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王洛勇的英文《出师表》 -- 本嘉明

共:💬145 🌺1487 🌵10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我又要对本先生唱反调。

要更好地了解中国,须从中国本身历史中去寻,“西学中用”并无必要,也不应该。本先生的思路,我看是受西学影响大了些,本先生有这份雅量,因此这个批评我就直说了。

==

首先,诸葛亮思想上是法家,这一点记载很清楚,我之前写过一篇文字,罗列过一点证据。

诸葛亮被视为大儒,甚至一些行为也被用儒学解释,那是程朱理学大兴之后的事。有一个例证,就是诸葛亮在唐朝就入了武庙,接受官方祭祀;但入文庙却是在明朝永乐年间。顺带一提,文武庙受祭人选的变迁,是中国史上政权意识形态变迁一个极好的映射,从中可以看出很多东西。

==

也许是受文革“评法批儒”运动的影响,很多人有儒法两家根本对立这样一个印象,但实际上并不是。以我的观点,法家是先秦儒家吸收了道家思想后形成的一个思想流派。法家思想的传承并没有明确轨迹,比如代表人物韩非,其受业恩师却是大儒荀况,多少能够侧面说明法家思想的来龙去脉。

说法出于儒,还有个原因,就是法家根子上其实和儒家是殊途同归的,即维护君主权威。所不同的是,儒家构想的社会结构,是君君臣臣的等级化社会;而法家设想的则是“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扁平化社会。

这里有必要着重说明一点,“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是商鞅法办秦孝公太子的典故。这句话经常被误传为“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个误传就差之一字谬之千里了,按法家的构想,天子的意志就是法。

==

君主(理论上)拥有无上权威,应该说是中华文明的特征,辩证来说,这必然有利有弊,其利,我之前也写过一篇文字阐发一二;而其弊,就是君主不可避免地成为了政权的命门。

权责对等是不言自明的普世价值取向,事实是没有人能担得起无限的责任,自然就没有人能拥有无限的权威。所以儒法两家都是在做“顶层设计”,为君主分责,同时也是分权(道家的设计则是干脆“小国寡民”,不要君主)。

儒家的规条是道德,看似对君主的要求多,限制大,但实际上的限制作用较小。因为按儒家的规划,没有人可以“替天行道”来批评君主,当一个人站出来从道德上指摘君主的同时,他就已经不再居于道德制高点。

法家的规条是法律,看似对君主没有要求,但实际上限制作用非常大。因为君主的意志(主要体现为言论)就是法,这就从客观上限制了君主不能胡思乱想,胡说八道。再有,虽然没有人能凌驾于君主的权威来审判他,但君主却被囿于自己的权威,不能(轻易地)自相矛盾。宏观上来说,这对为人处世其实是一个很高的要求。

==

同样可能是由于“评法批儒”(该运动在实际操作中近乎“颂法批儒”)的影响,很多人觉得法家进步而儒家反动。这显然是合理的,但要注意两点,一是也要考虑历史背景;二是儒家也并不一无是处,同理法家也并不放之四海而皆准。

有一个很简单的例证,如果儒家一无是处,那么它就不可能成为主导中国的意识形态。在实际上并非儒家主导的时代,儒家也通过“外儒内法”这种形式,在意识形态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儒和法当然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但这矛盾却未必总是居于主导地位,实际上二者常常可以互补。有儒无法,则上位者缺乏限制,长期发展的结果必然是社会结构崩塌;有法无儒,则社会关系中缺乏缓冲,矛盾的爆发将更频繁,更激烈,从而影响社会的稳定性。

==

毛主席要评法批儒,其原因大概有二,一是儒家道德已经被社会主义新道德所替代,在新社会,儒家思想已经主要起反动作用,而法家重公平、重公开的思想仍有价值。二是毛主席作为伟人,对社会稳定性的价值判断明显和一般人有偏差,尤其是在关键历史机遇期,势必要做出取舍的时候——这种取舍的正确我无力评说,但作为拜年语里几乎必有“岁岁平安”一句的民族,传统上对社会稳定性的看重也可以说毋庸置疑。

