野心,而是在统计集团内部的派别有所区分。但是要说汉贼不两立也不对,因为对于汉室来说,士人才是贼,汉桓帝汉灵帝一直致力于打破士人门阀的垄断。曹操出身于协助汉帝清剿士人的宦官家族,其实比刘备、袁绍代表的士人更加靠近汉室一些,当然发展到后来曹操也变成了汉贼——或者说,后来的曹操变成了新的汉室。所以,宽泛地说,他们都可以说是汉贼,严格来说,曹操是帮助汉室打压汉贼的宦官集团中演化出来的、最终在改朝换代意义上的汉贼,刘备、袁绍属于血统上源出于汉室、但是政治出身却属于被汉室打压的、政治取向意义上的汉贼集团。其实,没有历史虚假光环的袁绍在这方面更加清楚一些。他一个门阀世家,本身就属于汉室打击对象,一旦自立,就立即成为第一军阀,这种货色,就算打赢了统一战,也不过是一个更早的晋武帝。历史上,袁绍到了晚年,还让诸子外甥分镇各州,和晋武帝没什么分别。可以说,中国历史发展到三国时代,已经注定要进入到有信史记录以来第一次灭国亡种的时期了。实话实说,我现在才发现儒家原来这么坑。刘备和袁绍其实是一路人,只不过刘备出身存在严重缺陷,极度缺乏号召力(从宗法上来说,刘备自称出于中山靖王之后,学者考证说,他的祖上应该东汉时代是犯法削爵的宗室。其实我也觉得奇怪,因为东汉是不承认西汉爵位的,只有两个例外。从门阀上来说,刘备显然不具备袁绍这样巨大门阀在士人中的号召力)。这样看起来,刘备招引诸葛亮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因为以刘备的身份地位,正常来说,他只能招引到诸葛亮这个级别的士人,而断然不可能招引到声名素著的大佬。因为他这棵树还太小。
不过,要说诸葛亮倒行逆施,我觉得也有点过了。因为以诸葛亮的历史局限性,他是支持在限制豪强的基础上,维持地主阶级统治的。这算是一个开明的地主阶级政治家。有人说,当时谁没有这样的历史局限性呢?我原本也是这样想的,后来看到唐朝开国搞均田制,我就忽然发现,其实有人不这么想了。均田制,这一制度在实行时必须要限制地主,甚至必要时还要剥夺地主,否则是无法实行的。唐朝可以实行这样的制度,这很让人意外。因为唐朝皇帝出身于北朝军功贵族集团,货真价实的权贵。但是这样的权贵居然敢玩这样革命性的举动。唐朝之后,中国历代农民革命,最主要的口号几乎都是“均田”。唐末黄巢要“均平”,宋初王小波要“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两宋钟相、杨么“等贵践,均贫富”、明末李自成“均田免粮”、清末太平天国“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清末民国“平均地权”,新中国建立的很大一部分力量,就来自于土改后翻身农民的全力支持,后来即便重新分地,也不敢放任兼并,而是一再以“耕地承包期限再延长三十年”的方法维持耕地平均。可以说北朝时代开始实行的均田制,形成了中原王朝不同于世界其他国家的政治传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皇帝居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底层老百姓的利益。中国古代制度设计,真是特立独行于世界。所以说,诸葛亮这个历史局限性,并不是就不可以突破,封建时代一样有尝试突破封建所有制生产关系的人。
刘备和诸葛亮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过他们以荆州士人集团为基础,统治蜀中,必然要想尽办法榨取蜀中的资源,这也就导致他们必然要对蜀中豪强进行打击和压制,否则不足以集中力量。不过这一点,在历史上主要是法正配合刘备执行的。后来诸葛亮利用法正身在前线的机会,置换掉了法正的职务(真实的历史人物并不像宣传中那么伟光正)。但是诸葛亮执政以后,为了满足战争需要,最终他还是选择了抑制豪强的路线。一开始我觉得这是因为诸葛亮是个开明政治家,后来我想起来蒋介石到了台湾也是搞土改的,这样就可以看出,这种开明的本质,在于刘备集团是外来政权,所以他们必须要打土豪、分田地,才能维持自己的统治。这也就解释了北朝实行均田令的深层原因:作为统治阶级,北朝以类似于汉武帝推恩令削藩的方式,强迫均田,打击土豪。
诸葛亮的局限性就局限在,他其实还是要维持地主阶级的统治,甚至要恢复东汉时代士人的统治,并不能真正认识到社会发展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由于外来政权的特殊性,以及战争压力的紧迫性,他带有西汉前期使用严酷的法令抑制兼并的色彩,但是本质上,他只是封建地主阶级中的一部分——荆州士人集团——的一个杰出人物。而且荆州士人集团本身也四分五裂,投靠了魏蜀吴三方,诸葛亮只不过是荆州士人集团的一部分。他本身不能代表社会发展的潮流:一方面,他不能代表魏晋豪门垄断政权的潮流,因为他迫于形势必须打压豪强;一方面,他也不能代表农民追求均田制的潮流,因为他打压蜀中土豪实际上是打算壮大荆州士人集团。这个人很委屈,委屈就委屈在他要代表的荆州集团已经被打碎了、没有根源没有根基了,挣扎得很徒劳,白白消耗了汉朝整体国力;但是他又很幸运,因为历史强迫他做了一些比较进步的事,能够限制蜀中的豪强;最幸运的是,以诸葛亮当时的政治基础,他一方面不可能篡位,因为荆州士人集团政治实力不足;另一方面不可能真正成为地主阶级的敌人,因为他本身不是军功出身;更重要的是,他军事不行。虽然他和曹操有相仿的地方,都是抓着大军常年在外,但是与曹操不同,他总是打不赢,所以不存在自立可能。诸葛亮不能打胜仗,这实际上是他和曹操最大的区别。不是什么东西都能抄别人的,打铁还要自身硬,光靠抄是不行的。
