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文革时期的文艺包括电影政策,不是“放”或“收”可以概括的 -- gzdcl

共:💬76 🌺509 🌵1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关于精神面貌

如果从电影来看,文革前,人物形象普遍是这样:气色健旺,眉目舒展,声音洪亮,对白朴实。到了文革则是这样:舞台妆的红脸蛋(源于样板戏的推广),拧眉怒目,台词基本靠吼,动不动就来上一段语录。

概括起来,文革前的电影,精神面貌虽然不无夸张,但是积极健康,近乎于人性的自然流露。文革时则处处都是人工的痕迹,把人性拔高到虚假,并且戾气很重。从观众来说,前者能够打动人,后者看了很想打人。

至于你说的“电影里没有谈恋爱,女角色引不起男观众遐想”,好像也和我个人的感受并不符合。我记得,英雄虎胆里的女特务,王晓棠,那时的大众点评叫做“蛇蝎美人”,潜台词则是隐隐约约的“诱人犯罪”。当然,我那阵还小,犯罪是不懂的,但是看到漂亮姐姐还是很喜欢的。话说人性成分里面,最不可能抑制的就是性,不要说文革,天崩地裂肯定也挡不住男男女女卿卿我我。

所以对于你说的“(文革对于)精神面貌的改造”,或者不如说“人性改造”,对其成效抱有过高的期待,原本就是不太现实的。归根结底,人之为人,定义我们的就是“人性”,不管这个人性有哪些缺陷,完整的人性组合起来,才是真实的人。极端一点说,即使人性本身是堕落的,我们能做的恐怕也只能是任其堕落。

不过我始终还是相信,人性的某些缺陷虽然令人失望,但是既然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人类总是能够跌跌撞撞,穿越那些漫长的黑暗时代,我想我们至少可以轻松一点,宽容一点。

通宝推:朴石,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