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第一代领导人毛周等对计划生育的态度 -- flyingcatgm

共:💬149 🌺1317 🌵28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公社期间,农民确实辛苦,教育、卫生、水利等负担很重

我查《建国55周年统计》中的“中国历年国家财政用于教育的支出统计(1952-2004)”,算了一下,教育支出占同期GDP的比例,53-67,基本都在2%以上(58年1.96%最低,60年3.18%最高),68年一下子就降到1.6%(70年1.22%最低,76年1.94%最高),直到78年才重回2%以上。

这期间发生了什么事儿呢?

1968年11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山东省嘉祥县马集公社马集小学教师侯振民(公社教育组长)、王庆余(公社教育组成员)的一封信,该信“建议所有(农村)公办小学下放到大队来办,国家不再投资或少投资小学教育经费,教师国家不再发工资,改为大队记工分”,“教师都回本大队工作”。

侯振民、王庆余认为,这样做有五点好处:(1)“从根本上改变了那种县文教局领导中心校,中心校领导高完小,高完小领导各小学的修正主义教育路线,使小学直接在大队党支部的领导下进行工作”。(2)“有利于对知识分子的再教育”。(3)真正落实了毛主席的最新指示“在农村,则应由工人阶级的最可靠的同盟军——贫下中农管理学校”。(4)“教师都回本大队工作,一些被清出的地、富、反、坏、右分子就可回本大队监督劳动改造。地富子女回本大队教学,也便于受到群众的监督”。(5)“可以减轻国家负担”。

之后,中央采纳“侯王建议”,全国各地在外的公办教师纷纷回乡,转回本村。

除了下放公办学校、公办教师回乡,同期农村还新建了大量学校(大队小学、老小学办戴帽初中班、老初中办戴帽高中班)、招收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相当部分是下乡知青,尤其是老三届基础比较扎实的)。

我们在统计数据里看到了入学率、升学率、在校生人数大幅度提高,同样也要看到农民的巨大付出。

从农产品产量等各项农村经济指标看,公社期间的增长速度都是相当不错的,但农民却觉得生活水平变化不大,这个除了人口增长因素以外,公社时期巨大的教育、卫生、水利等基础性投入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通宝推:回旋镖,朴石,flyingcatgm,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