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为何杨振宁的母亲吃不着足够豆腐,因为吃得起豆腐的人多了。 -- flyingcatgm
我们哪儿买豆腐的是骑个自行车,驼一包豆腐。每两三天都有买豆腐的吹着某种号角到村里,想吃就拿黄豆去换。村里肯定差不多天天有一部分人吃,但平均到每一家,估计也就一个月两次。确实不算稀罕物,但是也不是放开了吃,多半是节俭使然,家里用钱用粮的地方还很多。
我对60年代中期什么生活水平没有概念。70年代中期,玉米面窝头,青壮年是要数着个数吃的,也不能就管饱(我父亲说的);到了80年代中期,我的记忆是全部细粮,管饱。以此上推,60年代,豆腐也就是一年有数的几次。
我绝对肯定前三十年的功绩,80年代大家能吃饱了,是靠70年代初谈拢的项目,到后来开建投产的化工厂提供了足量的化肥。
我只想说,60年代我们还很穷。杨振宁的母亲吃不上豆腐,更积极的事实是大家都平等的基本很少豆腐,而不是大家每天都抢着吃,搞的他家买不到了;对比解放前,某些人天天吃,大部分人一辈子才吃几次。60年代,我们享有的是贫富和社会地位的平等,还不是富裕而已。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我家华北平原农村一般水平 1 小科 字103 2018-09-12 06:22:12
🙂80年代中期,那就算85年好了 26 纳米小洞儿 字1768 2018-09-12 08:14:36
🙂这个回忆太离谱了 9 纳米小洞儿 字432 2018-09-12 07:25:54
🙂你说的没错,我说的也没错
🙂这个推理, 伯威 字54 2018-09-11 08:42:33
🙂以北京为例作个最基本的计算吧 19 flyingcatgm 字1567 2018-09-12 05:41:43
🙂感谢LZ的回复和翔实的数据。解放后很多劳动人民 伯威 字304 2018-09-12 22:36:59
🙂问题是为何解放前没有凭票供应? 22 flyingcatgm 字684 2018-09-12 23:3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