我一直认为诸葛亮的能力有明显局限,不过我觉得,他还到不了倒行逆施的地步,仅仅是做了一些在当时比较正常的举动。我以前看军政府和文官政府的研究文章,当今世界各国都有很多政治尝试,大体看来,军政府往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民众需求,文官政府往往具有强烈的裙带腐败倾向。但是军政府经过长期执政以后,往往会出现政治理想蜕变、腐败滋生、能力下降的问题,特别是二代执政时不能代表民众,于是最后被迫放弃政权,交给文官政府,然后文官政府就用惊人的腐败告诉老百姓什么叫瞎了眼睛,于是只能寄希望于新的军事政变。第三世界很多国家都在军政府-文官政府的交替中动荡不安,原因之一就是军队可以代表民众、但是军政府不能长期维持政治理念,文官则从来都不能代表民众。这大约也可以解释关羽张飞对诸葛亮的不满,以及后来关羽被荆州士人轻易放弃、张飞也被杀害的原因。这应该就是个阶级原因(张飞被杀是因为鞭挞健儿,但是这些健儿对他如此不满,应该也有士人阶级宣传洗脑的原因,毕竟舆论的影响力是极大的)。我觉得,诸葛亮的政治理念大约必然会导致文官政府的结果,但是他的政治行为在当时是有着军政府特点的。否则无法解释世人对诸葛亮的颇多赞颂。说他是彻底的圣人肯定是胡扯蛋,说他是倒行逆施也有点过了。
我认为,是能力上的不足,导致了诸葛亮在现实中的困境;同样是能力上的不足,导致了诸葛亮在宣传上的优越。
要说他是曹操周瑜鲁肃荀彧这个级别的顶级人才,他还是要差一点。要说他比周瑜露宿荀彧差多少,我觉得差距也并不太大。曹操也是有很大缺陷的,但是军事上曹操很行。周瑜死得略早,但是他能够为孙策东奔西跑拉来那么多人才,这个人天生就有大格局,后来指挥打赢了赤壁之战,能力相当之强。鲁肃能够创造性的提出榻上策,在赤壁之战前敏锐判断战局提醒孙权做好准备(其实早几年他就提醒孙权),能力也非常强大;荀彧的强大早就为世人所知。和他们几个人相比,诸葛亮短板非常明显,比如说刘表去世前后,诸葛亮在历史记载中几乎可以说是失踪了,可是曹操、荀彧、鲁肃都留下了正面记载,周瑜也仅仅是身在外地所以没有明确记载,但是周瑜身为统帅指挥打赢了赤壁之战,证明了自己的能力。这是耐人寻味的事情。你收你和别人是一个水平的,结果同样一件事,大家都参与其中,你还在消息中心,结果别人都有洞察时变的判断和切实可行的措施,你失声了,这正常吗?考虑到历史记载经常出现只记载传主积极一面、回避消极一面的传统,只能认为刘表去世前后的诸葛亮确实没有发挥出负责谋略的军师作用。很多人说,诸葛亮促成了孙刘联盟。这个观点是可笑的,因为诸葛亮这个促成孙刘联盟,在历史上是鲁肃在刘表去世前先行赶赴荆州、走到境内时曹操已经杀进荆州、刘备狼狈逃窜至当阳长坂坡、鲁肃准确判断出刘备行军路线在当阳截住刘备、然后鲁肃与刘备谈判、决定孙刘联盟以后,然后传说中的赵子龙七进七出、张飞吓死夏侯还在鲁肃与刘备会谈之后,然后鲁肃人家表示讲诚信、不放弃结盟打算,再然后鲁肃回去报告孙权,再然后周瑜带兵增援,这个时候诸葛亮才去与孙权结盟,这都几个然后了?这个时候,与其说诸葛亮促成了孙刘联盟,不如说他是在结盟之后去做联络员的。历史赋予的假象剥离越多,则越看得出来诸葛亮并非传说中那么神奇。
其实我是很羡慕诸葛亮的,因为他实在是有一个较好的背景。但是我也同情他,因为他的背景不够,以至于要做探路石子。但是不论羡慕还是同情,我都有一个看法,那就是人要自己努力,不能等靠要,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要,依靠关系网是没有出息的。万变不离其宗,无论玩什么花样,终究还是要立足实际。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压缩 3 层
🙂看看李世民是怎么黑司马懿的吧 2 楚天 字804 2018-01-04 21:43:51
🙂又看到妄人在放毒。 25 解甲 字7091 2018-01-05 04:22:26
🙂很多人,不知有心还是无意,严重误读李世民宣帝纪评语 3 林风清逸 字4724 2018-01-04 22:37:58
🙂诸葛亮有历史局限性,远没吹得那么狠,不过还谈不上倒行逆施
🙂北魏政府之所以能实施均田制 1 昆吾割玉刀 字72 2018-01-03 06:29:26
🙂跟他们制度落后也有一定关系,他们一开始都不发俸禄 1 林风清逸 字0 2018-01-03 06:44:55
🙂待认可未通过。偏要看
🙂我倒宁愿认为“气吞天下”源远流长 3 epimetheus 字545 2018-01-01 22:4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