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说说工业(化)社会这个概念 -- old

共:💬9 🌺18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工业社会运行的推动力(1)

对工业社会概念的思考是来源于发现很多文章在探讨工业社会话题的时候,对某些产业工业化程度认识和对国家整体工业化状态认识之间貌似存在着一些混淆的地方。于是有了对这个概念的疑问。

国家这个组织结构形成工业社会状态必然是从单一行业的工业技术发展开始,然后不断拓展,直至灌注到国家整体系统,推动出新的国家生产生活结构。这里就存在一个极度需要定义尺度的地方,就是这种发展过程中到达什么状态阶段的时候,才能把这个国家系统定义为工业化社会。上文中提到的社会劳动总量配比概念就由此而来,用当时阶段的配比状况来度量、定义是否进入了工业化社会。

于是,我们不能简单依靠某些个别行业的工业化、科技化高度或者产品先进与否来的区别来定义工业社会概念。只是在很多争论中,这个逻辑却经常被用到。

欧洲国家的工业化是一次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破局,而后进国家的工业化是一种接纳转变。包括美国工业社会的发展,他也是一个对欧洲国家工业社会系统的接纳转变,进而继续更新升级。

此文我们不探讨欧洲工业社会的形成,因为里面涉及到科学这个意识概念的生成创造,以及工业革命状态的诞生等复杂问题。

但不妨碍在此留下一些疑问,

比如按照社会劳动总量配比的逻辑定义,欧洲历史上的农业社会的存在状态是什么样子,为何这个状态会领先其他地区先行进入工业社会?

历史上的游牧和农业相结合的国家是否比单纯的农业社会国家更容易转变成工业社会?

这里我们主要探讨后进国家的接纳转变过程,尤其是中国。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再次归纳复述一下人类的劳动是如何被推动的这一问题。若这个核心问题存在看法分歧,那后面思考的分歧将会更大更多。

人类个体主动去参与劳动,必然是先由头脑思维中认可的意识状态推动。所以此角度可以谓之为主动劳动意识。

而根据唯物主义理论中,物质状态决定意识状态的逻辑。上面这个主动参与劳动的意识必然是被一种物质状态所推动形成的。那么从这个角度定义人类参与劳动的行为,就是被动参与劳动了。既被动劳动意识。

比如,为人类身体机能的自然反应去参与劳动,是因为身体饥饿、寒冷而投入劳动获得各种补充满足。这种反应就是客观存在物质状态或者是由存在的物质状态引发而推动形成个体主动参与劳动的意识。

再比如,个体因为对外界物质状态刺激的感受而形成坚定认可、追随某种意识信仰的意识状况。从而有了接受其发送的劳动信号要求而主动参与劳动的意识。

*完成宗教、主义思想对个体发出的劳动要求。

再比如,个体因物质状态刺激而形成了贪婪控制的意识状况,由此被推动的个体主动参与劳动的意识。

为了便于把上面逻辑跟人类历史发展的现实结合起来分析,我们这里简洁的把推动人类参与劳动的方式归纳为两种,

1.意识信仰推动

2.物质利益推动

从物质状态决定意识状态、意识状态又反作用物质状态来说,意识状态的反作用指的是,意识状态产生的行为活动会起到对之前物质状态的调整更正,甚至改变的功效。反过来看,调整后的新物质状态又刺激和促使之前意识状态产生调整更正或者改变。

那么上面分出的两种方式本质就是整个循环往复运行中的不同运行阶段所定义的主动状态。(从单一阶段的角度来看,他们都是主动的)

所以这种划分的两个方式之间存在的必然物质和意识的逻辑关联,在分析现实问题的时候就可以暂时忽视。

对于意识推动来讲,这个方式千百年改变的只是信仰什么,历史发展中各有不同,比如不同宗教信仰、主义、神仙。

对于物质推动来讲,千百年改变的就是追求物质的不同,比如实物、货币。尤其是货币大规模的使用、长久的使用,甚至推动出后来人类物质世界状态的各种新变化。所以从中抽出重点,现在物质推动从逻辑上讲已经可以完全映射和概括成货币推动状态。

这是之前很多思考中直接提到和使用货币推动人类劳动的观点的由来。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