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论当下的家庭教育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 给我打钱87405

共:💬74 🌺230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教育的根本目标

人人都守序,或者说成“按规律办事”,这就是人类教育的根本目标。

规律、规则、规矩、秩序、道,这些词的本质都是一样的,但适用范围却不一样,所以教育的目标还有一个:知己知彼,否则光是知了道,也不行。

结合实践来看,这方面是做得很不够的。学会按规律办事这个可以先放一放,就说知己知彼这一条。比如,读懂题,就是知彼,没有读懂题,就是己的问题。怎么来认识己呢?通过彼。但是我们今天的教学往往是老师判对错,老师来指出错误在哪里,这样的教学,学生并不能学会如何知己。

题海战术最大的弊端,就是留给学生解题的时间太短,学生甚至无法回忆自己是如何读题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己”多数都是由老师来指认。这里无关乎老师的指认是否正确,这里的重点在于是谁在知“己”。

尽管我们人类对人性的认知水平并不高,但发展到今天,我们大抵上是可以说,人是一种自适应性系统,人有能力进行自我调节。可是,如果我们每个人的“己”都是由别人来指认的,那么我们这个能力便在无形之中束之高阁,弃而不用,表象来看就是僵化、机械、应变能力差。

甚至可以说,如果老师只是判对错,也要比今天这种指认学生那个“己”的效果要好得多——自内省,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需要练习才能获得的。

老师发给学生练习题,学生做完后上交,老师判对错,错了返回,让学生自己去改错。再错,再返回。直到正确为止。有些情况跟优劣有关。方法效率太低,也采取同样的策略,返回,找到更优的方案。反复如此,直至找到最优方案。

我相信,只要坚持用这种方式来练习,学生在经历一段潜伏期后,会出现一个惊人的爆发。

题海战术显然并不是为了让学生“学会”什么,而是让学生“记住”什么。考虑到教育产业链这个要素的存在,历年的考题必然会有一种“连续性”,这样就发展出了“押题”产业。甲校押50道题,其中30道出现在考卷中,乙校押80道,也有30道出现在考卷中,甲校比乙校更“高明”。

这样又发展出“人脉问题”。丙校的人脉资源“薄弱”,只好“以勤补拙”,80道押不中10道,那么就800道。

这就是题海战术长盛不衰的“奥秘”所在。

这样来看,中国的教育滑坡大概还会持续30~40年。所以,前面的建议,只能见机行事。

不过,我认为我们不必泄气,教育是否失败,取决于时间的尺度。若以建国以来70年计,教育是失败的,这主要 是因为最初是国家掏腰包,比如计划经济时代,连着装都由国家考虑了,实际上,这样培养出来的个人,能力非常低下。

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人自掏腰包的占比越来越高——而这,绝不是简单的金钱数额可以衡量的成本。这样,在上下传承之中,长辈能力不高,又要拿得出相对更高的教育投入,多数人走向失败就合情合理了。与此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同一环境中,少数人不断走向成功。这样,就整个社会来看,强的很强且越来越少,弱的很弱且越来越多。

但如果我们把时间拉长,用5000年这样的长度来审视,显然教育是在不断走向成功。

当我们把长与短结合在一起看,心里便有了章法,知道可以如何应付。

比如我个人在对我女儿的教育规划是,大概到她40~50岁这个期间时,我会给她一笔资金,作为她谋求发展的本钱。但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她真的发生了觉悟,深刻的认识到了自己的无知,坚定要按规律办事。如果不是这样,那么这笔资金我就会捐出去,捐给具备条件的人。

而在这之前,一切不该花的钱我都不会支付。许多家长花大价钱给孩子报辅导班,只是花钱买个心理安慰。这种违背规律的事,我当然是不会去做的,否则我又怎么能教育孩子要按规律办事呢?

那么我提出的40~50岁这个期间是怎么得来的呢?这是以生子为起点来计算的,并且结合当前的平均数值。换言之,30岁生子,人生有了新起点,当了父母就有了责任感,有了责任感才愿意正视自己,才愿意改错,而这只是起步。再过十年的考验,才能确认是不是真的沉下了心,踏踏实实的生活。

反过来说,成了人之父母还不觉悟,或者觉悟只是停留在口号上,自然就没有上升的可能。如果这个时候,长辈把自己的积蓄移交给后辈,效果如同给5岁的孩子挂一条金项链,只会“推动”巨婴加速死亡。

按规律办事,长短结合,审时度势,大体就在掌握之中了,自然而然心平气和、泰然处之。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