==

说回历史,也就不难发觉诸葛亮历史上得享大名的原因了:诸葛亮很可能是把“外儒内法”这一理想政治形态,或者干脆说中国的“王道”实行的最好的人。他的统治术是法家的,并且卓有成效;他本人道德上也严于律己,堪称楷模。

在这里还需要指出本先生的一个错误:本先生推断诸葛亮的施政目的是为了维护小团体统治,这是一种阴谋论论调。世界上的确存在很多阴谋,因此这类论调很有市场,但是讨论政治的时候以阴谋来推测,则失之于小家子气(并不总是错,但也往往错)。

原因很简单,毛主席教导我们:搞政治要以阳谋不以阴谋。就我个人的体会,并非因为阳谋总比阴谋更有效,但宏观上阳谋却总是胜于阴谋,这是因为在大范围内实施阴谋,难度要远比实施阳谋高。而政治是一种宏观人类活动,这是很显然的。

具体到诸葛亮的执政,如果他想用阴谋手段来保证荆州小团体的统治权,搞“先军政治”是一种手段,但是正确的搞法应该是引而不发,以外部军事威胁,来作为内部高压的正当性(比如老蒋,小蒋宣称反攻大陆能说不能做,这一套也就搞不下去了)。像诸葛亮主动去北伐,那就不符合这种阴谋的原理了。战争难免有胜负,倘诸葛亮负了(他也的确负过),他的威望受损,反对者要不要质疑?质疑多了,如何保证这种体制得以维持?既然曹魏并不想战,诸葛亮何苦主动挑战?

而且长远来说,阴谋总是不能长远的,诸葛亮应该把阴谋搞成阳谋。那就是借战胜之机(他也的确胜过),进一步篡取蜀汉正统,从而道义上合法化他的小团体统治。历史证明,这是司马昭之下无数篡臣的不二法门,但是诸葛亮也没有这么做。

史有定评,诸葛亮是好人,诸葛亮是能人。我们现在提出质疑,认为诸葛亮未必如此之好,或者未必如此之能,都是情理之中的。但翻案翻成诸葛亮既蠢又坏,那我说句难听的,步子太大,难免扯蛋。

==

其实说到诸葛亮,还应该说说刘禅。

刘禅这个人,按儒家标准去看待,顶多算个中下之君,没有什么可以称道的德行,还不太能控制自己下半身。要是算上最后灭国,那还得加上宗庙不守,不忠不孝,得算下下了。

但按法家标准,刘禅作为君主得到的评价应该很高。他很好地履行了法家体系中君主最重要的一条职责:选择适当的宰辅,并信用之。对比同时魏吴都有废立的权臣,可以看出单是放权就并不简单,更何况蜀汉的宰辅干得都还可以。

可以这么说,但凡刘禅稍微不配合,诸葛亮也留不下现在这样的美名。

==

最后试回答本先生的疑问。诸葛亮流芳百世并不奇怪。从为人的角度说,立德立功立言,诸葛亮都有可称;从人臣的角度说,诸葛亮更是生极人臣,死得哀荣。

哪怕是从君主的角度说,有个像诸葛亮这样勤于所事的辅臣也不是坏事,事实就是大部分人(君主自然也是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君主自然更有条件)都难以抗拒耽于声色的诱惑。当然,大权托付于人,君主难免会有所疑虑,但是诸葛亮已经盖棺论定为可靠,这种情况下自然可以作为楷模来宣传了。

至于本先生最后的疑问,要直接回答的话,我会认为诸葛亮真有可能会交出政权(未必是交给刘禅,可能是交给接班人如蒋琬辈)。因为从种种表现看,诸葛亮所恋的并不是权,本先生想一想,恋权首先得有命掌权,本先生可还能举出一例史上把自己累死的权臣?

诸葛亮不还政刘禅,也并不能因此证明他就废弃了皇帝的权威。蜀汉的权力配置,其实有其合理性。不妨反过来请教一个问题:本先生以及河友们觉得建国初期,毛主席决定退居二线,是出于怎样的考量?

通宝推:文化体制,阴霾信仰,脚歪不怕鞋正,不远攸高,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