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读《世说新语》一条轶事 -- 回车

共:💬34 🌺186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既然老铁喜欢,再贴一篇《世说新语》札记

《世说新语》《德行》第一条轶事是讲陈蕃。

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辔,读pèi,马缰绳),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豫章,今南昌)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簿曰:“群情欲府君先入廨(廨,读xiè,古时官吏办公处所)。”陈曰:“武王式(式,通“轼”,古代车前用作扶手的横木,乘车扶轼,有检阅致敬之意)商容之闾(商容,纣王时贤臣;闾,二十五家为一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人物介绍:

陈仲举:名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今河南平舆北)人,东汉桓帝末年,任太傅。当时宦官专权,他与大将军窦武谋诛宦官,未成,反被害。

徐孺子:名稺,字孺子,豫章南昌人(现丰城市白土镇隐溪村)。东汉时期名士,世称“南州高士”。曾屡次被朝廷及地方征召,终未出仕。《世说新语》《言语》篇中有“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札记:

陈蕃其人一生,可用好大志,好大言,好谋大事概括。

《后汉书》载,陈蕃年少时,“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埽以待宾客?”,蕃曰:“大丈夫处世,当埽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此谓好大志。

不过这种大志在1700年之后,遭到负面评价。生擒石达开的湘军将领刘蓉在其文集《养晦堂文集》中回忆道:“蓉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经尺,浸淫日广。每履之,足苦踬(踬,绊倒)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父来室中,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

从“大丈夫当扫天下,安事一室”到“一室不治,何以天下为”,读书人关于个人成长的观念发生了逆转,为什么有此逆转?很大程度源自于自唐开始的科举制度。唐以前,读书人当官主要靠家世,陈蕃所处的东汉末年更是如此,如比陈蕃略晚的袁绍,出身汝南袁氏,自高祖父起,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长期垄断官场高层,门生故吏遍布天下。袁氏能“累世三公”,得益于自汉武帝时便确立实行的 “察举制”。所谓“察举制”,即“乡举里选”,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官员选任制度。很明显,这种制度对官僚世家子弟极为有利,陈蕃祖父曾为河东太守,陈蕃身为世家子弟,“察举制”下进入仕途轻而易举,故小小年纪便有“扫除天下”的大志,反观后世,特别到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制度越发完善,读书人要走入仕途,科考是不二法门,家世的影响作用大大降低。从“拼爹”到“拼考”,带来的必然是强调个人努力,以及凡事要从点滴做起的意识。

陈蕃后来确实仕途很顺,为豫章太守实际是因上书触怒汉桓帝被外放,此前官“拜尚书”。秦汉的尚书本是九卿中少府的属官,而少府是管宫廷总务的。尚书可能级别不高,但直接为皇帝处理事务,属天子近臣,权力不小,所以,尽管是外放,可能是在皇帝身边待久了,养成从皇帝视角看问题的毛病,一到任便以周武王自诩,可谓好大言。

陈蕃最后死于外戚与宦官的争斗中。

鉴于王莽这个外戚代汉自立的教训,东汉建国初期对外戚一直是打压的,但是刘秀本身又是依靠世家大族才取得政权的,而外戚不过是世家大族的代表,所以这是一个死结。

到东汉中后期以后,大都是小皇帝即位,母后临朝、外戚当政是普遍现象,等到小皇帝长大以后想夺回执政权,信得过只能朝夕相处的宦官,于是表现的结果就是外戚与宦官的反复缠斗,其实背后是皇权与世家大族的争斗。

具体到陈蕃。陈蕃由于在汉桓帝立皇后时,站在窦皇后一边,所以,当汉桓帝死后,窦皇后变为窦太后,陈蕃得得回报,被重用,可能自认为“扫除天下”的机会来了,于是和窦太后的父亲辅政大将军窦武商量着要搞掉一些宦官,本来估计是密谋,但是,陈蕃这时犯了一个错误,他“自以既从人望而德于太后”,居然向窦太后上书,指名道姓地要求诛杀那些人,窦太后不傻,杀了宫内这些宦官,以后只能任凭你们摆布,所以“不纳”,但风声传出去了,“朝廷闻者莫不震恐”,结局自然是被宦官们反杀。此谓好谋大事而不成。

好大志,好大言,好谋大事,世家子弟这三好,说实在的,真不咋地,还不如老老实实当个纨绔罢了。

通宝推:桥上,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