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麻木,然后不仁? -- 给我打钱87405

共:💬143 🌺179 🌵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就感性谈两个比较贴近生活的问题

大概从七八年前开始,北京的学生就要去上体育课外班了。初次听闻的人,很多都表示难以置信,另有一些人认为是太懒的缘故。我想提供一个我的看法。

我住的地方,有一个露天网球场,经常会有学生来这里上网球课,我也时常过去看。我观察到一个现象,教练基本在混。教练为什么混呢?教不下去。比如教练会反复提醒学生,双腿再分开一些,腰得再下一些,但是学生不听。学生为什么不听呢?因为他们认为这样做是没有帮助的。可是,学生真的是很固执吗?不是,他们表面的固执是因为他们按教练的去做,却没有得到正反馈。根据我的经验来看,我猜测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些学生“体感”偏弱。所以,不论教练有没有告诉他们,按要求去做,压低重心,可以更好的移动,他们都不能马上感受得到这样做的好处——在他们来上课之前,他们所需要具备的“元体感”不足以去学习如何打网球。为什么“元体感”这么弱呢?爬得太少,学走路时摔得太少,学会走路之后“不走正路专捡歪路”太少或者说平路走得太多,甚至可以说,打架打得太少。因此,我认为,简单的指责学生太懒,恐怕有失偏颇,过早的进入理性而失去了感性导致学生基础很弱,学习时很难收到正反馈可能是个主因。

不光是体育如此,文化课也是如此。比如为什么小学数学教材把十进位制口诀化了呢?因为教学活动中没有安排“感受”这个环节:如果用小石子的数目来代表数,那么很快就会感受到这种方法很难表达一个比较大的数,大过10就很麻烦了。感受到了麻烦,才有动力去思考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这样就能体会到进制的优势。同理,用进制来表达数,大过1000就会再次感受到麻烦,于是又产生进位制。其它科目的情况是类似的,比如地理课不看地图、不看地球仪等等,我们的文化课是没有安排感受的。

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就是我们发现人际沟通越来越困难了。比如,有人分不清哪些批评是爱护,哪些批评是责难——还有人简单的认为,是人都不喜欢听不好听的话(如今大行其道的高情商、话术、求夸就是有力的反证)。又比如,有人分不清对方是不计较,还是不在乎,一个女人骂一个男人,这个男人并没有太多的表示,这个女人就搞不清他到底是不计较还是不在乎,或者一概视为不在乎,或者这个男人嘴上说“不在乎”实则是心里不计较对方也搞不清。比如我女儿学走路时,摔跤我从来就不扶,多数我都是笑呵呵的看着她,表达的是“没什么,爬起来就好了”,但是旁观者却认为我是冷漠无情。有的夫妻相处十几年、几十年,都无法判断出对方在什么情况下会采取什么行动。

人失去了感性,是很难相处的。河里有些河友气得直哼哼,觉得有些人根本就“听不懂人话”或者根本“不说人话”,恐怕也与此有关。

通宝推:陈王奋起,川普,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