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讨论】山海关之战,李自成真的兵进迟缓么? -- flyingcatgm
明清之际时间上比较近代,相应的史料就比较丰富。
举例而言,三国史方面,我有自信读过的相关史料比之专业人士不会差很多,70%的阅读量应该是有的。成系统的史料就那么多,所差者可能是一些辑佚文字,绝大多数情况下也无关宏旨。
而明清则不然。我想对相关内容有比较大的兴趣,愿意做深入了解的人,顾诚先生的著作是绕不过去的。从顾诚先生两本大作(《明末农民战争史》、《南明史》)中的引述,即不难窥知相关史料足称浩如烟海。单单文字量之大即非业余所能掌握,其中更不乏一般人难于获得的材料。
说这些是什么意思呢?我认为,如此多的史料,对史学研究当然是极好的助力,但对于我们业余爱好者网络讨论,则制造了一些麻烦。如果对史料不加辨析,往往得不出结论,或立场站到反动那一方去了(盖因史料多出自反动方之手);而有目的的拣择史料,则难免先有结论,再贴论据之弊。
至于有理有据地使用史料,以我在网络上的见闻,极少。对史料真伪之辨,往往集中在对其作者的身份立场判断,而少见史料之间的互证。简而言之,这种“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式的论证,很容易变成为观点服务的论辩。当然还是那句话,我认为要求普通业余爱好者给出严密完备的论证是过苛的——但“严密完备”的标准,我觉得还是不能下调的。
==
说回讨论内容,首先我也有一个比较有把握的判断,就是李自成称帝是早有谋划的。众多史料来源证明,大顺军攻入北京后,在东征吴三桂之前,即开始了登基的准备工作。所以说,李自成称帝不是东征失败后的应对举措。
当然,这和您的说法没有矛盾。东征失败对称帝必然产生影响,决策的时候自然也会纳入考量——然而啊,认为李自成称帝就是为了鼓舞士气,我觉得失之武断了。
首先呢,我们很难确知当时人的动机,就算史料有直接记载,还要涉及到作者如何得知当事者心理活动的问题呢。更何况是间接描写——比如您这里提到的刘宗敏的言论,我看往“跋扈”的方向解释,也不是十分牵强。
顺带一提啊,我并不知道您这里引用的是什么史料,我看显然不是原文。我之前和其他河友讨论时提到过,我并不要求网络讨论必须如论文一般引用规范,但我希望参与讨论的人都切实掌握自己的论据,别人有疑问的时候,能说得出出处。我认为这是个合理要求,并且我自己是做得到的。
==
还是说动机问题,其实动机也是可以并行不悖的。就算说李自成称帝是为了满足个人野心,但未必就不可以同时提振大顺军的士气。反过来说,就算称帝是为了提振士气,也未必没有满足个人野心的因素。谁也不是别人肚子里的蛔虫,对吧?
所以说,对这件事的看法,免不了一定程度的自由心证。我个人呢,其实就不太接受李自成在北京称帝主要是为了鼓舞人心的说法。但既然是自由心证,这里姑且略过。
我们看看这一举措,是否能收到鼓舞人心的效果吧,这相对客观一些。
首先,我要反对您的一个说法:(如不称帝)“北京白来一趟,除了惨败一无所得”。大顺军攻陷北京,本身就是一个重大胜利,这次胜利消灭了明朝的统治中枢,这一事实当是人所共知的。尽管后来遭到失败,被迫放弃北京,但也不能说是白来一趟,一无所得吧?
然后,我们看看称帝的利弊。称帝之利,如您所说,是可以提高政权内部的向心力和对外的号召力。可这里有个问题,李自成已经在西安称过帝了,同时封了官爵。也就是说,政权内部的政治秩序其实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确立和巩固了。当然,由于北京的特殊地位和刚刚消灭明统治中枢的时代背景,再次称帝仍然有相当的政治作用,但我觉得吧,这个政治作用更多的是在号召力上的,而非“鼓舞士气”。
弊端呢,是把撤出北京的政治意义拔高了一截,本来是撤出重要城市,变成丢了首都。实话说,称了帝转移比起直接转移,我并不觉得对士气能起到更加正面的作用。而这件事对政权号召力的打击恐怕更大,事后河南山东出现的大范围反水便是证明。
总而言之呢,我认为在北京匆匆称帝,算总账是个得不偿失的事。
==
您又说到内讧问题,您加了个限定,说是基本起义班底,“老本儿”部队是可靠的。这一点当然没有问题,我知道关于这一点地主阶级诬词很多,但我不是受其影响。
然而应该看到,大顺军不光是“老本儿”部队了,投降的明军以及士绅也很是不少。他们不仅构成了大顺军相当部分的战斗力,甚至也有不少人在大顺政权中居于重要地位。这影响很大,比如山西就是因此而丢,导致后来李自成放弃西安。
==
最后一点吧,我就不客气了,倒不是对您有什么意见,而是我上面这种表达方式在指出问题上不够一针见血:
您讲:“李自成的基本起义班底直到他意外死亡时都是忠诚无二的”。认为潜台词是“基本起义班底在李自成死后就不那么忠诚了”,乃至“基本起义班底的忠诚是针对李自成个人的”,应该不是我过度解读。
那么道理就很简单了:这种对个人的忠诚,不可能是真正的忠诚。如果说大顺政权的政治秩序极大依赖于李自成个人,那么在李自成注意不到的地方必然是混乱的——而李自成显然做不到面面俱到。这个道理,我觉得不是需要掌握史料才能知道。
这不是臆测,尽管记载较少,但也是有迹可循的。比如李自成在日,田见秀在大顺军中地位数一数二,后来在忠贞营时如何?恐怕不是田见秀主动让贤吧。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多尔衮野心极大,断不会坐视明朝灭亡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楚庄王 字192 2018-12-06 08:37:55
🙂待认可未通过。偏要看
🙂先说一点,在退出北京前称帝是必然的, 11 flyingcatgm 字863 2018-12-03 21:15:43
🙂嗯,也多说一点。
🙂充分说明大顺军高层对打下北京城毫无心理准备 删ID走人 字0 2018-12-03 22:58:55
🙂主要还是明朝倒的太快 15 删ID走人 字1177 2018-12-03 18:48:54
🙂待认可未通过。偏要看
🙂顺军和清军战斗力基本上也在伯仲之间 删ID走人 字186 2018-12-02 09: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